书城计算机网络天下一家:网络联通世界(科学新导向丛书)
7098000000037

第37章 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人类社会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正在到来,尽管我们对它已出现和未来将出现的特点尚未充分认识,尽管不知怎么确切地描述它,是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让我们先称其为“信息时代”,因为驱动人类社会发生这次变革的核心技术或标志技术是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中的发达部分将会建筑于互联网——这个信息高速传输的,世界范围内广泛联接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知识平台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机遇和挑战。你要么就跳上这条船,要么被波浪冲走,别无选择。

在这个称之为知识经济和信息的时代中,没有争议的结论是人的智力是最宝贵的财富,教育是一切的基础。信息化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通过学习使人获得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给人以学习的机会是温饱以后最应保证的人的基本权利。

教育信息化至少应该完成四个方面的任务

1.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中国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地域辽阔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家。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存在较大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均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地区又是经济欠发达、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在经济、科研、教育这三个因素形成的循环中,能够把负反馈循环链转成正反馈循环链的只能是教育。

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受教育人数,为了使相对落后地区的群众早日脱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以加速教育的发展速度,是一种现实的有希望的选择。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决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这种开放式教育网的建立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形成,必将为社会每一个成员进行学习提供机会和可能。

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在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人们只有通过贯穿一生的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不断适应从事某一工作岗位或转岗再就业的要求。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完善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必须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以满足社会成员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育需求。

2.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中,“面向现代化”是最核心和最根本的。它提出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揭示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这个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要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而教育的信息化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些都迫切要求必须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步建立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新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现代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有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几方面内容。而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是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教育信息化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

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然引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来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高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大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正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本身变化的现实的原因,从而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3.培养信息化人才,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和信息安全服务

信息化的发展,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求一大批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这是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培养信息化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必须适应国家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的需求,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为推动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培养大批适应不同层次、各种专业的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善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国民经济信息化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化,它是提高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要求。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国防、教育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信息化的问题。如果不能实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就难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难以提高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水平,也就难以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级各类教育肩负着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创造有利的人才成长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信息化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占居重要地位。因此,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等学校有着充分的条件和发展基础。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在出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同时,又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群体;其二是高校有充分的开展国内和国际科技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始终站在世界高科技前沿;其三是高校有着与产业合作的直接联系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其四是高校学校交叉,能够成为人才库、思想库,正是由于高等学校在信息、人才和资源方面的雄厚优势和显著特点,从而为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高校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已为实践所证实。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扩大了教育规模,改善了教育手段,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国家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迅速,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电化教育得到发展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为培养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信息化人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根据邓小平同志“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指示,早在“八五”期间,原国家教委专门成立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初具规模。据统计,基本上能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中小学生已过千万。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多次参加国际信息奥林匹克竞赛并且获得优异成绩。同时,为推动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开展了多形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电化教学。

2.卫星电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电视教育网络是我国重要的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世界上最大的,以卫星电视传播为主要媒体的远程教育体系。

随着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原有的卫星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将充分利用宽带卫星通信技术,改造过去只能单向播出模拟电视的系统,为师范、职教、高校各种继续教育提供数字电视和多媒体数据广播通道;并与CERNET网和地面通信网结合,提供实时、非实时交互方式教学的环境,为众多教学单位和部门及个人快速获取教育资源提供便捷的途径,加快贫困边远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3.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得到加强

为适应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成立了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小组,约99%以上师范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约76%左右的高等师范院校建立了计算机系或专业,主要为中小学输送了大量计算机师资,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信息技术人才;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环境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使用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4.高等学校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发展迅速。为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建立了比较先进的校园网并与CERNET连接,从而大大加强了高等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科学技术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保障。同时,高等学校利用网络积极进行网络应用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对推动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网络的应用,跟踪世界高技术前沿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已经并将在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为了赶上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潮流,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应运而生。

1994年,一批大学认识到信息化对国家的重要性,对教育的重要性。6所高等院校自愿组合提出倡议,向计委申请立项,组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1994年10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立项,国家教委主持,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承担的“CERNET示范工程”,经过200多名科技人员拼搏努力,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于1995年底通过国家验收。CERNET建设的成功,主要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统一规划,明确目标,自主设计,分步实施。调动了全国高校最强的力量,启用了一批年轻优秀人才。创造性地建成了第一个覆盖全国八大地区的、采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建成了全国主干网,包括国家级网络中心(1个),地区网络中心(8个),并实现了国际联网。同时,作为国家计委“211工程”项目,省(市)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7个省网节点正在抓紧建设。目前,CERNET居第二位,在主干网络规模,用户数仅次于中国电信,是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国内四大互联网之一。

CERNET建设,不仅展示了我国高校科技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而且也为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和人才。同时,网络依托高校的科技人员,积极承担科技攻关任务,攻克了一大批网络关键技术难关,技术水平处国内领先。一些网络安全设备和网络管理软件,经过再次开发有望形成商品化高科技产业。

6.省(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省市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都把发展教育信息化看成振兴教育事业的有效手段。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政府先后出资组织建设本省(市)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天津、山东等省市也纷纷规划建设本省市的教育信息网络。

上海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在“完善主干网,发展二级网,主攻信号源,管理加服务”的建网思想指导下,本市所有39所普通高校、20个区县教育局已入网,并初步形成了“高基成职幼”一网五环管理结构体系。

广东省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以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为龙头,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广州、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大中城市为先导,逐步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腹地分层次推进。

7.高校科技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作为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一支重要方面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积极承担国家、地方和企业的科技项目,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高校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转让高技术成果,抓住一些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进行产业化,其中90%是信息领域类的项目,开始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一支劲旅。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科技产业,培育出了一批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清华紫光、西安交大开元、天大天财等备受社会关注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产品大部分是信息领域的,特别是高校上市公司股市前景看好,发展势头强劲,这反映了高校在信息产业发展中具有雄厚实力和发展潜力。同时,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一大批以高校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将崭露头角,已经并正在成为信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软件产业,已开始形成特色。

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十项主要工作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要求,结合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有以下十项任务:

1.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中的宏观协调和推动作用,这是保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各省(市)教委要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高度,提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教育信息化放在教育工作整体规划中,统一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如何,将直接牵涉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部门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具体承担单位和主要实施者。各级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应予以高度重视。校长要率先抓教育信息化工作。在21世纪的新时期,学校办学质量如何,教育水平高低,教师创新性如何,能否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教育信息化将起着重要作用。要充实发挥学校在办学中的自主权,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2.认真做好教育信息化规划工作,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规划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规划做得好,就能使教育信息化开始良性发展。目前教育部已经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各省(市),都要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认真抓好规划。特别是省(市)教委,肩负着对该地区教育发展统筹规划的重要责任。要从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需求的大环境出发,研究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如何培养适应本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如何培养教师等。规划工作必须做实,要有目标、远近结合;有工作重点;有实施步骤,有配套政策和落实的具体措施;要分层次,区别重点,分步推动。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出发,保证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有机衔接。

3.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

贯彻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思想,切实提高计算机教育和网络教育水平,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部分)把计算机技能和知识作为必修课程,小学也要创造条件普及计算机知识教育。

推动有条件的中小学,特别是发达地区中小学上网,与CERNET相连。同时分层次抓住一批中小学网上学校的远程教育试点。

加快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算机网络建设。在CERNET上创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页,建立由国家和地方服务站组成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算机网络。在有条件的地区,依靠中心城市初步建成交互式的多媒体区域性继续教育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师继续教育网上虚拟学校实验。

4.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加快信息化学科建设,培养一大批信息化创新人才

发展信息化,必须要抓住高等教育这个龙头,依靠其优势,带动各个层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一批推动教育信息化为国家信息化服务的研究开发基地。把研究项目、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统筹考虑。要逐步完善信息学科的建设,调整科研布局,重视信息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真正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教育信息化、国家信息化中的国家队作用,建设一批开放型高水平信息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各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其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在中小学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网络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重视信息学科优秀骨干队伍培养。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一支适应21世纪信息化发展的骨干队伍,创新人才。

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信息学科方面人才和科研优势,加快推动信息领域科研成果与转化。推动高校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目前高校在软件产业、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要精心组织,集中力量,组织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创造条件推动高科技产业股份上市,培养一批高科技产业集团。通过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5.建设好部机关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办公自动化

建设好部机关的内部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并实现联网,通达全国各省(市)教委;实现各业务司局各类统计和信息网络化,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充实完备各数据库;制订相应的标准,推动教育系统信息的标准化工作;抓好一批应用业务信息的典型。

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目前清华大学等高校积极推动校园网络化管理,不仅提高了投资效益和办学水平,而且大大推动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6.加快卫星电视教育网络改造,推动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根据中国国情,教育部已经决定,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卫星电视教育网的基础上,通过升级、改造,形成专业平台,使计算机网与视频广播网优势互补,构成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为了充分发挥卫星广播覆盖范围广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发达地区教育需求,同时也适应国际、国内卫星电视发展趋势。

(1)在边远、海岛、深山、林木等地区,大力推广卫星电视单收站的应用。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上述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

(2)在边远贫困地区选择8000所中小学建立电视收视点。直接收看数字电视教育节目。在国家级贫困县选择100所学校建立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撑服务点。直接收看数字电视教育节目和多媒体信息,离线浏览互联网,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当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在全国地、县级教育电视台、收转台和有线教育频道开展试点。使他们在远程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师资培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三教统筹”服务。

(4)选择、引入、利用、开发以基础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职业技术教育、生产和生活技能培训为内容的多种媒体培训包和网上资源库。有针对性改造和制作扫盲、复式教学、双语教学、女童教育、生活和生产技能教育、环境保护、健康健育、婴幼儿教养、家长教育的教材,以及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使网上教育内容更加适合贫困地区提高教育水平的要求。

7.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建设与发展

要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加快CERNET主干网的升级。积极推进地区主干网省主节点及各校校园网建设。

(1)提高主干网速率:利用国家光纤基础设施,采用SDH和IP技术,建设连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八大地区网络中心和部分重点高校之间的高速(155M)主干网。

(2)建设中高速地区网:利用国家光纤基础设施和卫星信道,建设通达全国中心城市60所高校的中高速(34M)地区网。

(3)其他重要节点间网络提速:实现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现代远程教育传输中心及省市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主节点与各省教学点、资源库的中高速联网(10M~100M)。

根据国家计委批复,CERNET省市主节点已经正式启动,各省(市)教委要加强对省(市)教育科研网的领导,增加投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为各级各类教育服务。

8.继续抓好公共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这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部级数据库,各司局统计用信息交换;二是科研型各类数据库及国外资源的镜像;三是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数据库及资源建设。

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开发资源的积极性,采取分布式多层多次方式,加快信息资源建设。

9.抓一批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应用项目

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虚拟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协作网,网上招生、录相与分配等。

10.研究推动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和具体的政策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宏大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为教育的体制、教育的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乃至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带来巨大变革和影响,还会引起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需要协调,制定政策和积极引导。各省(市)都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政策研究,保持工作有前瞻性。

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开展一些教育信息化的软课题研究,以便为教育部门提供政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