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说益阳
7126600000007

第7章 际会汉唐篇(3)

鲁肃筑堤写春秋

据清朝同治和民国《益阳县志》记载,益阳古城的始建年代和旧址,只能追溯到三国时期东吴鲁肃所筑的土城。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吴主孙权派鲁肃、程普和甘宁率兵用武力索讨荆州,驻军于营棚岭、铁铺岭及泥湾一带(今属赫山区兰溪镇)。或许是缘于地势较高且与县城相望之故,鲁肃的行营就驻设于此。据推测,此时北岸的县治尚无抵御资江水患的城池,抑或城池已被洪水毁决。后来,吴蜀议和,关羽单刀赴会,议定蜀汉先归还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虽“割湘水为界置军”,但其时关羽置军于汉寿亭,益阳属归还之列。关羽单刀赴会的史实,《三国志》有明确记载,长沙走马楼吴简载有“觚慰佐益阳”可以佐证。

此后发生的历史是关羽撤兵而去,鲁肃、程普和甘宁等人渡资江正式接管益阳北岸治所。为巩固城邑防御与防洪保卫百姓安危,鲁肃筑土为城,修筑高3米、宽1米、长数百米的土城,时称鲁肃城。鲁肃等人离益后,潘浚、丁奉等人先后镇守益阳。自汉以来,近两千年的世事变迁,城池早已蚀化,渐遭废弃。至宋元前,应已改城为堤。《益阳县志》记载:“该堤位于儒学后墙(驿)道旁。”清末民初,文庙驻军,后墙一片遭毁弃;新中国成立后,鲁肃堤基址为城市防洪内堤所覆。对于鲁肃堤的兴衰遭际,清人李昌焌曾赋诗赞曰:“鲁临淮是古奇男,万马西来此驻骖。留下一堤春草绿,鹧鸪声里唱江南。”鲁肃城是益阳真正意义上城市的起点,亦因此,益阳城池才正式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