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旋律的霞晖——吴祖强传
7670800000002

第2章 与音乐有天然缘分的童年(1)

1.北京南池子葡萄园的书香之家

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的一个盛夏之日,东城南池子葡萄园的吴家宅院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小生命,这个哭声嘹亮、长着一双大大黑眼睛的男孩儿,给母亲周琴绮疲惫的脸上带来了轻松和欣慰的笑容,吴家的祖母庄还夫人则满脸都是掩饰不住的疼爱之情。按照吴家男孩名字的排列,在市政都办公署任市府秘书长的吴景洲先生为他刚刚降临到人间的小儿子取名祖强,在这之前,吴家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个男孩都已夭折,“祖强”无疑是吴景洲先生希望吴家第六个出生的男孩能够健康、强壮。

这一天,是中国丁卯年六月二十六日,公元1927年7月24日。

南池子葡萄园的吴家是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刚刚出生的小祖强除了两个哥哥,还有5个姐姐,因此他也是哥哥姐姐眼中的六弟。几年后,六弟祖强又有了六妹、七妹和七弟,这样,不算几个夭折早逝的姐姐、哥哥,祖强从小就和大哥吴祖光、二哥吴祖康、七弟吴祖昌、二姐吴珊、三姐吴皋、四姐吴冬、五姐吴徕、六妹吴乐、七妹吴葽一起在北京东城的一所四合院里快乐生活。

1934年吴家十兄妹在北京祖籍江苏武进的吴家更是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小祖强的祖父吴稚英早年就是清朝著名洋务派领袖张之洞的文职人员,祖母庄还夫人同样出身书香门第,虽不曾进学堂念书,但在家庭影响下识文断字、知书达理。父亲吴瀛,景洲先生早年毕业于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方言学堂,学习的虽然是英文专业,却精于中国诗文书画、篆刻和古文物鉴赏。母亲周琴绮亦出生在杭州一个几代读书人的家庭,是一个温柔贤良、勤俭持家又疼爱孩子的好母亲。

祖父去世早,能干的祖母掌管着人口众多、事务繁杂的吴家,父亲忙于工作,钻研学问,母亲则全心全意地操持家务和抚养孩子,她孝顺婆母,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悉心照料她的每一个儿女。按照江苏武进老家的习俗,吴家的孩子都管他们的母亲叫娘。在孩子们的眼里,娘温柔善良,疼爱孩子,是天底下最好的母亲。因此,南池子葡萄园的吴家虽然三代同堂,孙辈孩子众多,但吴家尊老爱幼,孩子们更是相亲相爱,快乐成长。

知书达理的祖母,温柔善良的母亲,集英文、国学及书画于一身的父亲,温馨和睦的大家庭,在这个北京四合院的祥和静谧中,小祖强一天天长大……

2.文化艺术的沐浴

南池子葡萄园的吴家宅院一向宁静温馨,孩子们经常聚在一起,在客厅里安安静静地看书,这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祖母为吴家的孩子从小培养的习惯。一天天长大开始蹒跚走步的小祖强也终于按照祖母的要求,和哥哥姐姐一起来到祖母的身旁。他坐在最小的五姐吴徕旁边,和她一起看带有图画的书。有时,他也会和五姐规规矩矩坐好,一句一句跟着祖母学唐诗。祖强虽然很小,却早早透出过人的聪慧机敏,他总是很快记住祖母教给的诗句,然后规规矩矩、一字不差地背给祖母听。他也很喜欢看书,或是细心地一篇一篇地翻着书看,或是静静地听着稍大些的五姐一边翻着书页,一边讲着书中的故事……

专心致志地看书,认认真真地背诵古文,是庄还夫人为吴家宅院里的孩子们营造的最初的文化环境。在音乐家吴祖强的记忆中,这是祖母庄还夫人对她的孙儿最早的文化启蒙,也是他幼时接受的最早文化熏陶。这场景,也一直让小祖强牢牢记在心中。即便是在80多年后的21世纪,耄耋之年的吴祖强虽然早已成为享誉中国大地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却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祖母给他看的书有《三国演义》,也有《岳飞传》……

再长大些,对吴祖强童年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父亲吴瀛先生了。一直担任政府文职官员的吴瀛先生除了有精于中国诗文书画、篆刻和古文物鉴赏的精深国学底蕴,更有深厚的西画和传统画功底,可说是学贯中西,曾被誉为“一个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传递中国文人画传统的承前启后的人物”。此外,学识出类拔萃的吴瀛先生在27岁时即担任了故宫博物院常务委员和古物审查专门委员。这期间他不仅参与了创建故宫博物院,还担任了《故宫书画集》和《故宫周刊》的首任主编。

由于早年受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影响,吴瀛先生更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因此吴瀛先生不仅曾被聘兼职到故宫博物院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清宫财产的清点和博物院的创建工作,更在后来的故宫博物院精选部分文物南迁中,兼任了首批南迁文物的押运工作。吴瀛先生“以保存数千年文化渊薮为职志”,为保护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供养子女众多的大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吴瀛先生常常为购置文物而倾其所有,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那些曾经让人口众多的吴家不得不节衣缩食而购置得来的珍贵文物,吴景洲先生毫不犹豫地将它们无偿地捐献给国家。这不由让我们看到,无论是景洲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他令人敬佩的爱国思想,都在无形中深深影响着成长中的吴祖强。

对于年幼的吴祖强来说,与父亲接触最多和最近的地方莫过于父亲的书房。在南池子葡萄园的吴家宅院,经常是景洲先生走进书房时,吴家的六弟小祖强也会紧跟身后,他不离左右地看着父亲研墨,跟着父亲学古文。渐渐地,小祖强可以亲自为父亲研墨,古文也越学越多。在书房的一片温馨雅静和浓浓的书墨香中,小祖强静静地感受着父亲的渊博学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而景洲先生更感觉到,他的小祖强时时都透着一股聪明伶俐,他那一双黑黑的大眼睛里似乎永远充满智慧,尤其是和哥哥姐姐一起学习古诗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他那好听的声音背给哥哥姐姐听: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父亲吴瀛先生教给孩子们的《桃花源记》,小祖强早早就已学会,他更喜欢在父亲和哥哥姐姐面前背诵。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北京南池子葡萄园吴家宅院的书房里,伴随着书墨的浓香,经常会听到吴家的六弟小祖强用他那稚嫩又清脆的童音在背诵古文……

在古都北京胡同四合院度过的童年生活中,还有一个应该提起、也是对吴祖强儿时和少年都影响至深的人,那就是他的大哥、中国文化界著名的吴祖光先生。吴祖光年长六弟祖强10岁,是南池子葡萄园吴家的长子。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吴祖光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过人的文学天赋。中学读书时,吴祖光开始初试文学习作并发表了一些诗歌和散文。与此同时,年少的吴祖光又开始沉醉于中国京剧艺术的特殊魅力之中。他喜欢跑到戏园子听京剧,也熟知京剧各路名角,这不仅让吴祖光在无形中受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启蒙教育,更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祖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学者、戏剧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话剧《凤凰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闯江湖》等,此外还有评剧《花为媒》,京剧《三打陶三春》,导演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程砚秋的舞台艺术》,并著有《吴祖光选集》六卷本。

吴祖光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无疑是不可替代的,他在中学时代就已显露的文学艺术才华也更是深深影响着童年时的六弟吴祖强。因此,当年孩提时的吴祖强有一篇记述班上游艺会的短文能够被选中刊登在孔德学校校刊上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自己最早在文学方面的“小试牛刀”,几十年后的1996年,音乐家吴祖强在中国文联为其出版《霞晖集》和《融汇集》时,曾在《生活历程的映照——写在〈霞晖集〉和〈融汇集〉付梓之前》一文中作过如下回忆:

“……习惯上出版文集是作家、理论家的事,我是作曲家,虽写点文章,也只能算是业余活动,出个文集难免有僭越之嫌,为找个‘说法’,仔细想一想,倒也觉得可能是由于家庭,特别是父兄的影响,我却真的是相当早便有文字上了刊物。如果不把记不清是五六岁在幼儿园(那时叫幼稚园),还是在小学一年级时,曾有一篇记述班上游艺会的短文,大约一百多字,公然登在孔德学校校刊上这件事计算在内的话,则首次正式发表于社会大型刊物的文字‘作品’应该是十七八岁时所写的收入目前文集中的一篇散文《红霞的故事》……”

祖母的文化启蒙,父亲的渊博学识,大哥的艺术天分,都让吴祖强从小就沐浴在充满文化艺术的阳光之下……

3.与音乐的天然缘分

对于吴瀛先生的夫人周琴绮来说,带大吴家众多的儿女真是很不容易。她的奶水不够吃,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她又分别为孩子请来奶母。而孩子不同,请来的奶母自然也不同。用吴祖强回忆母亲对他说的话就是:“请来的奶母也不一样,有顺的,有不顺的。奶母的奶水好就顺,奶水不好就不顺……”

在周琴绮的眼里,她的长着黑黑大眼睛的第六个儿子祖强的奶母就“不顺”,不知是因为她的奶水不好,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小祖强在奶母的怀里经常是大声啼哭,而他的哭声几乎可以说是清脆嘹亮,以至于惊动了吴家大宅院里的祖母庄还夫人。疼爱孙儿的祖母和贤慧的周夫人最开始唯一的办法就是轮流抱着不停哭闹的婴儿。可是,尽管祖母的怀抱很温暖,母亲轻轻的臂膀那样温柔,吴家的六弟小祖强仍然是大哭不止,有时甚至在深更半夜,小祖强仍然会毫无“顾忌”地发出阵阵哭声,害得母亲周琴绮只得抱着他走来走去……后来终于有一天,小祖强哭了几声后忽然就不哭了,刚刚还听到哭声的母亲立刻来到抱着祖强的奶母身边,只见襁褓中的小祖强不哭也不闹,笑盈盈的小脸蛋上还挂着泪水。奶母悄声对周夫人说:“刚才还哭呢,哄都哄不住,急得我又是一头汗,可是您听,那屋的留声机一响,这孩子就不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