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教育报刊借助行政力量的介入和学生管理者的诱导进行发行的做法成就了这类报刊的高发行量,也造成了报刊社在发行渠道建设和方式创新的能力普遍不强的现状。随着近几年来新闻出版事业和教育事业体制变革的推进,教育报刊发行手段行政化逐渐失效,而具有高度市场化的发行方式还未形成,出现了发行量普遍下滑的状况,对于报刊社市场化发展是个很大的挑战。
发行收入是教育报刊的生命线,是报刊社的主要利润来源和赢利模式。除了发行收入,国内大部分教育报刊社的广告和品牌经营收入都十分少。加上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报刊发行量的普遍萎缩的现状,报刊社赢利模式单一的缺陷日渐凸显。没有建立其他稳定、可观的赢利模式,教育报刊社在市场化竞争中必定难以生存下去,遑论发展与壮大。
(三)教育报刊市场化面临的机遇
1.政府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政府自党的******确定了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和目标后,在近两年加快推进改革,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改革进程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如2009年7月,******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重要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已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探索建立宣传文化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适合于创业板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支持其中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等等。
由于政府的积极推进与扶持,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其中,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7.2万多名,中央直属单位就核销了近2万名,全国共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个。改革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与此同时,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此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十来个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84%的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设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机构,管人、管事、管资产有机统一,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周玮、璩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人民日报》,2011年3月1日。
具体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方面,新闻出版总署强调了接下来的“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重点包括六个方面:指导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继续推动新闻出版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和规范非国有文化企业有序参与新闻出版活动;大力实施新闻出版系列惠民工程,特别是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深化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可以看出,各方面宏观、中观的体制改革是“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对属于非时政类报刊社的教育报刊转制改企走向市场化之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2011年这个“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国内许多在“十一五”期间没有位列试点单位的非时政类报刊社已经跃跃欲试,报刊出版单位体制全面深入改革的序幕正缓缓拉开。如2011年7月湖南省报刊管理工作会议公布了湖南报刊体制改革路线图:根据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将分期分批进行转制。教育报刊社迎来了推进体制改革的黄金时期。
2.改革试点单位提供成功经验
早在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伊始,中央确定了9个综合性的试点地区,同时确定了35家改革试点单位。其中新闻出版业有21家,包括8家报业的改革试点单位(4家党报集团、2家综合类的报纸、2家专业类的报纸)。四家党报集团分别是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江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还有两家综合类报纸《北京青年报》和天津的《今晚报》。这六家试点单位的改革主要是在进行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同时,进行宣传、经营两分开的探索。两家专业性的报纸,一家是新华社主办的《中国证券报》,一家是重庆市科协主办的《电脑报》,这两家报纸是进行整体的转企改制。
这些试点单位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在符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精神的基础上,对现有报刊资源进行调整,努力谋求做大做强。在跨地区、跨媒体改革发展方面,包括在公司化运作、股份制改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例如,北京青年报在深化内部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改革的同时,实行宣传、经营两分开,把报社的经营性部分剥离出来组建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后者于2004年12月22日在香港H股市场成功上市。同时他们积极探索跨行业、跨地域发展。2004年初,北青报将北京儿童艺术剧团并入旗下,对儿艺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儿艺改造为由北青报控股的北京儿艺股份公司。北青报不仅向其注入资金,还向其输送了包括总经理在内的管理团队,成功变革了北京儿艺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使其按照股份制公司的机制来运行。北青报还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合作主办了《第一财经日报》。这种跨媒体经营、跨地域合作的模式使《第一财经日报》的市场覆盖由原来的长江三角洲扩展到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从2006年开始,更多的报刊社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思路实施了自身的改革。农民日报社、科技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民族画报社被确定为实行事业体制的试点单位,机电商报社、中国计算机报社等被确定为转企改制的试点单位。同时,中央还批准了中国保险报社、机电商报社、中国计算机报社、国家电网报社、中华建筑报社、湖北知音传媒集团、中国科学杂志社、电力设备杂志社等整体转制为企业。几年来,试点单位在改革领导和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整合资源壮大实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例如湖北的知音传媒集团,2006年转企改制之后吸纳了一些出版资源,把原来别的省级单位的报纸期刊吸收到集团内,同时还整合了多种形式的媒介资源,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办网站、广告公司、物业公司、业务公司,还开办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另外,2008年被批准转企改制的国家电网报社,在实现了自身的转企改制之后,目前也在策划整合相关的资源,准备进行股份制改造。《深化报刊体制改革必须解放思想突破难点——访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传媒》,2008年第8期。
湖北教育报刊社作为我国教育报刊社中为数不多的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该社前身为《湖北教育》杂志,创刊于1949年,是当时湖北省三个教育类媒体之一。该刊原为一个独立的编辑部,属省教育厅一个处室,1987年独立成立《湖北教育》杂志社,1992年更名为湖北教育报刊社。
自20世纪90年代初,湖北教育报刊社就开始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探索着适合自身的管理体制。1994年与国家财政脱钩,按企业模式进行经营和管理。2000年已基本与行政脱钩,由主要靠行政手段发行逐步走向市场化,并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出版产业经济实体。2002年,省委和省政府“两办”文件要求: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组建湖北教育报刊集团。2004年,省政府将湖北教育报刊社与全省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起,纳入企业改革试点,作为省教育厅和省国资委双管单位(即教育厅管人管事,国资委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十多年来,尽管湖北教育报刊社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却都不是彻底的改革。2006年,按照省委要求,湖北教育报刊社与教育书刊发行社一起,整体与教育厅脱钩,划转入长江出版集团,并与集团一起纳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2009年则进一步更名为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目前,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已成为独立经营的企业,并且重新进行了企业登记;职工进行了身份置换,重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行渠道和方式将完全市场化,实施了真正的改革和转轨。
七年多来上述试点报刊单位在政府的积极推进下,从体制改革、机制建设到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市场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体制改革滞后的教育报刊,可以利用后进优势,在市场化进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这些试点报刊社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更快地走上健康的市场化发展之路。
3.教育市场需求逐渐增大
教育报刊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只有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相契合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得到持续生存和发展。虽然目前我国新生人口连年减少的趋势将直接影响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教育报刊市场,但是随着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老师、家长和学生对学习的要求更高、更多样化,教育报刊单位读者的信息需求量逐渐增大,无疑为这类报刊走向市场化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教育市场中读者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阅读报刊的需求,还包括有关教育的活动、培训和咨询等需求。前者大部分是读者的共性、基本需求,在各区域报刊出版单位有限、学校掌握订阅主动权的现状下,相对容易被满足;后者则属于读者个性、额外的需求,买卖双方的交易更加自由,没有市场化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手段,教育报刊社很难达到预期的市场效果。同时,其他教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商不断进入教育市场的趋势,也是教育报刊社市场化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此,面对教育市场需求逐渐增大的历史机遇,教育报刊社应积极改革体制、创新思维、加强市场化经营手段,从体制、战略、战术上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从而在竞争中抓住发展的良机。
4.教育报刊社内部转企改制动力充足
相比国家政策导向、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和教育市场需求增大等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外部机遇,报刊社内部目前转企改制动力充足,作为市场化的内部机遇,将会起着更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我国教育报刊社内部转企改制的动力主要表现于以下四点:
第一,深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国家政策导向,使教育报刊社和办刊人看到了转企改制是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坚定了改革的信心。第二,教育减负政策和教育产品准入制的推出,导致了学校不能直接订阅教育报刊,教育报刊社内部逐渐意识到必须突破政策限制,走市场化经营之路,才能生存和发展。第三,教育报刊的区域壁垒限制一直以来制约着教育报刊成为全国性品牌,报刊社对此早有诟病,内部极度期望有所突破。第四,教育报刊社目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造成了内部管理机制的僵化,缺乏活力,内部期望通过改革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