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009

第9章 套拉拢(4)

张九龄当然不傻,当然知道王维是人才,于是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右拾遗仅为八品小官,是武则天掌权时新设的。唐朝的许多诗人,如杜甫、白居易、陈子昂等,都曾担任过这个官职。它的职责是“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举事”。右拾遗可以接近皇帝,对朝廷大小事情发表评论,如果发挥得好,升迁的机会很多。于是在得到新官职后,王维用诗《献始兴公》向张九龄谄媚向张九龄献媚,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诗文如下: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任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诗中称张九龄是“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的“大君子”。王维这次授官是靠拢张九龄的结果,献诗中这样的语句,当然很容易看作出这是王维“曲私”之求的感激阿谀之辞。

凭着依附张九龄的力量,王维很快又升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最后升到相当于副宰相的给事中,距宰相之位只有半步之遥了,可这时天下已经大乱,“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和三五近臣,仓皇离京逃往巴蜀。王维追随不及,被安禄山的军队俘获,押往东都洛阳,打入大牢。

安禄山也知道王维的大名,也挺爱惜人才,就下令放了王维,并劝说王维出来做官。王维不从,但安禄山哪管他从与不从,强行塞给他副宰相(给事中)一职。在强权之下王维胆怯了,被迫接受了伪职。

历经官场多年后,王维已经看出安禄山政权不过是明白明日黄花,于是在安禄山政权里当官时,大胆地向李氏王朝表心,写下了一首怀念李唐王朝的诗《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叶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首诗,最后传到在灵武即位的新皇帝李亨耳朵里,他叹道:“王维是忠臣”。

一年以后,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二京,李亨开始清算“安史之乱”中的变节分子。那些任过伪职的人纷纷落网,但王维由于这首诗的缘故,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得以留在朝中担当要职,最后居然升迁为尚书右丞,是个正四品下的大官。

仕途中的文人,最看重一个“忠”字,所谓“君辱臣死”,为臣的如不能救国家、君主出水火,就应以“死节”表示一种态度。这样的忠臣当时是有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兄长颜杲卿,就是在“安史之乱”时不降叛贼而被残忍杀害的,可是王维却位于两种官场中不倒。当然王维那首怀念唐王朝的诗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巧得是这诗又被关键人物知道了巧的是这诗又被关键人物知道了。

唐代是产才子的时代,才子如恒河沙数,在唐代做才子不容易,从做才子到做官亦非易事。才子们必须取得权贵们的推荐,但权贵也要选择关键的人物,就像现在出国读博士需要有导师的推荐信一样,越是有名气的老师的推荐信就越有效。没有权贵们的荐举和提拔,就没有才子们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就没有才子们的平步青云。唐代的才子们并非书呆子,他们为取得最好的推荐,早已练就了十八般技艺,堪称全才。

兵家里说,擒贼先擒王,在官场上,小人物要紧紧靠近最重要的人物,也只有这样重量力的人物才能提携和保证自己在官场上上升之势也只有这样重量级的人物才能提携和保证自己在官场上上升之势。王维显然做得非常到位,在官场上当官,道德、学问、能力,并不是最重要;都要有,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后台更要有后台;。所以,自古即有“朝内有人好做官”之说。凡做官者,寻找强大的后台是在官场生存的要务之一。凡是官员都心知肚明,有了后台自己不仅升官有望,且可放胆为官。

大官有自己的大山头,中官有自己的中山头,小官有自己的小山头;可谓有官必有山头。何谓山头?即众官员以某官员为中心结成的官僚既得利益集团。在上为官者任命下属官员,首先考虑的是把自己的人安插到重要位置,以便自己掌握更多更大的权力。谁是自己的人?在上为官者心中自有标准:谁最会揣摩、意会、实践自己的心事,谁最敢为自己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忠心不二。在下为官者,为了能做更大的官,捞取更大的既得利益,不惜奴颜媚膝、卖身投靠、投其所好,以博一逞;自己的作为是否有损做人的道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博得了上司的青睐,、上司的欢心,、上司的信任。

挤进幕府

中国古代幕府是一种私人性质的组织,可是却能满足一部分小人物的升官之道。特别是那些在科举考试中落弟的落魄文人特别是那些在科举考试中落第的落魄文人,在十年寒窗后屡试不中,又衣服无着落的情况下不得不丢开文人的面子又衣食无着落的情况下不得不丢开文人的面子,先屈就于达官贵人的家里混口饭吃,同时又依附了达官的权势获得升官的机会。

在一般情况下,到大官家时做幕僚当官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升迁也并不是很快,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事例。就在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马周,就是投靠常何门下做幕僚升成大官的。在唐·趙璘《因話錄》有一个记载,说有一个叫李石的,这个李石,原来是虞承宣的门生,但是他在幕府里面没有过几年,就因为向朝廷奏事,被朝廷给相中了,于是,就给他赐了紫服,很快升了官。当他穿紫色衣服的时候,那个虞承宣还穿着绯色的衣服。唐人的官职高低往往是从衣服的颜色来进行判别的。门生已经当了高官,而他的老师还在幕府呆着。当上大官后的李石也组织了自己的幕府。一个叫崔铉的在他的幕府里面做幕僚,没呆多长时间没待多长时间,崔铉就被擢拜翰林,第二年,登上宰相的位置。

由此可见进入幕府当幕僚能快速升官的虽然不多,但是因为它真实地发生过,所以就对广大的文人士子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也就不难看出,古代很多文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参加幕府了。因为入幕以后,为日后入朝的做官创造了条件,它无异于在文人面前展示出了一条绝不亚于科举考试的辉煌道路。

除此之外,文人热衷于入幕还有非常现实的一面,就是为自己找一个安身的处所,并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历代考进士那个考生是非常众多历代考进士的考生是非常众多,每年有一两千人。考上的人很少,大多数都名落孙山,那么这些落第的士子怎么办?应该说对这样一些在寒风苦雨中匆匆来去的落第举子来讲,那个生活应该是非常之艰难的他们的生活应该是非常之艰难的。摆在他们前面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回到家乡,继续苦读,以待再考;

另一条就是寻找安身之处,效力之所,既借以解决经济问题,同时又通过实际事务的磨炼增长才干,以图以后进入朝廷。显而易见,后一条路更具有现实性,更能解决眼下的燃眉之急。于是借着入幕来解决衣食问题,进而实现自己未竟的愿望和理想,就不能不是唐众多文人竞相选择的一条路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