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两个人的成长
73201900000001

第1章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每门功课都不及格的学生想要迎头赶上,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在中学,老师会说已经晚了。甚至可能在小学五年级,老师都会同样说已经晚了。因为这些孩子的思想早已完全不受他们自己控制了。

家长一直不停地跟孩子讲:“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

他信了吗?不信。

他想的是:“不读书照样可以挣大钱,照样开公司、当总裁。”

他为什么不信?因为你跟他说得太晚。

同样的话,我女儿就信。为什么?

因为我跟她说得早。在她上幼儿园之前,这样的话我就已经跟她说过了。直到现在,她也从来没有怀疑过。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有的家长问老师:“这些孩子成绩都差不多,是不是到了中学才能看出不一样呢?”

老师回答说:“其实现在就已经能看出不一样了。”

类似的问题如果去问幼儿园老师,他也会同样回答你:“其实现在就已经能看出不一样了。”

如果你想得到不一样的回答,只有去问产房的护士,她们才会告诉你,这些孩子都一样。

一个孩子的素质教育,如果从上学才开始,说实话,有点晚了。素质不是品质,比如刻苦勤奋、目标远大,这些往往是决定一个人前程的关键。想要造就这样的素质,越早越容易。如此说来,早期教育可谓是教育的捷径。同一句话,你对一个3岁的孩子说一遍,他就信;但是对一个10岁的孩子说一百遍,恐怕他也不会相信,因为他首先考虑的是,如果听了你的,会不会占用他玩游戏的时间。所以,不太严格地说,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早在他上学之前的这段日子就已经注定了。

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普通孩子的学前故事。

也许我是最适合写这样一本书的人,因为我极其普通——没有雄厚的财力和显赫的社会地位。我们家里遇到的事情,想必大多数家庭同样会遇到,因此,书中的这个孩子或许可以代表大多数人的孩子。

我的孩子也极其普通,绝不像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听说过,没见过。据说他们生性聪明、天赋异禀,上课能够好好听讲,还能提早完成作业;该玩电脑玩电脑,该打游戏打游戏;尊敬师长,品学兼优,门门功课考满分;甚至2岁识千字,3岁唱小九九,7岁上中学,12岁顺利考入清华。

在我的孩子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情,在您的孩子身上也许同样会发生,只要您的孩子也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不是教育家,教育家说的话,我很少相信。他们往往跟你举例说明,比如孩子有个坏毛病,狠心的父母有一天突然给了他一个深刻的教训,然后孩子的毛病就彻底改掉了。他们还会千篇一律地这样说——从此之后他(她)再也不……了!看似很有说服力,事实并非如此。对一个孩子来讲,想要彻底改掉一个坏习惯,是一个异常艰难和反复的过程。别说一次深刻的教训,就是十次,能够奏效也是万分难得的。

尽管没有取得什么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仍是一个我从未停止思索的问题。唯一值得欣慰的“成果”是,孩子很听话。不是因为她聪明,或者我聪明,而是一些话我跟她说得很早。您可能因此把她定义为一个乖孩子,呵呵,不瞒您说,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这小家伙就曾被园长怀疑有多动症,遭到婉言拒绝。我们没有走,留了下来。接下来老师看到的却是一个聪明、听话、好学的孩子。想听一听这个曾经让老师大跌眼镜的小家伙的故事吗?一个个滑稽搞笑的桥段在等着您。

这本书的阅读人群较为广泛。几乎所有抚养过孩子或没有抚养过孩子的人,都可以,也应该来读一读这本书。如果您是一位教育家,那么就更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了,因为这里面给您提供了诸多翔实的第一手素材。

那些过于年轻的人,如果你忘记了自己当年是如何长大的,也可以看看这本书,看看当初年轻的父母是多么滑稽,孩子们是多么可笑,老师们有多么哭笑不得,社会有多么拥挤。

至于那些年长者,您也可以读一读这本书,重温以往那些尴尬的、温馨的、执着的、无奈的、甜蜜的回忆,重新判断一下您的功与过、得与失,衡量一下您当初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得。

还有那些半大不小的,你们勉强算是成熟,就差最后一道门槛没有迈过。当然也可以读一读这本书,以便在你们的头脑里早早做好防御工作,给最后的决定——是否要跟自己的爱人建立家庭,是否要孩子作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