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010

第10章 套拉拢(5)

唐朝散文大家韩愈就是先由考试不得,后三次进入幕府才走上当官之路。贞元八年二月,韩愈又一次参加进士科考试,终于以第十三名登科。当年同榜登科的共有三十二人。那一榜被称为“龙虎榜”。这一年,韩愈是二十五岁,正是意气风发,、急欲参政的时候。大概就是这一年的十月,他参加了吏部主持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初试的时候,他已经和李观、裴度三个人一起被选上了。不料在上报中书省复审的时候,他被博下,被黜落,而由另一个人来取代他。韩愈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就非常地气愤,但是为了入仕,他还是压下了火气,为下一年做准备。到了第二年,也就是贞元九年,他再一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结果仍然是事与愿违。

到了贞元十年十月,韩愈第三次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这已经是第三次了,结果仍然没有被录取。

十年求官,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最后只得到一个进士的虚名而捞得一官半职,但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韩愈仍然没有对求官之路心灰意懒了。从正月到三月连续给当时宰相写了三封信,请求宰相援引。可能是宰相太忙,或者像他一样给宰相写的信多如雪花,亦或这时的韩愈还不够谦虚,还为懂为官的圆滑之道还不懂为官的圆滑之道,语言不足以打动宰相大人,结果韩愈向大人物求官的信如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遭受到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之后,韩愈带着一颗布满伤痕的心灵离开长安回到家乡,过着朝食不盈肠,冬衣才掩骼。——唐·韩愈《县斋有怀》的生活。早上吃饭,肚子吃不饱,冬天穿的衣服刚刚把自己的躯体给遮蔽住。

于是,在这种饥寒交迫的情况下,高傲的文化人终于提出了要依附王公贵人的观点。韩愈自己写到:“布衣之士,身居穷约,不借势于王公大人,则无以成其志;王公大人,功业显著,不借誉于布衣之士则无以广其名。是故,布衣之士虽甚贱而不谄,王公大人虽甚贵而不骄,其事势相须,其先后相资也”。

文人,特别又是一个饱学之士,又理想高远的志士一个理想高远的志士,终于醒悟,改变自己的观念,去依附于王公大人,谄媚于王公大人。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只要观念改变了行动就变得理直气壮。于是韩愈很多就向王公大人们靠拢了于是韩愈很快就向王公大人们靠拢了。这种靠拢方式就是上面说到的入幕府,说白了就是做“食客”。

韩愈的第一任幕府主人是汴州刺史董晋。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三月,兵部尚书董晋出任东都留守。东都留守的职责是总理洛阳军民、钱谷、守卫等事务,相当于东都军政的一把手。

韩愈的运气来了——经人推荐,他结识了董晋。董晋欣赏韩愈的才气,有意提携他。这年七月,宣武军(驻开封)节度使李万荣病死,董晋调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到汴州上任,带上了韩愈,提拔他做了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负责刑狱司法工作。这一年,韩愈29岁。至此,满腹经纶的韩愈总算当了官,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没过多久,韩愈的幕主董晋逝世了,韩愈就扶着他的灵柩,送到他的家乡去。幕府发生兵变,这时候韩愈的家小还在幕府中,所以他就非常焦急。最后等了几天,看到兵变逐渐停息,他就悄悄地跑回去,把自己的家小接出去,离开了汴州。

有了第一次入幕府当这种不在编的官员经验后,韩愈很快就又谋求到他的第二任幕主。进入了徐州张建封的幕府做节度推官。在张建封的幕府里面,由于张建封对他的幕僚要求非常地严,韩愈远不如在汴州的时候那样从容,那样闲暇。所以他常常和张建封为了管理得过于严密而发生争论所以他常常和张建封为了管理得过于严格而发生争论。他曾经给张建封写过一封信,说是你让我们大清早、天不明就要入幕,晚上到了日落我才能回去,这不是待贤之道,我受不了。所以在几次争论之后,韩愈就决计要离开了。这所以离开,韩愈觉得以自己积累下的能力远不是只做个边远地区的门客,就赶赴京城再次向朝廷求官,这次韩愈得到一个“四门博士”的头衔,但这并不是一个官,相当现在的一个大学里的副科老师,是一个闲职。但这多少还是让韩愈进入了中央朝廷官员的编制。但是,为了能实现报复,也让自己手中有些实权,韩愈又开始第三次巴结和谄媚王公大人。这次巴结的是京兆尹李实,也就是京城的市长。

这次攀得高,韩愈自然也下了不少功夫。京兆尹是京城最高的行政长官,位置特殊,是皇上眼前的红人。唐德宗宠信李实,让这厮当了京兆尹。大家建议韩愈奉承李实,是想让李实在皇上面前为韩愈说个好话,以求得官。

韩愈首先就为这个李实写了篇歌功颂德的美文《上李尚书书》,信中韩愈大胆恭维李实说:“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未见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我来京城十五年了,见到的公卿大臣很多,但还未见过像您这样爱国如家的呢!又说:“我非常仰慕您,即便我早出生千百年,也会敬慕李大人!能在这个时代遇到您,真是太幸运了!谁不想追随您,效犬马之劳呢?”

这马屁拍到家了!很肉麻。李实读了信,非常高兴,立即向皇上推荐韩愈。36岁的韩愈马上就由四门博士晋升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纠察百官,正八品下,品秩虽低,权力却很大。韩愈的谄媚之功完全没有白费。

官场自古就是一个人人想吃的大蛋糕,想进入的人很多,但是进入的途径却很少,但是从一开始的游说跑官到后来上征下举,这些路子不仅窄,而且严格。就算到了后来,国家实行公平的科举考试来给想为官的人拓开一条更宽的一条路,但能挤上这条路,能进入官场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因为在国家规定的考试及弟后,还有一个试用期和一系列的考试。在这一期间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常常那些文采了得,中了进士的人仍然会望官兴叹。于是小人物相当官于是小人物想当官,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观念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见机行事,先靠拢王公大人们,依附于他们再长官,这的确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幕僚也是官场上“官”系网的一条通路。清朝时,一个地方长官到任时,就随身带来自己的一整组工作团队,办理政务的有自己私人聘请的各类师爷;执行重要政务、办理具体事务的有私人召募或由人推荐而来的各种仆役,如看门的“门房”、管理公文发送传递的“签押”、管理仓库的“仓场”、执行征税的“税务”、跟随长官左右的“跟班”、外出接洽的“执帖”等,统称为“长随”或“长班”。本地政府机关现成的由书吏、衙役组成的班子再也不能发挥正常的公共职能,都必须听命于“内衙”的指挥。

清末官僚曾国藩幕府的盛况,当时人们赞颂不已。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说,曾国藩幕府,集天下优秀之士达83人,薛福成本人尚未列入,后世者学者统计则超过薛福成的统计数字。80余人中,大部分都是一些不出名的小人物,后来却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者侍郎等,里面就有李鸿章、李翰章、郭嵩焘、左宗棠、刘蓉、唐训方、彭玉麟、钱应溥、黎庶昌、何璟、倪文蔚、李宗羲等十余人。

形形色色、九流三教九流的小人物通过曾国藩的幕僚,成为朝廷的正式官员,如何璟、孙衣言是翰林院编修,倪文蔚是庶吉士散馆分刑部任主事,李瀚章是知县。更为突出的是,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曾国藩反用文士将兵,异军突起,运用他们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了比武将更大的作用。随着曾国藩的不断提升,这些幕僚也可谓是“鸡犬升天”,许多人到最后被保举为封疆大吏,他们多数是由曾国藩的力推荐他们多数是由曾国藩大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