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88年底,1990年9月初版,距今已15年。现在出新版,我说一说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
关于尼采的专著,我写了两本,另一本是初版于1986年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那本书基本上把尼采哲学看作一种人生哲学,以生命意义之困惑和寻求——这种困惑和寻求既是尼采个人的,也是时代的——为主线,把尼采思想的各个主题,包括酒神精神、权力意志、价值重估、超人等,贯通起来加以阐释。它的写作风格则饱含个人的感情,实际上也同时表达了我自己的困惑和思考。书出版后,反响巨大,成为一本畅销又长销的书。
本书的情况有所不同。作为博士论文,我是要把它写成一本严格的学术著作的。可以想见,它的接受面必定比前一书窄许多。但是,我本人对它的重视要远超过《转折点》。有一年,我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评学术成果奖,《转折点》入选,我当即表态,要评就评这本书,否则不必评,同仁们表示理解,最终本书获奖。事实上,写《转折点》时,我只是尼采作品的一个爱好者,而本书是我对尼采哲学做了系统研究之后的成果。在本书中,我真正深入到了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对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思想给出了相当清晰的分析,证明了他不只是一位关心人生问题的诗性哲人,更是一位对西方哲学核心问题有着透彻思考并且开辟了新路径的严格意义上的大哲学家。
20世纪以降,西方哲学的基本趋向是否弃以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模式为特征的传统形而上学。从这个角度回顾,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尼采最早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这是他在哲学上做的主要工作,也是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贡献。他完全是以哲学的方式进行这种批判的。哲学是对世界整体的思考和把握,尼采反对的是用逻辑(理性)虚构一个道德化的世界本体。因此,他的批判集中于逻辑和道德,着重分析了二者的根源、本质以及在传统形而上学之建构中的作用。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着重读一读本书的第二、三章,其中分别阐述了尼采的两个用当代哲学的眼光看十分前卫的观点。其一是“语言形而上学”,揭示了语言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形成中起的关键作用,把语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提了出来。其二是“透视主义”,论证了认识即解释,不存在摆脱透视关系的所谓本体世界,作为整体的世界即是“关系世界”。这两个观点显示了尼采的卓越的哲学悟性和创见,其中已包含了现象学和哲学解释学之基本精神。
当然,尼采毕竟不是一个自我封闭于抽象概念王国的学院哲学家,他是痛感时代的虚无主义疾患,为了探究其根源和疗救之途径,才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的。在本书的第一章,我归纳了他觉察到的虚无主义征兆,包括对信仰的无所谓态度,匆忙的生活,由商业化导致的文化的平庸,等等。读到这些内容,我们会觉得尼采仿佛生活在今天的时代。我想说的是,对于一般读者,本书也可能有值得一读的地方,有助于我们反思时代的弊病。我相信读者还会发现,虽然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并不难读。在不损害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学术著作写得明白通畅,我认为是一种好的趣味。
周国平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