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16

第16章 经济建设(15)

1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公平和效率问题是世界各个国家都必须正视也必须处理好的现实问题。究竟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不少人持有初次分配讲求效率、再分配讲求公平的观点,这一观点固然有其可取的一面,但在现实的分配问题中,初次分配同样存在公平问题,再分配也同样面临效率问题,所以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表明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对分配规律有了进一步的把握。

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首先要讲求效率,只要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提高了效率,就要切实贯彻按生产要素贡献获得收益的制度,多高的收入也不为过。同时,企业内部的分配也存在公平问题,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就会影响包括管理者在内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最终牺牲效率。在再分配中,首先要讲求公平,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解决初次分配中因考虑效率所形成的不公平问题,也存在分配过程的效率问题,如果国家公务员的收入、部分事业单位员工的收入属于再分配的范畴,这些单位的分配同样要讲求效率,但再分配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公平。

1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巨大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年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6年的3578元,城市居民的人均年纯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60元,分别是1978年的26.7倍和34.29倍。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巨大改善。但也应该看到,从国民收入的分配来看,存在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比较低的状况。据统计,我国居民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1979~200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7%,而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要让亿万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就需要不断地提高“两个比重”。

15.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论断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要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获得的利息,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购买债券获得的债息,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或红利等等。二是要让更多群众拥有这一收入,而不是少数群众拥有。目前我国已经有一部分人获得了财产性收入,但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人还比较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比例还比较低。据统计,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仅为244元,占当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7%;农村居民人均拥有财产性收入为100.5元,占当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2.8%。因此需要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三是要为实现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因为目前我国还有不少地区不具备这一条件,如大多数农民就难以获得股票收入,因为农村没有股票市场;大多数的农民也没有享受债券,因为农村金融网点还不够多,农民想买也买不到。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符合党的宗旨,党领导贫苦大众闹革命,目的就是在革命成功之后要让更多的人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让千千万万的无产者变为有产者;符合改革开放的目的,也就是要让全国城乡居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要实现这一目的,除了劳动收入之外,需要让更多的群众通过更多的合法途径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符合我们党提出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也是这一制度的具体体现。让更多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就是要让更多群众从不同的途径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6.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中国的住房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目前还有为数不少的城市低收入家庭面临住房困难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十七大报告指明了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就是要健全廉租房制度,也就是说政府要按照市场价格为开发商提供土地,开发商按照城市规划进行开发,政府则从市场上按照市场价格购买或租赁符合要求的房子,按照政策提供给低收入家庭。如果政府保证了低收入家庭能够获得廉租房,中高收入家庭则需要通过房地产市场获得房子,最终实现居者有其房的目标。健全廉租房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促进劳动力流动、化解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等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结合各个地区实际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战略举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能够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有中国特色的路线方针政策,什么时候革命就能够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就能够取得成效;反之,什么时候脱离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什么时候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损失并付出惨重的代价。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就在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结论照搬照抄到现实中来,照搬照抄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是拿大部头著作吓唬人的本本主义,如果马克思、恩格斯还活着的话,也不会同意。坚持马克思主义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早在1887年1月27日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就说道:“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在1895年3月11日《致威·桑巴特》的信中也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曾经说过“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的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的复杂情况”。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邓小平也说过“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十七大报告的鲜明特点就是突出中国特色。其主题旗帜鲜明地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具体论述中又特别强调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

我国国土面积十分广大,全国各地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平原和丘陵、政府机关与企业等等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十七大报告大多是从宏观上阐述的。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总体要求,结合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切不可把其他地区、其他行业的经验不加分析地照搬到另外一个地区或行业。只有把十七大报告的精神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才是真正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三)要深入研究十七大报告的贯彻落实机制和体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的发展图景并提出了战略举措,我们一方面需要认真地学习领会报告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要把这一基本精神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将报告的精神变成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具体的实际行动,这是最为关键的,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如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具体措施是什么?这就需要研究具体的工业由大变强的体制和机制:一是将我国的工业产业进一步市场化,通过市场实现优胜劣汰,要形成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工业企业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打破工业领域的垄断行为。垄断必然阻碍技术进步,垄断必然导致落后。二是要转变工业企业的发展方式,将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转变为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就要鼓励企业研究、利用世界前沿技术,特别是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科研体制,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科研人员由国家“包养”,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很多科研成果是为了申报职称或评院士什么的。而国外的科研人员更多是直接为企业服务,有了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是要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劳动力的成本,因为一个时期以来,我国企业内都劳动力成本过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也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水平,更多的企业依靠的是资本侵蚀工资的办法,即使在粗放型经济条件下也能够获得丰厚利润,故而就没有自主创新的动力。四是要鼓励企业形成自己的品牌,而不是简单地为国外经销商进行贴牌生产。

再如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的体制和机制是什么?一是继续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这是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其他一些通过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要尽可能依靠市场机制,当市场机制不能起到更充分作用的时候,就要利用行政手段,因为对环境的保护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二是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三是需要有一套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如价格制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比较匮乏,很多城市严重缺水;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大量浪费水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水的价格不合理,水价太低,一吨生活用水的价格大多数地区都在2~3元,即使浪费1吨水也就这么一点损失,对于很多人来说无所谓。如果制定一个合理的水价,让人们不敢浪费水,浪费不起水,自然就节约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阶梯水价。因为水是城乡居民必需品,每天都要消耗水,因此要确保居民的基本用水。要根据人口多少核定每一个家庭基本用水量,在这一基本用水量范围内,继续实行较低的价格,超过这一需求量之后,就要实行累进价格。

提出发展目标,通过体制和机制加以落实,十七大报告就能变成全国人民的行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