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胡康民党史研究文集
7376100000047

第47章 漆鲁鱼万里找党记

1935年,从盛夏到初冬,几个月来,总见一个乞丐在繁华的上海北四川路一带沿街求乞,讨来的残羹剩饭难以果腹,褴褛的衣衫不能御寒。这些,他似乎都不在意,却眼巴巴期待着什么。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寻找党的组织。他已经辗转跋涉了数千里……寻找了几个月,每天得到的只是失望。然而,他并没有灰心,第二天,又拖着蹒跚的步履,到街上继续寻找。

这个“乞丐”,名叫漆鲁鱼。

一、巧计骗敌

漆鲁鱼早年在日本学医,在国外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回国后,于1929年在故乡四川江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到上海做地下工作,曾被捕坐牢。1934年赴中央苏区江西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卫生部保健局局长。红军长征时,因陈毅同志身负重伤,中央决定他留下护理,并担任江西军区卫生部长。在敌人的反革命围剿中,他与部队失散,在寻邬县被俘。

敌人像煞有介事地把被俘的红军押到法庭审讯。机智的漆鲁鱼同志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利用敌人混乱的特点,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冒充为一个曾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敌人不信,立刻打电报到这个军医所在部队查询,回答确有其人,已被红军俘虏。狡猾的敌人并未轻信,又带来些病员叫他诊断。对于一个留日医生,这当然不在话下。漆鲁鱼同志不慌不忙地要来听诊器和体温表,对病人一一诊断。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还特地用英文开了处方。敌人终于相信了,把他当成一般犯人,关几个月就释放了。

二、行乞找党

1935年5月,漆鲁鱼同志从监狱出来,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孤儿,多么盼望能立刻找到党组织,投入母亲的怀抱啊。可是,党中央和红军已经长征走了,原来的关系早已断绝,到哪里去找呢?他左思右想,决定到广东兴宁县去找一位曾经共过事的老蔡同志,再通过这个关系找党。刚一上路,就碰到种种困难。国民党军队侵占苏区后,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到处布满了岗哨、密探,他人地生疏,腰无半文,真可说是举步维艰。困难,难不倒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他决定忍辱负重,行乞找党。主意打定后,步子越迈越快。他起早摸黑,边讨边走,经会昌、寻邬和定南、和平,行程400多公里,到兴宁时已经疲惫不堪了。谁知找遍整个县城,见不到老蔡的影子。不得已,又乞讨到离兴宁250多公里的汕头。一段时间不见,这个美丽的城市已被敌人蹂躏得不成样子,原先与老蔡开设的药房早已关门,人去楼空,最后的一线希望也断了。漆鲁鱼同志饿着肚子在街上走来走去……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到上海去,那儿熟人多,或许能找到党。这时,恰好得到一家慈善机构的救济,他又以难民身份乘船到了上海。

1935年的上海,白色恐怖笼罩全市,相识的同志都已撤离,可靠的亲友也不知去向。在困难的日子里,他想到了鲁迅先生。他们互相认识,这位伟大的革命战士满腔热忱帮助革命者的事迹,使他早就敬佩。他知道鲁迅先生经常到日本友人办的内山书店去,想到书店去找,可低头一看,自己这副模样,怎么去呢?他只好在书店附近的街上守候着,盼望有朝一日能与鲁迅先生相遇。可是,环境复杂,行人众多,书店门口车水马龙,这样的机会毕竟太少了。他等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三、贫贱不移

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行乞真不容易。乞丐是分了“帮口”的。他们绝不允许生人插足自己的“势力范围”,漆鲁鱼被迫到偏僻的街道上乞讨。冬天来临,阵阵寒风袭来,他穿一身破烂不堪的单衣,冷得瑟瑟发抖,实在难熬了,只得把街上的广告布扯来裹身。入夜,蜷缩在高楼大厦的屋檐下挨到天明。有次,老爷、太太们打牌跳舞到半夜,见门外躺着一个乞丐,很不高兴,狠心地从楼上泼下一盆冷水,淋在已经快要冻僵的漆鲁鱼身上。真是雪上加霜呀,他强按下满腔的怒火……咬咬牙走开了。

然而,严酷的生活并不怜悯他。由于长时间过乞丐生活,吃的是残食腐物的“百家饭”,染上了痢疾,每天拉肚子二三十次不等,两眼深陷,枯瘦如柴。他自己是医生,却无钱买药治病。其实,也并非无路可走。在他的世交、故友和同学中……有的已跻身国民党上层统治集团,成为达官显贵,只要轻轻地用手叩开他们的大门,便可立刻过上舒适的生活,甚至飞黄腾达。可是,漆鲁鱼这个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耻于过这种唾手可得的低级庸俗的生活,顽强地挣扎着走另一条高尚但却充满荆棘的路。

四、愿望实现

正当漆鲁鱼同志陷入困境的时候,一天,在上海北四川路与一位姓何的老同学。

复旦大学何教授不期而遇。何教授思想倾向进步,将漆鲁鱼同志接到家中,治疗休养,从此结束了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乞丐生活。

经多方打听,他知道要在上海找到党组织一时是不可能了。1935年底,漆鲁鱼同志回到了故乡四川江津。但是,故乡的党组织也遭到大破坏,过去的同志,有的转移了,有的消沉了,也有的叛变了。他感到用老办法找党已不行,只有用另一种办法,通过斗争来找党。他知道,哪里有斗争,哪里就有党,只要积极参加斗争,就一定能够找到党。

1936年初,漆鲁鱼同志来到重庆,进《新蜀报》做编辑。这时日寇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抗日救亡运动正在全国兴起。漆鲁鱼同志以他多年的马列主义素养和斗争经验,撰写了大量文章,抨击投降妥协派,唤起群众的觉醒。继后,他又同一些进步人士发起组织了各界救国联合会,把重庆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抗日救亡,这个爱国主义的口号团结了大批热血青年,从中涌观出不少积极分子,为重建党组织准备了骨干。

果然,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党组织很快了解了漆鲁鱼同志。1937年10月,在成都成立不久的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员会派人与他联系,恢复了他的党籍,并指定他重建重庆党组织,还任命他为重建后的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漆鲁鱼同志在三年多时间,跋涉近万里,经历种种艰难曲折,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