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文教学的趣味名著设计(下)
72699200000004

第4章 语文课本中名著的教学方法

精讲指导法

我们都知道名著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语言;名著不仅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实名著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大餐”。

但是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讲,没有老师的帮助,他们是否能消化的了这道“大餐”?七年级下册的《西游记》附录资料中提到小说中的“反封建思想”学生能明白吗?八年级下册的《水浒传》附录资料中提到的“官逼民反思想”学生能理解吗?更别说一些外国名著阅读中存在的语言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要理解其思想内涵就更难了。

所以面对这些“大部头”,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名著的魅力,老师一定要精讲指导。例如:

我在教学《水浒传》的时候对于书上的两个片段,每个片段我都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来精讲,让学生充分体会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经典的叙事结构、精妙的用词。随之学生在今后的自由阅读中就知道哪些地方是精彩之处,哪些地方是值得品味的细节。课后学生都普遍反映对小说的理解比以前更深了,好像读出了以前没有读出的内容。

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感受名著的魅力,而也只有感受到名著阅读魅力的人,才会将名著阅读坚持下去,陪伴自己的终生。

“囫囵吞枣”法

上文提到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囫囵吞枣的不好现象,而这里所说的“囫囵吞枣”是指识记背诵关于名著的相关基础知识,而不是小说内容。名著是一部“大部头”,要想“一口吞下一个大胖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识记背诵是非常必要的,要把它当作是小枣子吞下去。例如:

看完《西游记》,你总要知道里面的主人公名字吧;你总要知道作者的名字吧;你总要知道小说的章节安排吧。而这些知识很简单是不需要老师精讲的,只需要老师指点一下,让学生背诵识记就可以了。

精讲故事法

当今社会的孩子普遍缺乏耐心和踏实读书的定心。对他们来说名著都很长,看这样的“大部头”小说,没有一定的督促手段是不可能看完的。许多老师都会采用读书笔记的手段来督促学生。我觉得这种手段是事倍功半。

对于老师做读书笔记的要求现在的孩子会想尽办法敷衍你,比如你让他摘抄精彩片段,他随便在书上找一段抄上交给你,与精彩的距离差之甚远。

要杜绝这种情况,对于孩子的读书笔记你要天天批改,这无疑就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摘抄、概括必须建立在认真看书的基础上,才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关键在于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而这样“变相逼迫”的手段学生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吗?所以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情况,我把书面的积累转变成口头的积累。

每天上课之前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讲一个名著的故事。在规定的时间内讲一个章节,一方面督促学生阅读,另一方面训练概括能力,此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是一举三得。这样的形式还符合初中生爱表现的特点。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是越讲越好,后来发展到一些学生开始用评书的形式来讲,上面学生讲的兴高采烈,下面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改编创新法

当今社会什么都要求新求变,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方面。语文学习的创新最佳的体现是在创作上。

名著是经典,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名著作为范本让学生进行创作呢?比如:

《朝花夕拾》中很多散文我们可以让学生改编成小说。本身这部散文集就是鲁迅先生追怀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而作的,其中很多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仿写。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儿童文学,虽然外国作品经过翻译,但是因为一些语言上的差异,还存在着阅读上的障碍,学生普遍阅读的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先大略的翻一遍书,挑出自己感兴趣的片段改编成剧本,甚至挑选好的剧本让学生进行排练表演。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片段来进行创作,看书也看的比以前认真了。在《西游记》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题目:

在《三打白骨精》中假如孙悟空没有被唐僧赶走,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大家发挥想象设想后面发生的故事。这样的题目学生很感兴趣,有一些学生写得很不错。我从这些作品中挑选出好的打印装订成册。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装订成书,学生会是多么高兴。这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多大的促进。老师还可以将这样的作品给学生家长看,家长看到这些出色的文字该多高兴,他们怎么还会反对孩子看名著呢?

模仿表演法

上文提到将名著中的情节改编成剧本,这时老师可以从中挑选出好的剧本专门组织学生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仔细揣摩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同样的一句话,孙悟空和猪八戒讲语气、动作、神情等都不相同,这时学生就能通过表演很清晰的感受到,这比单纯的看文字效果要好的多。而且在表演时可以邀请一些家长来观看。

当这些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出色的表演,他们该是多么的欣慰。当家长理解了名著的内容,懂得了名著的重要性,怎么还会反对孩子读名著呢?

知识竞赛法

这一方法和表演有些类似,表演是针对名著中的某一片段、某一情节。知识竞赛是针对整本小说进行的。当然为了实际的操作,老师也可以在学生准备时进行范围的规定。

比如以章节为单位,让学生以5章或10章为一个单位出题进行比赛。这种方法来自于最近电视中大家熟悉的《开心词典》、《幸运52》等节目。这种节目现在很普遍,学生也很熟悉。因此只要告诉学生准备举办这样的活动,再做一些动员的工作,学生就会很热情的参加。而且学生自己主动找题目、自己组织、自己比赛,谁担任主持提问、谁做选手、谁担任记分,都不用老师操心。老师只需要在竞赛的时候维持一下班级纪律,防止现场气氛过热影响其他班上课就可以了。

当然这样做的最终原因还是促进学生认真看书。学生都有好胜心,希望难倒选手,选手也希望答对题目。而这些都只有认真看书,才能做得到。

背诵比赛法

同样也是比赛但是要求有所不同,知识竞赛只要求对细节有所了解,而背诵则是对名著中的经典片段和语句的理解识记。名著内涵十分的丰富,尤其是一些精彩的语言片段。

我相信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肯定不会忘记那段让人振聋发聩的“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终前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他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是,为了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极想干某样事情,只需要设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

《格列佛游记》中的: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无法看到危险。这样丰富内涵的语言应该要求学生理解背诵。除此之外,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中对景色、环境的描写也是值得我们鉴借的,这些片段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辩论比赛法

俗话说:“真理是越辩越明”。在名著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辩论赛的活动形式,当然考虑到现在学生的能力,在形式上可以简化,不拘泥于正规的理论阐释或时间的限制。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只要有自己的看法就可以发言。不仅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还锻炼他们的概括、反应、理解能力。

我所说的辩论是对名著中主观题的辩论,这样的辩论不是为了分辨对错,而是让学生在熟悉名著的基础上尽可能用书中的事例、观点、句子来进行辩论。比如:

在《西游记》中你觉得在取经路上猪八戒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你觉得唐僧是慈悲为怀还是软弱无能?你认为沙僧在取经路上是可有可无的吗?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应该逃学吗?

在《水浒传》中鲁提辖打死了镇关西应该逃跑吗?

这样一些值得辩论的题目提出来让学生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这些人物的魅力,这些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才能真正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学写短评法

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有所悟、有所感,或动情、或明理,这些感悟犹如灵感的火花一样,稍纵即逝,学生如不及时抓住,就很可能溜走,而当你需要或回想时却无迹可寻。因此可以采用写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方法,也就是读与写紧密结合,心要灵,手要勤,笔要新,这样可以将读书的收获慢慢积累起来,日积月累,随着读书量的增多,最终发生质的变化,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

现在的学生不重视积累,阅读的时候很有感触,但是往往是读后就抛掷一边,时间一长,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只留下个大概,没有收到真正的效果,这不是无用功吗?比如: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逃学、离家出走的行为值得学习吗?在《水浒传》中鲁提辖打死镇关西是犯罪吗?看完《西游记》,你觉得孙悟空什么特点最值得学习?这样一些值得评论的题目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的自主体会名著的丰富内涵,名著教学才能真正收到长远的效果。

运用猜谜法

猜谜是学生很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它简短、易懂、易记,对于名著来说出题也很方便。猜什么呢?比如:看题目猜内容,听故事猜题目,听片段猜国籍,听起因猜结局,看插图猜人物,看典型动作、语言猜角色。学生会越猜越高兴,越猜越有兴趣。

以上是我对名著教学的一点建议,我想名著教学的关键是利用一切的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让名著真的走入到学生的心中,才能用名著真正的感染学生。当然,任何一种活动都必须经过老师的认真设计,任何一种活动都必须是有目的的,不能流于形式,成为空架子、花架子。

最后,说说对于现在名著教学中,有些老师利用电视或电影片段来辅助教学做法的看法。本人对这种做法是不赞同的。

电视、电影是用画面、声音来传递信息,这与我们的语文课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是不同的。名著教学毕竟还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名著教学还是语文课,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我们鉴赏名著还是应该要仔细品味语言,品尝原汁原味的语言,才能品味到名著真正的精华。

然而,这种影视作品为了达到一定的视频效果,已经对名著做了修改,学生从中获得的信息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了,这不仅会误导学生,也会减弱名著的魅力。更别说有些电视、电影把名著已经改的“四不像”,惨不忍睹了。

这种改编与我上文提到的表演形式是不同的,学生表演是建立在剧本上的,剧本是学生自己创作的。这种表演是经过阅读、经过思考的主动重组信息,而看电视、电影只能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他们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