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旋律的霞晖——吴祖强传
7670800000018

第18章 肩负使命(3)

吴祖强在为中国选手取得了好成绩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对中国选手克服困难为国争光的精神表示赞扬,为此,他在《在凯歌声中继续前进——参加首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归来》一文中写道:

“中国选手为比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成绩的取得体现了近些年来我国音乐教育的进步和小提琴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表明了为这次比赛所做的准备还比较充分、有效,也显示了我们的青少年选手为祖国争荣誉的强烈责任感与克服困难的精神。连续一昼夜的飞行,7个小时时差(英国从4月1日起时间提早1小时),绝大多数又是首次出国,生活不太适应,有的选手、老师晕机,王峥嵘在飞机上发高烧说胡话,到伦敦后缓冲的时间太少,正式报到之前钢琴条件极为困难,凡此等等都增加了赛前负担。但大家都以国家女排为榜样,教练和伴奏老师努力加强工作,在使馆、音乐界朋友、侨胞们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伏科斯顿接待我国选手和老师们寄宿的英国居停主人们的热情照料下,全都精神抖擞地投入了比赛活动,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并争得了让全国人民高兴的结果。”

此次比赛自始至终充满的学习和交流气氛也让吴祖强感受颇为深刻,因此他在文中还写出了如下话语:

“必须要特别提及这次比赛的一个使我非常赞赏的鲜明特点,即整个比赛过程中一直充满了学习和交流的气氛。选手们都很年轻,相互关系比较单纯;许多教师陪学生一同来参加比赛,教师们之间自然就有不少来往和谈论,实际就是教学经验交流;有些选手由家长陪同,爹妈领着孩子征求前辈们的意见,一位来自香港的选手的妈妈就一定要我对她的孩子今后的学习提些建议;评委之间,评委和选手之间都可以自由交谈,不存在什么‘严格隔离’之类的禁忌,评委也可以给自己的学生打分,因为分数是可以公开的。这种学习和交流的气氛使比赛能够对于获奖者还是落选者都有教益,并且能减少一点紧张心情。比赛的组织者还收集了评委们对选手比赛时记在备忘录上的意见,据说准备摘要印发给选手本人参考。”

5.比赛结束之后

首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圆满结束了,但它带给中国青少年小提琴演奏者以及中国音乐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无论是参加比赛的中国选手,还是担任评委的中国队带队人吴祖强,对此次比赛结束后的一些活动,也牢牢记在了心中。

比赛刚刚结束,中国选手们就得到通知说,梅纽因先生已经为中国参赛选手安排了小提琴课。原来,梅纽因先生早已特地为中国选手请来了伦敦著名的小提琴教师上课。这样的安排,自然是梅纽因先生的良苦用心,他希望中国选手们能够得到名师的指点,以看到目前还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这让大家在感到了梅纽因先生对中国选手的赞赏、关心和对中国友好的同时,更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与提高的机会。吴祖强看到,中国选手们不但积极认真上好伦敦著名小提琴教师的课,而且在听到了专家对他们大量的赞美之词后,依然头脑清醒、虚心学习,他感到很欣慰。

课上完了,梅纽因先生又热情邀请中国选手及教练和伴奏老师等全体同志观摩伦敦的小提琴音乐会。中国的年轻选手们在观摩了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和舒姆斯基在伦敦举行的音乐会后,更有了新的提高。他们深深感到,与这些国际大师们相比,他们拉下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此外,陪同选手们的教练和伴奏老师也都有了不同收获,他们认识到:即使我们在培养青少年小提琴手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重重难关,因而还需要大家提高修养,虚心求教。

紧接着在4月11日晚上,刚刚观摩完伦敦小提琴家音乐会的中国参赛选手们及教练、伴奏老师等全体人员又来到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在这里,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周尔鎏同志特意为他们举办了招待会。伦敦音乐界的许多著名人士和尚未离开的此次小提琴比赛的评委们也都受到邀请,参加了中国大使馆举办的招待晚会。

按以往的惯例,一般招待会的邀请应该在约3周之前发出,而这次中国大使馆招待会的邀请却破例只有两天的时间,但出席人数之众多,晚会气氛之热烈却都是少有的。获得青年组第一名的陈立伦和他的母亲为了能够与祖国的同胞一起欢聚庆贺而推迟了他们返美度假的行期。

英国和欧洲的很多国家,普遍都非常重视音乐文化。因此,在中国大使馆举办招待会的热烈气氛和参加人员众多的庞大场面中,吴祖强深深感到,正是由于中国青少年选手在这次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才使他们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如此尊重,而这同时也体现出英国的音乐家们对中国青少年选手的关怀和热情鼓励。

非常有影响力的首届耶胡迪·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结束了,回顾比赛,吴祖强觉得还应该把他最不能忘记的梅纽因先生对我国的青少年选手和小提琴事业的关心,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记载下来。在这次比赛前的1982年,梅纽因先生刚刚在中国的访问活动中高兴地接受了中央音乐学院授予他的名誉教授职称。很显然,从那个时候起,梅纽因先生就已经把帮助发展中国的小提琴事业看成自己的当然职责了。

虽然梅纽因先生为自己在前一天晚上离开伦敦前往瑞典举行音乐会而没能出席中国大使馆招待会再三表示歉意,但是梅纽因先生对中国小提琴事业发展的诚挚关切让吴祖强十分感动,因此,他在《在凯歌声中继续前进——参加首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归来》一文中对此作了深情描述:

“……梅纽因先生对我国小提琴事业和我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却应该在这里特别记载下来。发奖式的前一天,梅纽因先生特意约我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谈。他高度评价了我国青少年选手在这届比赛中的表现,感谢我国对这次比赛的支持,提出了今后中国与欧洲小提琴演奏及教学有关方面继续合作交流的一些设想和建议,阐述了他对世界小提琴艺术发展的看法。他坚信,东方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将对此作出巨大的贡献。他热情邀请我们的青少年小提琴手参加下一届伏科斯顿的比赛和也是以他为主席的、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的著名的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他说将立即请该比赛的组织者将有关材料邮寄给我(我回到北京不久就收到了他写给比赛负责人娄努瓦先生的信的副本,信中热情推荐中国选手去参加比赛)。他并十分认真地和我探讨在某个适当时间,由中国在北京举办一次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的可能性,他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完全具备组织这样一次比赛的条件,希望我能向中国文化部转达这个想法,他本人将大力支持这项活动。他觉得这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小提琴演奏事业的发展,并对世界产生影响会起积极作用。我笑着说:‘如果能实现由中国举办的比赛,曲目中将列入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小提琴作品。’他非常严肃地回答道:‘当然应该这样。只是请你们早一些向选手提供乐谱,以使他们有多一点时间琢磨中国的音乐风格。’

我深深地为这位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小提琴艺术的大师对我国年轻的小提琴艺术事业发展的诚挚关切所感动……

在我们的选手获奖后,我曾征询他对这些年轻人今后在专业方面如何进一步培养的看法,他的意见概括而言总共三点:第一,在目前基础上尽可以放手扩大曲目范围,要趁年轻时积累大量曲目,然后可以再反复加工;第二,努力提高艺术修养,极其重要也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强重奏等室内乐训练;第三,多多地让他们进行演出实践活动,使能尽早取得更丰富的演出经验。”

比赛归来,吴祖强觉得还应该向国内派出4位获奖选手的主科老师——王晓东的老师赵基阳、王峥嵘的老师王治隆、张乐的老师张士祥、何红英的老师孙德进等4位同志,以及参与选手培训准备各项工作的其他老师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深深的敬意,因为中国选手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而这也正是好几位评委要吴祖强替他们向这些中国选手的老师们表达的最深的敬意。几位评委一致认为,中国青少年选手的成功,反映了中国小提琴教师们优异的教学水平。当他们了解到当时中国国内的教学条件和许多教师不计报酬、全心全意教好学生的工作态度之后,全都十分感动,并对中国的教师充满了钦佩。

也有几位外国朋友对吴祖强说,中国青少年选手的演奏之所以吸引人,除了才能以外,还使人明显感到有一种对于小提琴艺术的献身精神。这不由让吴祖强感到,几位外国朋友的话,不仅是对中国选手的最高赞美,更表明,中国的老师不仅教给了青少年小提琴手技巧和艺术,更注意教给了他们理想,教他们深刻懂得,要得到艺术和事业的成功,还必须要培养另一种绝不可少的艺术素质,这就是对艺术、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献身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青少年选手努力培养和发扬这种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胜利的歌声中前进。

从获得辉煌成绩到引起国际乐坛轰动,从交流学习到国际大师的诚挚关切,首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已经让世界看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艺术走向世界的全新面貌。而作为中国文化部的党组成员和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则是为之辛勤付出的把中国音乐推向国际乐坛的带头人。

6.与话剧《风雪夜归人》的不解之缘

这个时期,在肩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文化部党组成员等各种事业的领导工作及诸多重要社会活动并坚持教学工作的同时,工作繁忙的吴祖强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坚持音乐创作。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既有沿着《草原小姐妹》和《二泉映月》中西合璧的创作思路相继改编的琵琶与管弦乐队音诗《春江花月夜》、二胡与管弦乐合奏曲《江河水》以及稍后的弦乐合奏《听松》和《良宵》,还有许多不同题材的声乐、室内乐、戏剧配乐和电影音乐作品,如《费加罗的婚姻》、《杨开慧》、《风雪夜归人》、《复活》、《詹天佑》等。此外还有为民族乐器演奏家移植改编、供音乐会演奏的自外国名曲《恰尔达什》改编的二胡与管弦乐合奏曲。

在这些创作活动中,也许应该多写上一笔的,是吴祖强对话剧《风雪夜归人》配乐的创作。与其他作品创作最大的不同是,早在40年前在重庆时,15岁的中学生吴祖强就曾为首演的话剧《风雪夜归人》担当了配乐。

话剧《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强的大哥吴祖光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一部反封建的爱情悲剧,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于1942年完成,1943年初被中华剧艺社导演贺孟斧排成五幕话剧,2月在重庆举行首次公演,立即轰动山城。当时在重庆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也非常喜欢这部话剧,他曾多次观看,后来还把剧本带到延安,向延安的文艺界人士介绍了这部轰动山城的话剧。

《风雪夜归人》讲述的主要内容是:靠走私鸦片起家的法院院长苏弘基的四小妾玉春与京剧名旦魏莲生偷偷相爱,正当他们要私奔逃跑时,被苏弘基的仆人王新贵告发。苏弘基一怒之下,将玉春送给了他的朋友、天南盐运使徐辅成做使唤女奴。结果魏莲生与玉春私奔未成,魏莲生也遭到驱逐。20年后魏莲生回来找玉春,最后在狂风暴雪中,惨死在海棠树下。

对于很早就生活在大哥的“羽翼”下,在上小学时就为大哥抄写剧本的吴祖强来说,这个时候的他已不仅仅是一个成长起来的重庆中学生了,在经历了音乐家张定和与盛家伦的培养教育后,他的音乐天赋和才能早已显露无疑。因此,对于大哥创作的话剧《风雪夜归人》,少年吴祖强已不再只是限于“抄写剧本”和“客串角色”了。

这一次,15岁的吴祖强不但在《风雪夜归人》的演出中出演了“乞儿乙”的角色,而且担当了这部话剧的配乐工作。为了给这部话剧配乐,他找来了当时称为“国乐”的单旋律简谱曲牌,从中挑选了十多首比较满意的作品,定为重庆首演的配乐曲谱。

定好配乐曲谱后,怀着对配乐曲谱的喜爱,少年吴祖强开始认真抄写。他只觉得一边抄写一边被配乐的曲调打动,尤其是其中一首被称为《佛曲》的昆腔和用于第二幕开场配乐的那首《妆台秋思》,它们高雅、优美的旋律深深印入了脑海,让他始终无法忘怀。

配乐曲谱抄好了,他认真地把一篇篇抄录的曲谱整整齐齐码好订成册。看着自己精心抄录成册的《风雪夜归人》配乐曲谱,中学生吴祖强觉得似乎还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他又精心地用墨笔画了一个仿印刷体的标题封面,终于,一册近乎精致完美的《风雪夜归人》配乐曲谱完成了。后来,大哥非常满意地将这册得到六弟“点睛”的《风雪夜归人》配乐曲谱悉心保存了下来。

当20世纪40年代初吴祖光的话剧《风雪夜归人》在重庆首演引起强烈反响时,可能没有人会注意到,为这部获得成功的话剧配乐的,就是在剧中客串“乞儿乙”的那个15岁的中学生吴祖强。

这是吴祖强最早“结缘”当年轰动山城重庆的话剧《风雪夜归人》的一段往事,也是他最早被《佛曲》和《妆台秋思》深深打动的时候,这无疑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才少年过人的音乐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