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汇率战争
7228100000029

第29章 中美关系和汇率交锋(2)

其次,稀释美国国债。众所周知,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出口贸易额的大幅提升上,而这些用中国人的血汗换来的钱,又直接体现在国家所持有的外汇储备上。很不幸的是,中国没有更好的选择,美元就是我们外汇储备的首选货币,目前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4万亿。空有这么多钱,不投资当然是不明智的,但是,按照美元霸权的安排,我们也只能投资美元标价的产品,这一切都在美国的计划之内。而放眼环球,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府做担保,似乎也没有比美国国债更安全更有保障的投资选择了。

于是,中国政府开始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成了拉动美国经济马车的一匹骏马。截止到2009年12月,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了8948亿美元所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迅速派出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来到北京向中国示好,为兜售国债,大谈要将人权和经济脱钩。而随后的奥巴马北京之行,主要目的也是鼓励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帮助美国度过难关。

由此可见,国债问题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即使美国拥有世界货币美元的铸币权,但很多程序还要按经济规则来走,欠中国的巨额国债,滋味并不好受,而万一哪天中国真要抛售或者减持美国国债,也许美国经济将要面对不能承受之重。所以,在不花一个子儿的情况下就能减少债务,成了美国政府的重要课题,自然,没有比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更好的办法了。

第三,长期考虑。在前面章节中,我们已经回顾了美国的汇率战争史,也领略了美元霸权的威力。面对日益崛起的中国,美国自然是如芒在背。自从美国二战后取得了超强实力之后,对待世界上其他国家,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想拉则拉,想打则打。有人做过统计,据说二战后到现在,世界上从没有过绝对和平的一天,换言之,天天都有地方放枪死人,这可能让处于和平时期太久的中国人难以想象,但的确又是血淋淋的事实。在这些冲突和战争中,美国人就贡献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入侵格林纳达、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而这还都是能称得上战争的,局部冲突和介入更是数不胜数。对于不能打的——比如拥有巨量核武器库的苏联,或者不好意思打的——比如盟友日韩、欧洲、拉美以及东南亚,则发动汇率战争、金融战争,通过无比强大的美元武器,绞杀一国经济,摧毁一国体制,最终将奄奄一息的猎物纳入自己安排好的以美元为核心的新封贡体系中。

冷战结束后,美国早就习惯了一超独霸的世界格局,中国的崛起显然让人难以接受,面对这个在各个方面都有矛盾冲突的敌手,美国的计划就是必须扼杀在摇篮中。而现在,到了伎技重施的时刻了,华尔街的金融部队早就整装待发,人民币升值后,势必会有大量热钱疯狂闯入中国市场,增大中国经济已经存在的泡沫,而但凡是泡沫最终都会破裂,美国需要做的,就是在泡沫之上轻轻一扎,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终极目的。

3.盟友们的态度

就在美国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中国步步紧逼,“舒默法案”在国会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美国的盟友们又都是什么反应呢?

在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前,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展开强大的斡旋外交,在签订前和主要盟国包括日本达成了一致,最终保证了协议的顺利签署。而这次美国压人民币升值和当年压日元升值有所不同,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本能敌意和对中国崛起的深深戒惧,让美国的叫嚣少了些理智和底气。这个很容易理解,毕竟中国不是美国的传统盟国,政治和军事上的独立,使得美国并不能做到胸有成竹。而美国的盟友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跟之前的广场协议签订时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成为美国拉拢串联的首要对象,不过这次欧盟并未买账,响应非常平淡。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3月25日报道,欧盟贸易专员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称,在4月访华期间,他打算就影响贸易的几个因素(从鞋类到外国投资)与中国政府展开磋商,而人民币币值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欧盟的核心成员——德国也表示,非常理解中国目前的汇率政策。”就连美国的一贯盟友英国这次也没有跟美国保持一致。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对媒体表示:“在人民币估值问题上,英国政府没有采取立场。”

欧盟的表态和中欧贸易现状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更是欧美关系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直接反映,欧洲不想永远充当美国的附庸,他们也想根据自身利益诉求发出独立自主的声音。分析起来,其相对中立的态度,有三个主要原因:其一,由于人民币是盯死美元的,所以自2009年底欧元兑美元汇率开始下跌以来,人民币兑欧元就保持着与美元基本同步的升值趋势,所以,对欧洲来说,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并无不妥。况且,由于人民币的升值,欧洲对中国的出口一直在稳步上升,实在没有足够的动力为美国呐喊助威。

其二,欧洲对中国的出口集中在机械、化工、汽车、制药、民用飞行器,这几类商品相加占到欧盟出口总额的八成以上,并且单项统计全都保持着高额顺差。欧盟主要进出口商品中,唯一巨额逆差的项目是纺织品与鞋类,这些低附加值的产品早已不是欧洲优先发展的产业,况且,欧洲名牌服装和鞋子并没有因中国产品的大量进口而消失,相反,这些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返销回欧洲,贸易逆差的大部分也流回了欧洲账户。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唯一效应,就是欧洲服装和鞋类大幅涨价而已。其实不止服装和鞋类,包括很多民用电子产品,比如欧洲的著名手机品牌——诺基亚,也在中国建立了研发和生产基地,利用中国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让欧洲人用上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币保持一个恰当的汇率更加重要,单纯升值或贬值都不是欧洲希望看到的。

其三,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意识形态不再是欧洲人考虑问题的首要因素,和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况且,美元霸权下,欧元频频遭受攻击,生存空间越发狭小,处境更加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向一统的欧洲渐渐也不愿再做美国身后亦步亦趋的小兄弟,适时根据自身利益得失发出独立的声音,也就成了必然。

与欧盟比较模糊的表态相比,日本则态度明确,英国《金融时报》25日报道,日本财务省次官野田义彦(Yoshihiko Noda)表示,旨在迫使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的制裁“不可取”。由于日本在中国建立了很多生产线,实际上中日贸易更多的是一种加工贸易,日本的总公司出口零部件到设置在中国的子公司,由子公司组装完成后再出口到总公司,然后总公司再将产品输送到欧美市场。所以,人民币升值后,实际加大了日本终端产品的生产成本,对其出口是不利的,况且,日本在对中国的贸易中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贸易顺差,此时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太多吸引力,更多的是弊大于利。

至于美国拉拢的澳大利亚和拉美等国,形势更加明确。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来说,他们的进口大多并不来自中国,而是来自美国和欧洲。对华贸易,基本是向中国大量出口能源和铁矿石,人民币升值对其原材料的出口是大为不利的,在金融危机下,这将会对他们的经济造成进一步的打击。所以,他们更不愿意加入美国的战车,成为中美汇率战争的炮灰。

4.人民币升值救不了美国经济——金融危机的实质

人民币的升值问题已经明摆着是复杂的政治经济命题,这一命题包含很多内容,比如人民币汇率的真正定位、美国的衰退和失业问题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民币汇率调整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关系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不仅中美两国政府针锋相对,看法各异。即使在美国内部,对于是否应该让人民币升值也存在一定争议,起码有很多经济学家很清楚地指出人民币升值并不是解决国内问题的灵丹妙药。

就是这样一个并无明确定论的命题,美国的很多政客和经济学家却急切地发表情绪化的评论。如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大声疾呼美国应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与中国开打贸易战,还有一些美国国会议员散播所谓“人民币汇率偏低导致美国失业增加”的论调。不管这样一些不负责任的、煽动性很强的论调是何居心,但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普罗大众的视听,让本就比较复杂的问题显得更加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