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写作教程
7487800000010

第10章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7)

(二)画面选择

准确、生动而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功的关键。在大众媒体中,广播主要靠声音、报纸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场,表达观点。而电视评论节目中说话、表意的画面语言必不可少。流畅而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有助于更艺术地客观反映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以及记者所处现场最具本质特征的动作流程、人物表情。

敏锐、精细的画面语言有助于充分显示事实真相。比如有一个“收条代税票,捞钱进腰包”的评论节目,记者拍摄到了某税务分局局长面对记者收集到的一叠白条子和加盖着被有关部门鉴定为过期失效的公章的票据时情绪变化的过程。起初他正襟危坐、百般狡辩。在记者的追问下,他开始支支吾吾、解释不清了。随着记者的言紧逼问“他用颤抖的手指长时间地敲打着桌面上的证据”,最后竟面对记者,强装欢颜,说不出一句话来……看着这样一个长镜头,品味着这样一段具有讽刺意味的画面语言,我们的记者,我们的媒体,还有必要说出这里的税收人员违纪违规,这里的领导干部失职失察,这个分局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吗?

精彩的画面语言也能为新闻评论节目的有理、有据、有度、有可视性增色不少。具体而言,一种是捕捉,一种是创作。捕捉画面语言,也就是捕捉能反映事件发生的多个环节、所涉及人物的情绪变化以及所处环境最具本质特点或象征意义的画面。这里捕捉细节特别重要。比如在前面所举案例中的真相被揭示之前当事人趾高气扬、手舞足蹈、诡言狡辩、“得理不饶人”。而在之后当事人却又变得支支吾吾、手足无措、摇尾乞怜,只有图像没得声音了。伴随着手的颤抖、目光的游离不定、腿脚的不知所措……这些细节既有助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或主观倾向性,又不至于授人以柄;既让人理解了作者的立场和用意,又让人容易接受。衡量一位记者在画面语言方面的功力,不在于他在节目中运用了细节没有,而更在于他相比别人,在同一现场,会不会捕捉到更多的更具本质意义的生动细节。如果说这种捕捉主要是在动态现场中运用的一种手段,那么处于相对静态的现场,记者还需要学会创作画面语言。

对画面语言的创作要求记者有强烈的策划意识和主题意识,以及对节目结构的前瞻性。记者要头脑清醒,时刻记得自己想表现什么,然后根据现场的客观情况发挥自己的灵气,即主观创造性。比如荆州电视台播出过一期名为《“豆腐渣工程”苦了孩子》的节目,讲述的是一所村办小学校舍在全村村民集资20多万元修起后仅两年,就发生严重质量问题,导致全校300多名师生只好挤在低矮昏暗的民居中教学的情况。记者看似无意却有意地把孩子们下课后在尘土飞扬的禾场上玩游戏的场面作为前景,背景是长满了和孩子们一般高的野草的学校操场。这一句画面语言耐人寻味,引人思考,首先就得益于“创作”。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画面语言的创作,更加要求加强在解说词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文字和图像以及同期声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幅具有信息含量和深刻内涵的完整的画面语言。

(三)同期声选择

除了大量的空镜头,对于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恰当运用也能够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评论的客观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同期声和现场采访在整个电视新闻评论中所占的分量是很大的。大量的空镜头虽能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但并不能充分反映出事物的原貌,只有多用同期声、现场采访才能使画面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增强现场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从目前的电视新闻评论来看,同期声、现场采访显然已经成为整个片子的“主心骨”,而空镜头只是起到一个交代、串连和提示的作用。由于同期声、现场采访给人的直观感觉非常强烈,还能给人以“客观化”较强的感受,所以对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恰当运用也会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客观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对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运用时,编导应考虑到“量”的问题。一般来说,在记者剪辑画面时,同期气氛声最多不要超过10秒,同期人物声最多不要超过20秒,而现场采访声最好不要超过30秒。这里的时间限制完全是依据观众心理而定的,因为过多过滥的同期声不但起不到加强画面的效果,反而会让观众产生厌倦情绪。记者在剪辑采访镜头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大段大段的语言浓缩成一小段自己想要的。对采访语言的成功处理,既能恰当反映出编导的主观意图,又能让观众看得清楚明白,特别是当有些采访对象在不同时间、场合所说的话有自相矛盾之处时,如将这两段话剪辑在一起,再辅以一段对正确观点的镜头说明,观众就很容易明白事情的原委了。

(四)评论稿写作

电视新闻评论的文字稿要担负阐述观点见解,也就是说理的任务。因此文字稿在写作时必定要带有理性色彩,尽量要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判断性或主观意识浓厚的语句,要做到使编导的观点隐而不露。一篇优秀的文字稿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画面、同期声等因素融为一体的。编导在撰写文字稿前,必须先进行整体构思,然后按照画面、同期声、文字紧密配合的要求撰写文字稿。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字稿的作用。一般说来,文字稿要能揭示画面内涵,引申、深化画面内容,或者补充画面,交代画面无法说明的内容。在撰写文字稿时,编导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让文字颇具文采和力度,又不可掺入过多编导个人的思想倾向,使其有“过激”之嫌。

文字稿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所说的编前语和编后话;二是配合画面的解说词;三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出镜解说。

从目前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来看,坐在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所说的编前语和编后话已经完全摒弃了说教的色彩,倾向性的意见也几乎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理性色彩浓厚、力度大的语言。

与编前语、编后话相比,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解说要显得更为平实一些,力度也不太大,最重要是要给观众现场感强的感觉。记者在现场的一段解说要比单纯的镜头表现更具说服力。此时记者要树立良好的角色意识,既不能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能把自己看得过低。出镜记者应是一个冷静的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参与者和分析者,是信息和文化的传播者、再造者和引导者。

不管怎样运用文字,记者都要牢记一点:文字稿单独拿出来是绝不能表达出电视新闻评论的完整意图的,它所起的只是辅助的功能。

思考题:

1.广播新闻写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广播电视消息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3.从事解释性报道的写作时,如何运用事实来解释事实?

4.电视新闻评论如何选题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