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15

第15章 经济建设(14)

第一大转变主要是从需求的角度而言的。我们知道,拉动经济增长从需求方面来说主要有三驾马车,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从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我国的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而消费需求不足。从投资需求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上的高位上,过高的投资率一方面会引起经济过热,另一方面直接占用了消费基金,导致投资和消费失衡。从出口需求来看,近年我国的出口额大幅度增加。2006年我国出口额达到了9691亿美元,合77595亿人民币,占GDP总量36.8%。当然,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有其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过多地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把以外需为主转变为内外需共同拉动。在我国投资和出口过于旺盛的情况下,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2006年我国的消费率仅为50%,远远低于79%~80%的世界平均消费率。因此,下一步要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的格局。

第二大转变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而言的。产业贡献率是指产业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这是衡量各个产业对国内经济贡献度的两个重要指标。2006年我国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5.9%、55.5%、38.6%。从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都在0.8个百分点以下,第二产业在5.3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4个百分点左右。这就充分表明,我国第一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过高。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就必须把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三大产业共同拉动。

第三大转变是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而言的。生产要素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或条件,主要包括劳动、管理、技术以及物质资源等。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来看,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各种资料表明,单位GDP我国消耗的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必然使现有的物质资源自身难以支撑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快速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而且带来更多的污染,破坏了环境。而科技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和管理不断创新等方面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虽然有所提高但不明显。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消耗物质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5.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中国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既有与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相似的一面,如都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但也有中国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近期不可能走美国、欧洲、俄罗斯等的大私营农场模式,这是由我国农村人口过多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即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60%,也意味着未来至少有5~6亿农民,而土地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制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第二,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确保以粮食为主的综合食品安全,包括粮食、肉类、牛奶、蔬菜、水果等。这一特点同样是由中国人口数量庞大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已经突破了13亿,而且每年还以净增800万的速度继续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保综合食品安全,否则,就会引起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不稳定。第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从中国各地实际出发的路子。这是由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各地农业生产条件迥异的国情所决定的。山区有山区的特点,丘陵有丘陵的情况,平原有平原的特点,同样的农业机械有的适合于山区,有的则适合于平原;有的种子适合于湿润地区,有的种子则适合于干旱地区,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是同一个模式而是多元化的。第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农业内部协调发展的路子。要用最先进的工业技术改造和武装农业、农业要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原材料、服务业为农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农业的发展为服务业开辟更广泛的服务对象和延长服务链条。农业内部各个产业之间也要保持协调的比例。

6.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之所以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从资源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却十分突出,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维持经济增长,存在着投入高、浪费大、循环利用率低、效率低等诸多问题。要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环境的角度而言,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受到不同的污染,直接威胁到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虽然,通过经济增长,居民的收入增加了,但生存环境却恶化了,这不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因此必须更好地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人与环境要像朋友一样相待,一方面,人类是生产、生活和消费要有利于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良好的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提供更好的条件。资源和环境问题不是个别单位、个别人的事,而是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的责任。因此需要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家庭。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7.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实现的目标,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全国所有的地区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有完全相同的发展速度,但要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不同区域之间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享有均等的权利,特别是中央政府要向落后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提供更多的转移支付。只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够实现全国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充分地体现区域的公平性。

8.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前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城镇人口的比例已经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6年的43.9%,以每年接近于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加速的趋势比较明显。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国家或地区实行的是大城市战略,将全国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大城市;有的国家或地区则实行中小城市战略,把更多的人口聚集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该说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如节约土地、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特点,如转移成本比较低等。我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要把大城市的优势和小城镇的优势结合起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十分广大,我们既不可能把绝大多数居民都迁移到大城市,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居民都居住在小城镇。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既要积极地发展大城市,积极地预防和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有的国家或地区出现的大城市病;又要鼓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9.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近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2006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元的规模。充足的财政收入有利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但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不尽合理,尤其是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省以下财政状况困难的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更为突出。而县和乡两级政府是我国政权的基础,县和乡聚集着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县乡两级政府承担着巨大的公共产品支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基层政府承担着更大的责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省以下的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10.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我国的金融体制目前也正处于转轨的过程中,由以前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转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要充分地发挥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就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等。特别是要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这是对未来我国金融体系的重新定位。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一统天下,其结果是金融企业之间缺乏竞争,金融服务效率低等问题。形成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各类对象提供更为周全的服务。如农村的小额信贷就更适合民营金融机构来提供,让国有的大型商业银行为单个农民提供额度很小的贷款,显然存在信息不对称、服务成本高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民间金融机构可以有效解决的。

11.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就业问题虽然是放在社会问题中来论述的,实质是一个经济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地扩大就业。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指明了一条新路径,这就将传统的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就业,由传统的寻业者向社会索取就业岗位转变为创业者主动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要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一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要不断地降低创业的门槛,提供创业的条件,让更多的劳动者敢创业、能创业、成功创业。二是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让更多的劳动者具备创业的能力。

12.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生产要素分配问题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当时提出要允许和鼓励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充分表明我国分配制度的不断创新。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禁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到允许和鼓励,再到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作为一个原则,直到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反映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清晰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