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写作教程
7487800000009

第9章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6)

(一)论点突出,语言形象

一篇广播评论,论点是核心,而论点能否在听众中活起来,能否抓住听众、吸引听众和被听众接受是关键。这个问题靠抽象思维是无法解决的。如果运用形象性语言稀释、淡化抽象的概念,用形象思维做指导,用言简意赅的比喻表达道理,把论点树起来,在听众脑海中动起来,就能收到好的、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全国获奖的广播评论《有水快流,但不能乱流》、《既要打锣,就不能怕响》、《致富不能“鸡啄米”》等都用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几个字表达了通常要用几十个字才能表达清楚的论点。例如,在全国获奖的评论《好戏就要真唱》,就是一篇很好地运用形象性语言的广播评论。评论把企业在招标承包时出现的不认真、做样子等问题形象地比喻为戏台上的“走过场”、“耍花腔”。而“走过场”、“耍花腔”是人们特别熟悉的事物,即使是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的人都能从中听出味道来,在这个基础上去推理、去议论,听众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论证深入浅出

由于人们接收新闻的器官不同,广播新闻必须顺应人们的听觉习惯,在漏听之后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写广播新闻评论要求“通俗易懂”,切忌用倒装句,句式不要欧化,尽量少用那些让人捉摸不透的词语。要写得具体,多用事实说理,少发空洞议论;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听众,少作高度抽象的概括。

(三)情理交融

强烈的震撼力来自哪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凯在“正确宣传与品牌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讲得好:“除了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个基本要素外,更重要的是融‘理、事、情’于一体,就是善用道理说服人,善用事实启发人,善用感情打动人,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力。”新闻评论中的“理”就是讲道理,这个“理”除了准确性以外,还要讲究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完整性就是要经得起推敲和反驳,没有漏洞或者片面性。针对性就是针对所阐述的问题,针对时下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具体性就是要讲具体的“理”,而不是空洞的“理”。

新闻评论要打动听众,更重要的还在于“情”,以“情”动人。就是在说理的同时适当地注入作者的情感,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广播评论是以声音作为传播符号的、声情并茂的播出方式,是最适合用情感感召听众的评论方式。

(四)音响的运用

广播音响与评论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紧密地结合后,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换言之,广播评论音响是经过精心挑选、合理运用,直接为广播评论新闻性与政论性服务的那部分声音素材。

广播评论音响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充当评论由头,引进论点

这类音响不光是以尖锐的冲突提出问题、引人入胜,而且以“这一个”人物的特色声音表达了“这一类”人物的复杂心理,充当了生动的事实论据;与此同时,还以其典型性与震撼力,总揽整篇评论,定下评论基调和明确论证方向,是一段“神来之声”。

2.充当评论论据,形象说理

将采访录音安排在广播评论中间,作为一种特殊的事实论据为说理服务,别具一格,趣味横生。

1996年中国广播奖获奖作品,录音述评《承诺重在践诺》,运用了五段采访录音,从听众“屋漏保修无人修”的投诉电话,到房产局党办室、局办室、管修科工作人员一问三不知、一推了之的不负责任答复——“我不太清楚”、“材料在微机里存放着呢”、“等科长回来”,再到局办主任的最后答复“今天……到姓赵这家去了……我们局要吸取教训”,都是“正进行中”的采访录音;而且紧密结合记者穿插进行的议论点评播放出来。这样,听众听到了录音述评的采访全过程,对被评论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全面的、真切的了解。比起通常的“终结式”录音来,更具“动感”,使人印象更深、更信服。

3.贯穿论证过程,活跃全篇

把直播这一形式引入广播评论中,时效性与现场感更为强烈,比起充当由头或论据的“录播”音响更有听头。

广播评论通过电话连线现场记者,用音响对现场进行描述,作为充分的论据;通过热线电话让听众参与评论,对论题层层展开论证,这类音响论证,越辩越透彻,越论越全面。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一)选题与立论

选题立论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首要环节,好比建房选址一样,在地基夯实的土地上建筑的房屋,基础就牢固,在地基疏松的土地上建起房屋后,地基就会凹陷,继而导致房子坍塌。精心抉择论题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一步,它关系到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和成败与否。

因此,选题应该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群众议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和需要提醒人们注意的问题。论题选得确凿,评论就有了中心,就能为全文论述的思想和艺术提供完美的条件。有了优秀的论题方能吸引广大观众,粘住的观众越多,评论的社会价值就越大,指导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那么,从哪些领域去选题立论呢?一般可从客观形势、社会实际生活着笔:

第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一点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主要依据。

第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包括新思想观点、先进人物、具有方向性的工作经验,等等。

第三,揭露和批评带倾向性的思想和作风问题。从第二、三点入手,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出发点。

第四,针对群众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要求进行鼓与呼。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确定电视新闻评论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实际操作中,电视新闻评论大多是依托电视新闻而言,且以口播方式为主。所以,从电视新闻中选题,是电视新闻评论的最基本形式。从电视新闻中选题,以电视新闻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为评论的“由头”和依据,立论会更具体,更自然,更具有说服力。这样的评论依据活生生的电视新闻,具有特定的评论对象和范围,可以使理论与实际结合更紧密,既能做到文句精谨,使评论言少而意丰、辞浅而理深,又可收到由微知著、平中见奇的效果。

选题力求典型。在电视频道、电视节目“残酷”竞争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收视态度可用挑剔来形容。他们对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评论性节目并不一往情深。这就要使选题典型。典型选题哪里来?就必须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大胆切入社会焦点、难点,敢于针砭时弊,抓取具有震撼力的事实,使观众感兴趣,产生认同感。

“面向谁”的问题,是关系电视发展前途的根本问题。所以,电视评论一要拓宽评论领域,尽可能捕捉和评述现实社会生活中与受众休戚相关的问题;二要调整评论视角,尽量从多数群众关心的、易于了解的角度阐述问题,促使评论角度多样化。

电视评论的内容选择,由于受传播方式、受众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它基于可能的选择与报刊评论相比要严格得多,也就是说,电视评论与报刊评论相比较,既有特别善于表现的题材,也有拙于表现的题材,既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比如,与新闻事件联系紧密的论题,电视评论可以结合记录现场情景的音响、图像,评述起来得心应手,而且效果极佳。而像一些多层次、多侧面、前瞻式、分析式的论题就不能胜任自如了。宗旨的明确与观点的隐匿首先来源于评论主体(策划、编导、记者及其他参与制作者)对评论对象的真切感受和深思熟虑,它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电视这一媒介独特的传播方式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