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天下一家:网络联通世界(科学新导向丛书)
7098000000040

第40章 知识经济的来临

知识经济的由来

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对知识经济作了如下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为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通过知识的流动加速实现其他资源的社会价值。

回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作为每个时代的标志,农作物的培植及至大面积耕种象征农业社会的到来与繁荣;蒸汽机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象征工业社会人类文明的辉煌;而同样随着计算机的诞生、网络的普及,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随着新世纪的钟声的敲响,过去的一千年已过去,可以肯定,在新的千年里人类文明的辉煌将是不可预见的。如果说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按照某一规律、某一定律可以预见某种结果,那么知识经济具有相当多的不可预见性,因为不可预见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将不只是对中国,将是对全世界、全人类的挑战。在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国民是否能掌握足够的信息技能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为此,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信息化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纷纷提出了本国的信息化教育规划。

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所带来的一场革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及经济运行模式。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现行教育体制将面临严峻挑战。知识经济对教育单位所带来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一体化经济对人力资源的需要。

(2)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使教育面临竞争。

(3)注意力经济、网络经济、头脑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更高需求。

(4)知识经济要求用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

为此我国教育单位和教育部门为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针对教育部门的现状,就教育机制的运行模式很有必要进行反思,建立适应经济运行需要的教育机制,尤其是建立信息化教育机制以适应知识经济需要。学校要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培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用、知其所以用的四知人才,而具有创新性、复合性、批判性的人才正是实施国富的战略需要。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或称之为记忆某种“信息”。然而,有几点原因表明我们不再需要记忆如此大量的“信息”(当然,记忆一些最基本的信息还是有必要的)。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增长速度大大加快。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随着科技的发展则将变为每3年增加一倍。可见,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显然,低效率的传统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中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的教育需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方法,许多知识还没等到学生把它学会,可能就已经过时了。

(2)在知识经济时代,存放在计算机和网络中的信息正在持续、快速地增长着,有关数据表明:数字化的信息量每12个月就会翻一番。因此,不管专家、技术人员还是普通工人都不再需要记忆各种复杂的信息和数据——至少这不是最有成效的方法。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式获取各种信息。

(3)学生最终是要走进社会工作的。纵观现代的工作方式,我们会发现人们已经越来越不需要“记忆”各种信息了。

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为此,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一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在这套基本技能体系中,除了吸取传统技能的精华外,还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这三者即所谓“信息能力”。

此外,为了迎接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我们还应培养出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即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目前,各国政府普遍意识到:培养具有以上能力的新型人才对于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是至关重要的,而基于Internet的信息化教育则为培养这种信息能力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信息化的重点并不是要让师生了解和学会使用Internet(当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基础),更是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早在16世纪,知识就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杠杆。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中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扫除了妨碍科学发展的幻想和偏见,打破了中世纪的经验哲学、宗教唯心主义的思想枷锁。培根说:“人类的知识和人类的权力归于一体,任何人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才可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他反复论证: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识。这个结论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科学知识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

后来,马克思发现,科学知识获得了名副其实的使命,即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一种新型的经济即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智力经济或知识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说法,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OECD主要成员国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张和应用,在诸如计算机、电子和航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中,产业和就业都获得了快速增长。现在,OECD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都来自于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的进步。它使人类进入智力时代,这时的产业是以高科技群为代表的产业(如微电子技术、新材料等),它们都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可称之为智力产业或知识产业。此外,文化产品(思想、咨询、精神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这时,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一般劳动力,而是知识。事实上,今天的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把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而创新是其中的中心环节,离开技术创新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可以说,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持续地推动经济不断增长。综观各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组织生产经营已成为新型企业的象征,并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驾驭市场的关键取决于运用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高出一筹的谋划。同样,资本作用的发挥要靠知识运作,经济增长中的首要因素就是各种各样的知识。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重要的是提高非体力劳动的生产率。

基于上面分析,人们可以理解,西方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为什么不能完满地解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因,为什么无法预测长期经济增长的趋势。正因为如此,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即知识是经济增长动力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个理论的意义是知识与人才归于一。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没有人才,就没有知识。

不言而喻,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中,知识必将成为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单位能拥有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它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人才。换言之,谁拥有知识优势,谁就拥有财富与资源。而对教育行业、教育机构而言,谁能最有效、最合理地利用新技术来传授新知识,谁就会在未来知识经济中获得优胜的竞争地位。

知识经济的特征

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具有根本特性和表象特征,知识经济亦如此。

1.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以产业结构划分经济形态,可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从当代经济学来看,从资源配置来划分,可分为劳动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智力经济。无论从经济史还是经济学来看,所谓知识经济,其实质就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是指区别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在资本积累中更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量的释放。换言之,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突出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并表明未来社会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就实质而言,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当知识成为主要经济要素后,经济的增长方式会发生根本的变化,长期高速增长将成为可能。

2.知识经济的表象特征

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显露出鲜明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

(1)知识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因此,掌握现代知识,并具有创新、创造和运用能力的人成为知识经济中的主力军,财富的再定义和利益的再分配取决于拥有的信息、知识、智力的创造力。知识化的特征还反映在制造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业的高科技化和就业结构的高技能化方面。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所占的比重已接近1/3,80%以上的服务业采用了信息技术产品,就业机会增长量最为迅速的是需要高度专业技能的岗位。

(2)信息化。有人曾把石油比作工业经济发动机的燃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经济发动机的燃料。信息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要产业。在工业社会里,人们谈论发电机、铁路、生产流水线;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我们必须熟悉半导体、芯片、光盘和计算机。

(3)网络化。网络一直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工业经济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公路网、电网、铁路网和电话网;而高速、互动、传递信息、共享知识的新一代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的特性将是一个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庞大的全球性信息市场。

(4)无形化。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这与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有很大的不同。

(5)虚拟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加强,使空间变小,世界成为“地球村”。同时,又使空间扩大了,除物理空间外,多了个媒体空间,通过信息处理可以虚拟市场、虚拟现实,如虚拟银行等。

(6)软性化。在知识经济中软件产品的比例大大增加,其本身不仅可作为一个产业,而且以前的传统产品也可以通过增加软件装置以提高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知识经济的软性化的特点还表现在企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柔性化方面。

(7)中空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度的信息化,导致最高决策层能够同最基层的执行单位直接联系,使中间组织的作用极大地减弱。从一个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来看,管理层次将减少,特别是中间层次的作用会逐渐消失。

(8)知识资本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

(9)可持续化。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其主要生产要素是知识、智力和人的创造力,可以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而较少消耗自然资源。不仅如此,还能开发新的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尽的稀缺自然资源。因此,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10)全球化。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知识无国界,以知识为主要经济资源的知识经济必然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必须相互补充、相互协作,这就必然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知识经济与学习社会

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并在加速发展。怎样面对这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和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它的显著特征是,知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装备和更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技的发展速度将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将加快,从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的周期将缩短,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将缩短。因此,是否具备掌握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的能力,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否真正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决定着今后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中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经济的崛起,无疑促使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广泛变化,也会激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迁。谁能顺应时代的嬗变,适时进行调整和变革,谁就能取得主动。知识经济引发的这些变化,向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民族振兴的我国人民提出了许多要求。从全社会范围和广大群众来说,最普遍和直接的要求莫过于转变教育观念,大兴学习之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就是说,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为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积蓄能量,准备条件。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许多人的学习意识和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有的人甚至闭目塞听,故步自封,在新形势面前麻木不仁,茫然无措。这种状况如不尽早改变,就会在起跑线前落在别人后面,迎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21世纪,将势必由于缺乏群众基础和社会人文环境而流于空谈,进而贻误时机,贻害我们的事业。

可以预见,知识经济社会对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视和强调将大大超出人们现有观念中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学习他人或前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即知识),以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早就是毋庸争议的共识和约定俗成的做法。可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这些都已经很不够了。学习将具有全新的内涵,不仅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将大大拓展,迥异于昔日,而且它的价值和功能也大大增强,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从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形看,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社会”的雏形也随之显现。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发育成长,令人瞩目。例如,在有些发达国家,半数以上的居民经常参加各类教育机构或团体的学习活动。由此可以推断,所谓学习社会,就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社会。人类将由此跨入知识普及和创新的时代,学习和掌握知识将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生活的第一需要。毫无疑义,这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对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密切关注,并做出积极回应。

学习和接受教育从个体行为转变为社会群体行为;从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个人愿望和追求变为社会共同体对每一成员(特别是担任社会公职的人员)的必然要求,这是学习社会的特征之一。在这种新型社会中,学习和教育不仅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现象,而且已发展成一种新兴产业,并成为公民的一种法定权利和义务。换言之,学与不学、学得好与不好,不再是单纯的个体选择和对个人的评价尺度,而是社会的规范和定律,是和社会的认同及认同的程度联系在一起的。“以干代学”、“重干轻学”的习俗和偏见将与社会格格不入,从事一般体力劳动或简单脑力劳动的职业将逐步减少,乃至于在社会比例中微乎其微。

学习社会的另一特征是:人们现今习以为常的学校教育、应试教育、仕进教育为终身教育所代替;“活到老、学到老”,“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生存状态和运行准则;学习已从先前那种狭隘的被动的短期的功利行为(学习只是为了求职、为了做官之类)转变为主动的贯穿生命全过程的自觉意识和生活需求;知识增长和扩展的无限性决定了“学无止境”、“学无常师”。

知识经济的生命线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在最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2000年之总和,而未来若干年内科技和知识还会在许多领域出现更为惊人的突破。预计到2050年左右,人类现今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仅为知识总量的1%。这就是说,知识更新的快捷性是前所未有的。知识的极大膨胀和快速更新,要求对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和模式进行全面变革。那种把学习视为单纯继承性过程的观念已经不完全符合未来时代的需要;代之而起的则是需要特别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性,着力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所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江泽民同志“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论断,都充分体现了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需要进一步认真领悟和切实贯彻。

应当说,由于知识经济及其产物——学习社会尚未完全成为现实,未完全走进人类生活,现在我们对它尚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有待揭示和认识。尤其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同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的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许多人还没有切身感受到它的巨大影响和威力。从战略上看,我们既要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又要参照国际先进水平和世界经济走向,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尽可能快地实现知识化和信息化。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重要任务。

新经济给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困惑

21世纪已经来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场革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现在教育体制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考虑这一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学校、教师和孩子所带来的冲击,同时还要积极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响应这一世纪性的挑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行政管理、师资培训、学校管理、教学研究乃至教学的全过程服务,促进中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行政管理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促使学校内部、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有效,这将增强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畅通的信息在各个层面都有助于作出有效决策。

国内经济要实现持续发展,依靠各级教育机构为经济发展储备各种人才,一流的经济要有一流的教育事业相支撑。只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我们清醒地看到,教育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建立新型的教育运行机制。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育,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要求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结构和规格上有一个新的突破,以提供更有力的的智力支撑。为此,教育必须按照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确立教育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地把握它与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适度接轨,使这一块层次较高、种类较多、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更加生气勃勃地发展,以推动整个城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经济活力的激发,为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对各类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和输送大批合格的劳动者,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

教育事业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由此决定的战略地位并未被所有领导者和经济工作者所认识,经济发展尚未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状况依然存在,主动为经济服务的观念不强。二是现行的教育领导管理体制还难以对各类教育实行有效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教育的整体效益不高。三是教育发展与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影响着办学条件的继续改善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四是现存教育体制、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转型,急需引进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以改变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五是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以培养信息化人才方面,国内与世界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育在为未来服务方面还不具备信息化技术基础。

教育要为经济服务,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只有改进现有教学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倘若社会生活所追求的价值不同于学校所教导的价值,那么这个学校就会成为一个孤立的机构,成为天真的乌托邦幻想的源泉。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而不是一般的变化,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第二文化或者从“计算机文化”的角度出发已经不能正确反映当前信息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因为,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把它仅仅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即上层建筑反而降低了信息技术的作用。这就构成了现代教育发展最深刻的背景,每一个人都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就不能认识到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