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俞敏洪的人生江湖
7653900000009

第9章 俞敏洪的处世哲学:与人无争,做好自己(3)

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曾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潜在的灵性,而人们就可以凭借这一灵性完成许多丰功伟业,甚至是奇迹。这种灵性是一股神秘的力量,能够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那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一个人如果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从而能够克服自卑的心理,战胜自我,那么因为资本而令他觉得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也可以成为其发展自己强有力的跳板。

其实任何强者都不是天生的,而且强者也不是完全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能够成为强者,是因为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从而才能战胜心中的自卑获得更加巨大的成就,甚至是创造奇迹。正如俞敏洪所说的:“千万不要做一时忍不过的事,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一定要把自己变成一朵从泥土中间开出的鲜花,所有的一切都要有被人踩到泥土中的精神,要有在泥土中间把自己开成一朵鲜花的精神,有了这个精神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而且他曾经也是个彻头彻尾的自卑者。到北大读书之后,面对身边那些头脑比他灵光许多的同学,他更是深深地背负着一种自卑感。本来就不善言谈,再加上不会说普通话,他连开口跟人说话的勇气都没有,整个人都被自卑笼罩着。

记得刚到北大的时候,俞敏洪有一次看到同宿舍的一个同学在看一本外国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他此前没看过,便好奇地问了句:“你看的是什么书呀?”那个同学睁大眼睛,诧异地看着他,仿佛是在打量外星人一样,愣了半天才说:“这本书你都不知道啊?”语气中掩藏不住的惊讶和不屑,让俞敏洪更加意识到,同为北大学生,自己却和身边的同学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差距。为了打消别人对自己的轻视,俞敏洪发狠到图书馆恶补,直到后来毕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别人请教他了。

大三时,俞敏洪得了肺结核,他只知道鲁迅小说里的“痨病”很可怕,以为自己肯定要死的,后来虽然治愈了,但是这场病也让他的自卑感再次加重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肺结核病人。治好病返校之后,本就成绩不优秀的他留级随了下一年级。但因为内向、自卑,在老班的时候认识的人不多,在新班中认识的更是寥寥无几。而且由于自卑,他在大学的五年时间里都不敢和女同学说话,所以别人都发展了好几段校园恋情了,他却连一个喜欢他的人也没找到!

但是后来,俞敏洪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那些在学校时比他成绩优秀的同学反而发展得不见得有多好。对于自卑,俞敏洪经常会说:“我发现自己习惯把自己往下贬,比如说我的能力是10,我常常把自己贬到5。换句话就是说,你说我是猪。我说,不对,其实我连猪都不如。那么,别人就拿自己没办法了。”而且俞敏洪认为,这种自我贬低,对自己有好处。所以,俞洪敏从不在意别人的嘲讽,还经常会说:“自卑使人非常敏感,继而懂得察言观色,揣摩别人心理。这种敏感一旦回归了自信会形成一种更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去做事,就更容易成功,这是自卑带来的好处。”

俞敏洪还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实就是因为他能够从自卑中走出来,并将自卑转成了强韧的自信,而恰恰是这种自信让他总能从被动化为主动,从而走向真正的成功。莎士比亚曾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了自己。”成功是自己弹跳的高度,那么踩得越低就会反弹得越高。所以,当一个人面对他人打击的时候,如果能够始终相信自己,甚至可以偶尔进行自嘲或者自贬,时间长了,个人就会从紧张、恐惧中解脱出来。只要能勇往直前,积极补偿自己生命中的缺陷,就会使个人走出人生的低谷,最终也一定能走向成功。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选择用一种补偿的心理去应对生命中的自卑,而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这种补偿心理其实就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由于每个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所以,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故意将自己踩到最低,有时反而会使自己有更强的反弹力度。所以积极的心理补偿也是一种能激励一个人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的动力。而且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机制的作用,许多成功人士才通过将自卑感转化为动力,从而成就了一番大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

俞敏洪有一句格言,“做事像山,做人像水”。意思也就是说做事要像山,如果有一个目标在你眼前,那么这个目标对你的生命进步很重要,你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不能随便改变,要像山一样坚强坚定。而做人要像水,则是指水是流动的、变化的,水是往低处流的。所以,如果你把自己放得很低,那么你的容器就会越来越大,你能容纳的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从而变得更宽广。这就像用钢钎开凿山洞一样,钢钎每凿一下洞壁,山洞就会因此而痛一下,但随着每一次的疼痛,洞也就会扩大一分。而人心也正是因为经受住了生活的磨炼,才会变得更加宽阔,意志也会更坚强,从而在面对复杂的人生琐事时才能无所畏惧。

俞敏洪还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卑会伤害人,过分自信又接近狂妄,我们需要真正的自信。什么是真正的自信?如果一个人能够坦率谈论自己的失败和挫折,能够清楚知道自己的强项和弱势,能够面对别人的讽刺打击宽容地微笑,能够知道现在干的事情有意义,并且经过努力能够做更好的事情,这大概就是自信。”

你如果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么就要有放低姿态的勇气。要知道狗对主人摇尾乞怜,其实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它之所以绝对服从主人、对主人极尽逢迎,也不过是为了获取主人的信任,从而占据主动地位。所以很多时候,不必太在意那些贬低自己的小人。正是因为他们,你才会经历更多的人生旅程和坎坷,而这也更有利于让你更早地认识社会、洞察世事、理解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特别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在创业之初遭受他人白眼或者嘲讽的时候,不妨一笑置之,甚至可以把自己压得更低。有时候放低姿态,将自己踩到最低,反而会使一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

尽力做到双赢

在一场竞争之中,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赢的那一方,却很少人去深入地探讨赢的定义。难道胜利就一定代表着成功吗?抛却其他的因素不谈,仅从心态上来讲,当你打败了对手的时候就真的成功了吗?其实,成功有时候并不仅仅是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打败对手,而是让竞争的双方都能够获得一定的利益,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双赢”。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讲求的就是“竞合”,即双赢。所以成功不是单纯地打败别人。打败对手并不意味着就对自己有好处,有时候反而会因为胜利而失去一些东西。就像在商业战争中,有些人虽然在一场竞争中千辛万苦、处心积虑地获得了胜利,打败了对手,但他可能不会因为胜利而得到任何有利于自己的东西,反而会在旷日持久的厮杀中将自己的自尊和激情消耗殆尽,甚至会因此而失去了朋友、亲人、利益……而有些人,却根本不必打败任何人,不费一兵一卒,只要做出一个聪明的选择,就能够让竞争的双方都成为赢家,让竞争的双方同时都能够拥有成功和财富。所以,在竞争的过程中,有时候不妨换一种眼光来看待输赢!特别是对经营企业的人来说,一定要具备双赢的理念,否则是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任何利益的。

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被人们称为“教育界首富”,在他看来,个人盈利并不是最终的目标。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去想的就是最终的结局是否能够是双赢的。所以当新东方成长起来之后,俞敏洪考虑最多的不是要如何通过新东方赚更多的钱,而是如何回到教育事业的本源,让新东方为中国社会服务。

在成功面前,俞敏洪认为:“做任何事情应该有一个价值观,新东方的价值观就是和学生实现双赢。赚学生的钱,使中国的学生顺利出国留学,使中国的英语教育达到一个新高度。”在他看来,一个利人利己的人,只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东方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社会使命,它和学生与社会之间达到了双赢,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拼个“你死我活”要分出输赢的行为已经过时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在商业经济领域的世界里,企业在和对手竞争的过程中,也不再是以单纯的输或者赢来判定成败了,企业的意识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提高,所以许多管理者都开始接受“鹿群中有狼并不一定是件坏事”的认识,不再固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一传统的思维模式。企业和对手之间也在慢慢寻找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李思所说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时代的发展已经让企业界意识到殊死搏斗只会两败俱伤,而在竞争中如果能够通过合作而达到双赢的目标时,又何尝不可呢?

商场毕竟不是战场,因此应该通过良性的竞争使双方利益均沾。商业竞争只有达到共赢,才是真正的赢。就像麦当劳与肯德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等企业一样,它们虽然始终保持着竞争,但双方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也会树立“双赢”的理念,而非不惜一切代价地要置对方于死地。遵守双赢的原则,是现代商业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宁、和谐的世界,所以双赢将是21世纪人类处理各种事务的最高准则。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企业的双赢理念不仅是一种基于互敬、互惠的合作方法,也是一门智慧的成功艺术。在双赢的思维下,会让竞争的双方都将损失降至最低。所以说,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里,用双赢的理念,和谐地处理各种关系,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双赢”的思想树立得有多牢,你的生意就能做多大!

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很在意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或者评价,甚至会为了维护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而不惜违背自己的原则,不断改变自己。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但每个人的周围都会有一种无形的规则约束着自己,所以很多时候,大部分的人经常会陷入一种被动的境地。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太过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但丁对世人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所以在行事的时候自然也会有千万种的姿态和方法。一个太过在意别人看法的人,会很容易被束缚手脚,从而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会先考虑别人会有怎样的反应或者感受,那么一定就会因为瞻前顾后,而不能放开手脚去做事情。

俞敏洪曾说:“你到底最喜欢什么,就应该去做什么。当你决定了一辈子干什么以后,你就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不要随便地换。你可以像一条河流一样,越流越宽阔,但是千万不要再想去变成另外一条河流,或者变成一座高山。”如果他也因为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而犹豫不决或者改变自己的想法,那么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东方了!

如果一个人硬是要将别人的眼光和看法视为套在自己头上的紧箍圈,那么不管你的想法或者行为是否真的是错的,只要他们向你投来异样的眼光或者在背后说几句闲言碎语,你就会如坐针毡般难以忍受,从而对自己原本正确的理论产生质疑。其实,我们何必拿他人的看法来折磨自己呢?那样只会使你永远都无法成长或者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最终沦为别人眼光下的奴隶。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二十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二百多人,他大声问道:“谁想要这二十美元?”刚说完,所有人的手都举了起来。但是,这位演讲者又接着说:“我会将这二十美元送给你们其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我会做一件事情。”他说着就将那张钞票揉成一团,然后又问:“谁还要?”这时举手的人已经没有第一次那么多。接着,演说家又将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又拾起钞票,这时那张钞票已经变得又脏又皱。接着他又问:“谁还要?”这时,只有少数几个人将手举了起来。显然,随着那张钞票变得越来越脏、越来越皱而被大多数人看不起。但是无论那张钞票如何被人们不屑,他的价值都不会改变,绝不会因为自身形式有所改变而贬值。

俞敏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说自己是最好的,但不能说自己是全校最好的、全北京最好的、全国最好的、全世界最好的,所以你不必自傲;同样,你可以说自己是班级最差的,但你能证明自己是全校最差的吗?能证明自己是全国最差的吗?所以不必自卑。”一个渴望获得成功的人,绝对不能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言论,从而忽略了自身的价值,而要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事情。人不仅要活出真我,更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被别人的眼光和言论所左右。对于自己的梦想或者想去做的事,不管它是否会被别人认可,都一定要竭尽全力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如今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和财富的俞敏洪,在总结自己身上明显的优点时,经常会提到受到父亲的感染而培养出来的潇洒和不在意。

从小到大,俞敏洪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中就很少能够超过前25名的。所以当别人称赞他的成功时,他经常会自嘲地说:“别人高考一次就完了,自己高考考了三年才侥幸进了北大。在北大整整努力五年,累得都得了肺结核,结果也没赶上人家。直到最后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是全班倒数第五。”而且上大学的几年里,他连一个喜欢他的女生都没遇到。但是他对此并不介意,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而且他还说自己后来统计过,当时在学校全班前五名的同学,现在都在为倒数的五名同学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