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
7199800000009

第9章 如何在唐朝做一名合格的吃货(4)

说到大块根茎类代食品,客人们可能首先想到马铃薯和红薯。这些,那头导游鹿已经说过了,原产美洲,我朝没有。我朝有的能当主食啃吃的大块菜蔬,有萝卜、蔓菁、芋头、茄子、嫩葫芦等等。此外竹林里可以挖笋,荷塘里有藕,没饭吃的时候,这些都可以暂且饱肚。

不过,刚刚端上桌的这两盘萝卜和蔓菁,不建议客人们放量大吃,因为这已经做成咸菜了,一会儿配饭吃的,白嘴吃太多会齁死人。

对不起,我好像说晚了。来人,把这几位抬出去。

跟着上来的这两盘菜,都很有内涵。这一盘蒸的,客人们别看不起眼,它叫菘,现在个头还小,等再种植变异个一千多年,它就会变成黄芽白,也就是北方的大白菜。怎么样,您吃在嘴里是不是有熟悉亲切的味道呢?

另一盘,是凉拌菠菜。客人们不要小看这一盘东西,在你们的时代可能很贱价,但在我唐朝,这是太宗文皇帝开西域之后,刚刚从天竺引进的新种“波棱菜”,很珍贵的。民间刚刚大规模种植时间不久,成本挺高。

凉拌菠菜是今天本店的特供,不是每日都能吃到的。昨天一个唐穿团,吃到的特供是炙野菌。本朝的蘑菇主要以野生采摘为主,摘得到摘不到要看运气。

客人们少安毋躁,这就上主食了,不会让各位在我盛世长安的名食店里活活饿死的。

主食有两种选择:黄米饭和白米饭。黄米又叫粟,类似于各位时代的小米,是我朝北方人民的主食。白米饭是水稻的产物,各位客人都很熟悉,就不多介绍了。

对不起,本店不供应面饼和面条。这些小麦制品虽然很普遍,但是耗费人力较多,比粒状的饭食昂贵,不符合魏相公的俭约个性,所以本店向来不做。

口重的客人,如果实在咽不下这些饭菜,本店可以免费供应一种调味品。您可以选择腌韭菜、葱花、蒜酱、姜末中的一种,多要请自费加钱。

最后,本店再免费赠送各位一碗豆叶汤。豆叶在我朝叫“藿”,跟葵并列,都是最常见、最大众的蔬菜。豆叶中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还富含钙和磷。因此,在蛋白质饲料缺乏的情况下,利用大豆叶喂猪是补充蛋白质的有效途径。

客人们吃好走好,本店期待各位下次光临。

本篇参考文献&;深度了解推荐:

王赛时.唐代饮食.济南:齐鲁书社,2003

茶里不加葱姜盐果汁,让人怎么入口啊,掀桌!

茶文化

唐穿美食团继续吃我们的宴席。

吃饭的时间地点讲清楚了,荤食蔬菜也说了不少。又是烤羊肉,又是生鱼片,又是蒸猪头,又是咸菜米饭的,一通胡吃海塞下来,您渴了吗?

什么?招呼小二上壶茶?

如果您现在正在玄宗开元年代之前的唐朝溜达观光,那么作者鹿奉劝您一句,出门最好自带茶水。而且,唐朝的服务员也不叫小二,您要招呼人家,应该高喊一声“博士”—对,这在唐朝是对服务行业从业者或者中低级技术人员的称呼,跟现在差很多。

所以,您可以这么喊:“博士,上壶茶!”

那店里的伙计过来了,一开口道:“郎君要什么?茶?茶是什么,能吃吗?”(瞪啥瞪,哥也是穿过来的行不行啊!)

您要是觉得这些干杂活的小博士既无礼又没见识,一怒叫来店主,店主八成会满脸赔笑地告诉您,贵人恕罪,他知道茶是一种很高贵、很有文化、很装十三的饮品,但是小店档次太低,日常不准备这种东西,建议您到寺庙里或者那几位南方来的高官贵人家里去装十三……啊呸,去品茗。

在唐玄宗时代以前,中国北方地区,不但街上的饮食店里没茶水,您就是跑去普通贵族官员或者平民百姓家里,也不要指望谁家能动不动给您端杯茶上来。您问为什么?唉,难道您以为我国人民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就开始喝茶一直至今的?

这么说吧,假如您在穿越之前已经养成了天天喝茶的习惯,那西汉之前的年代,您最好都不要穿过去,穿过去要想喝口茶,那得装病,求医生给您开药方的时候把一味叫“茶”或者“荼”或者“茗”的树叶子加进去,然后让家人花大价钱去药铺买来这味药,自己煮水喝。

如果您很想穿越到西汉,又要坚持天天喝茶,那我建议您落地时找好坐标,一定降落在西汉的蜀中,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里。伟大的味觉特别发达的四川人民,从西汉时代就开始全民饮茶了,但也仅限于此地。您要是落点不准,穿到了别的地方,就只能跟群众一起嘲笑“那些瓜娃子好好的,没事成天喝药干啥”。

您要是穿到南北朝,落点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南方,但最好是投胎上层贵族社会,跟乌衣巷的王谢子孙们一起挥挥拂尘,喝喝茶水,谈理想,谈人生,谈世界。顺便说,您如果爱喝酸奶,爱吃冰激凌,可以考虑穿越到这时候的北朝那边,那边日常饮料是以乳制品为主,而且保证纯天然,不添加人工化学成分。

回到正经的唐穿部分,必须说,如果您又想去围观李世民或武则天,又想在首都长安或者东都洛阳里喝到茶,那还真有点儿技术上的难度。您知道隋唐继承了北朝的政权和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的,对吧?所以在初唐社会里,乳制品的普及程度比茶类饮料高得多,您去人家里讨一杯酸奶酪或者米酒都比讨茶喝容易得多。

所以说要想喝茶的话,要么去那些保持了南方生活习惯的江东华族家里,要么去寺院里—僧人是普及饮茶习惯比较早的群体之一,因为茶水有兴奋作用,能帮助他们保持头脑清醒,多念几卷经。

不过呢,且慢,就算您到寺庙里讨到了一杯茶水,您确定您能咽得下去?

请先把鼻子凑到杯上,深吸一口气,您能闻到的,除了茶叶的涩香味外,还可能有葱、姜、花椒的麻辣味,大枣、桂皮的甜香味,橘皮、薄荷的清凉味,酥酪的奶香味,牛羊猪肉的油腥味……

好吧,就算您运气特好,一闻除了茶味没有别的奇怪味道,于是仰头喝入口—很好,这茶水99%是咸的,至少肯定要加点儿盐,要不然算什么煎茶嘛。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喝茶的习惯在我国大范围流行开来,从那之后,普通人家和饮食饭店大多都能供应茶水了。但是,终唐之世,很多人,甚至说是大部分人,喝茶的时候,习惯往茶里加入以上所说的种种作料。

这些人的“刘姥姥式熬茶法”,大致步骤是这样的:

一、拿茶叶,茶叶是用鲜叶蒸焙烘干加工出来的,有可能是零散叶状,但更多的是紧压成饼状,比较像现代的生普洱饼。

二、把茶叶掰碎了,上火烤,烤得又红又干,捣碎了倒进瓷瓶里。

三、烧水,水开之前,往锅里加入上述种种作料。

四、水开后,把茶叶末倒进水里,跟作料一起煮,煮成一锅茗粥,倒出来分好杯,开喝。

您觉得这么煮出来的茶水根本没法喝?嗯,显然这么想的不止您一个人,比如有一个叫陆羽①的家伙就会跟您并肩站在一起,对着茗粥跺脚大骂:“这玩意儿只配倒阴沟里冲马桶。”

陆茶圣大力倡导的,高雅清新有文化有品位的,被日本人学走部分,保留至今的正宗唐式煎茶法,如下:

一、掰碎茶饼,丢容器里上火炙烤,至少火力均匀地烤两回,越干燥越好,据说这样可以使茶味增厚。

二、把烤好的茶叶趁热放进纸袋子里,防止香气外溢,放凉。

三、把茶叶倒进专用的茶碾子里的,碾得越细越好。碾成菱角那么大的碎屑不成,至少要碾成细米状,能碾成松花粉状最佳。

四、碾碎的茶屑再倒进茶罗子,用罗筛一遍,反正我就是要细细的茶粉。

五、茶粉收好,可以开始烧水了。陆茶圣认为用山泉水煎茶最好,江河水较差,井水最差,自来水的话……

六、用特制的风炉、上好的炭、专用的小锅釜烧水。水面有鱼眼纹,微微发声的时候,叫初沸,这时候加盐。

七、锅边缘如涌泉连珠冒泡,二沸了,这时候用瓢舀起一瓢水出来,放旁边备用。

八、一边用竹具搅动锅里的沸水,一边往水中心撒茶粉,很快水又开了,汹涌激荡,于是把刚才那瓢水倒回锅里,压一压火头,别让茶粉迸到外头。

九、腾波鼓浪的三沸一出现,这茶就算煎好了,赶紧离火,别再继续煮,端着锅往那些高贵的青瓷白瓷茶碗里分倒吧。

十、分茶的要诀,在于把茶水上的浮沫(茶粉不是速溶咖啡粉,大部分在水里呈漂浮状)艺术地倒进各个茶碗里,最基本的要求是:厚薄均匀,看着舒服,高手甚至能把这些浮沫斟成各种图案造型来比试斗茶。

十一、煎一釜茶最多只能倒五碗,限量版才值钱,再多了就不够高贵冷艳,而是饮牛饮骡的蠢物了。

①陆羽(733—约804),撰有的《茶经》中提倡唐式煎茶法。

陆氏煎茶法公布以后,很快作为上流社会贵族人士玩高雅的标准之一,风行全国,传至后世,祸延东瀛,经久不衰。所以如果您是嗜茶者,推荐唐穿要选开元天宝之后(友情提示:差不多也就是安史之乱以后),在民间乱逛的时候至少可以喝到味道奇怪的八宝乱炖茶,在皇室贵族家里就可以享受正宗茶道伺候了。

本篇参考文献&;深度了解推荐:

黄仲先主编.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

李白斗酒诗百篇……你给老子喝的是假酒吧?

酒文化

说完了茶水,再说说别的饮品。

如果您还在饭店食肆里吃席面,吃得口渴舌干,作为一个唐朝人,无论是男是女,这时候都应该很豪爽地一拍食案,大喊:“博士!店中备何酒?”您说您一喝酒就头晕,想要饮料?别怕,听我的,先要酒,饮料的事回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