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广播电视写作教程
7487800000016

第16章 广播文艺文本写作(6)

4.选择适当人称

由于解说在录音剪辑节目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因此,采用哪种人称来解说是理顺人物关系和明确情节发展的关键。在剪辑解说中,一般采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是故事的解说者、旁观者。他以一个熟悉故事发展的第三者身份出现,叙述情节变化,引领听众一步步认识剧中的人物。虽然是一个自由的讲述者,但他并非冷眼旁观,而是蕴含了感情与态度的讲述。这是剪辑解说人称选择中最常见的一种。

第一人称,“我”既是故事的主要人物,又是故事的讲述者。他以“我”的身份,叙述“我”的经历。运用第一人称,容易给人以亲切感,也方便说出人物(“我”这个角色)的内心独白,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变化过程,塑造人物形象,更容易达到感人的效果。运用第一人称解说,对于“剪辑”着重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片目,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用第一人称也有它的不足,就是“我”这个角色必须是整个故事贯穿始终的重要角色,凡是不能亲身目睹或耳闻的事情,“我”就不能表述。所以,对于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的作品,运用第一人称解说就比较困难。

除了运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人称方式,就是“三种人称交替变换”的方式。这种人称方式以第三人称为基础,在情节当中根据情况来变换口吻。有时候以第二人称出现——解说者直接对剧中人物说话,有些情况又以第一人称出现——说自己要说、想说的话。但是终究还是要回到第三人称上来。

剪辑解说采用哪一种人称方式要根据具体的剧目来决定,根本目的是为了容易表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第三人称要引导听众“渐入佳境”,第一人称要充分发挥便于抒发自我感情的长处,把自我的内心状态尽量写得细腻感人。同时,采用第一人称,要特别注意与周围环境、剧中其他人物的关系表达贴切,合情合理。

5.写好开头结尾

文学创作一般都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录音剪辑解说更是如此。它在对剧目重新剪辑编排的过程中,要更明晰地让听众领会剧目本身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艺术价值,好的开头引人入胜,充实的内容步步推进,精彩的结尾回味无穷。因此,写好开头和结尾是剪辑解说的重要技巧。同时,影视剧等录音素材本身的结构,并不完全就是录音剪辑节目的结构,它需要通过文艺编导的二度创作。所以,录音剪辑的开头和结尾也就与原作品不尽相同。特别要注意的是,录音剪辑节目的开头、结尾的处理要立足于广播,从“听”的效果来写作。

开头的写作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比如,直截了当地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引出故事;也可以设计带有悬念的开头;或者先从介绍主要人物入手,这样不仅可以使听众对人物形象印象深刻,而且便于听众理清人物关系;还可以以“点题”的方式,开头就点明主题,一般用在题材重大、主题严肃、含义深刻的作品中,采用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帮助听众理解故事的思想性;此外,也可以从“解题”入手,抓住影视剧或其他录音素材剧目的题目做文章引人入胜;渲染时代背景,也是一种不错的开头方法,在没有展开故事之前,先把故事的时代背景加以渲染介绍,这不仅可以帮助听众了解故事发生的年代、社会环境,而且也会使故事本身渲染得更有气氛,从而引起听众的关注。

结尾的创作手法不像开头那样多变,但要做到意蕴回味无穷,还是需要在把握原作品的基础上,在解说上锤文炼字。

6.讲求精炼

录音剪辑节目中,原作品的录音素材毫无疑问是节目的主要内容,解说是将这些素材有机地统合在一起,更精细、更集中地展现故事情节的过程。因此,解说不可长篇大论、拖沓冗长,而是应该讲求精炼,一语中的。

解说要做到精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多采用白描的手法,这是文学语言达到精炼的好方法。二是尽量巧妙回避事务性的交代,避免情节转场时,把时间、地点、人物等必须交代清楚的内容简单直白地罗列。所谓“精炼”,不单单指字数少,更重要的是虽然简短却耐人寻味。

7.富有感情

录音剪辑节目作为广播文艺的一种形式,总要以“情”感人,在“听”电影、“听”话剧、“听”歌剧的过程中,汲取到作品蕴含的情感与意蕴。这种情感包括影视剧作品本身的情感,也包括剪辑解说中揭示出的情感,用解说者的情感感染听众。因此,剪辑解说写作应该力求感情饱满。

但是,动情感人,并不是随意铺陈,而要在坚持精炼的原则下,尽量节约解说词的笔墨,使听众充分领略、欣赏剧中的音乐、唱段,从而联想和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在心理。这就应该把握寻找在关键时刻将剧中的“情”巧妙地揭示出来,制造“动情点”。

戏曲故事《新木兰传奇》中就有这样的点睛之笔。如在决战前夕,金勇有一段向木兰示爱的对白(解说采用第一人称,即木兰本身就是解说者):

男:花将军,我有话对你说!

女:不,现在不要说!

男:我非说不可!

女:金将军,你喝酒了?

男:我是喝酒了,此番决战九死一生,万一不测,你我岂不终生遗憾?

接下来,金勇哥斟满一杯酒(倒酒声),来到我的面前,我至今还记得当时他那如炬的目光,那是我期待了十年的目光啊!那目光里充满了期待,装满了勇气,浸透着爱怜,折射出光环……

金勇哥终于开口了……

男:木兰,我要娶你!

女:金勇哥!

我没有听错吧?我的金勇哥真的说他要娶我?对于一个普通的女儿家可能轻易就能听到的一句话,我木兰12年来从来不敢奢望!而今天,我的爱终于有了回报!我真的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倾泻出来!……

这两段解说,以木兰的心理活动为素材,通过木兰的所见所感,让听众与她一起感受金勇表白的热情与坚定,假扮男装却依然渴望爱情的女儿家心事在这里被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就是这种从渴望与惊喜到欣慰的情感变化,将一个不同于过去传统的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呈现给听众,令听众可感可亲,这就是以情动人的魅力了。

广播文艺专题性节目文本解说词的写作,无论是作品解析、介绍性解说词还是剪辑性解说词,在节目中都承担着介绍作品、帮助欣赏的任务。这类节目文本解说词相对于综合文艺节目的串联词来说,大多文学性较强。但除了作品解析可以独立成篇外,介绍性解说和剪辑解说都不能脱离原文艺作品而存在。因此,在具体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文本解说词自带有特征性的创作技巧,最终达到解析到位,引人入胜。

思考题:

1.广播文艺节目有哪些特征?

2.简述广播文艺节目的分类。

3.结合具体节目,谈谈广播专题性文艺节目文本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