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旋律的霞晖——吴祖强传
7670800000022

第22章 与时代同步(2)

座谈会热烈活泼又融洽亲密的研讨并不意味着没有争论。例如在对数十年来西方音乐对我国音乐创作的影响(包括座谈会上展示的作品)进行了真切的检讨后,虽然大家一致认为西方的影响对现代中国音乐创作起了积极和推动作用,但涉及到风格,与民族传统的结合,时代特征的显示,对民族及西方乐器的选用,新创作和大众音乐生活及演出、推广的关系等,各种不同的看法就多起来了,意见的分歧更多的似乎是反映在讨论者年龄的差异上,但整个座谈会可以说是一次充分平等、无拘无束的民主讨论会。

融洽、热烈的气氛让吴祖强颇有感触,虽然说如果艺术上没有争论的时候,艺术的进展也就停滞并完结了,但两岸作曲家在座谈会上的“争鸣”竟如此诚挚、坦率,如此谦虚和充满积极促进的气氛,不得不说,只有真正是自己人之间才会出现。

座谈会中,听各位音乐家的作品占用时间最多,这让吴祖强在欣赏到中国台湾10位作曲家部分作品的同时,首先感觉到的就是两岸作曲家的作品有不少共同之处,这自然是由于共同文化传统的强大作用。对这一点,吴祖强深感欣慰,因为他看到,40年的时间里,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中国台湾的音乐创作,都从来没有脱离伟大祖国悠久历史的文化基础。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和大陆相比,自然地区的局限性很大。但是许多台湾的作曲家却在掌握和追求方面远远超出地区的局限性,为了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更广阔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包容多种风格特色,他们更是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在中国台湾作曲家的作品中,吴祖强甚至还听到有些作品中对大陆地方戏曲音乐的浓厚兴趣。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许常惠先生在介绍新作歌剧《白蛇传》之前,先宣读了一篇表达他对中国新歌剧发展见解的文章,其中也概述了大陆近数十年歌剧创作的成就和问题,虽然情况和分析有不准确处,但他的新作奠基于全民族的传统之上,因此,许常惠先生的这种创作态度仍然十分令人钦佩。

这样的交流,还让吴祖强看到,中国台湾的音乐创作实力在作品艺术质量、理论、技巧方面,都反映出了优良水平。当然与台湾这一两代的重要作曲家大多留学欧美,特别是以德、奥、法为多不无关系。这些作曲家借鉴欧洲音乐创作经验,学习西方,功力较深,所受影响也大。在写作上,不管是现代风格还是古典风格,都保持了严谨朴实的特点,也都没有忽视中国特色的探索。

吴祖强由此不禁想到,如果中国台湾的作曲家们能够前来大陆亲身受到祖国广阔天地中无比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和启发,必能获得更加出色的成果。大陆的作曲家们在某些方面所占的优势恰恰来源于此,因而有些作品的内涵和特色显得更加宽深,选材和表现也更广而多样。此外,吴祖强还了解到,中国台湾同行中有几位在当前的现代音乐方面有相当优异的表现,其中曾兴魁、温隆信及潘皇龙几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曾在国际现代音乐比赛中获奖。

总之,20位作曲家的作品交流让吴祖强对未来两岸音乐、文化的发展充满信心,他相信,海峡两岸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文化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繁荣。

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海峡两岸作曲家的聚会,也得到了美国一些机构的支持,对此,吴祖强在《历史性的聚会——记海峡两岸作曲家座谈会》一文中是这样写的:

“还要真挚地谢谢纽约市为我们这些长期分离的同胞兄弟提供了难得的重逢机会,纽约市长戈德华亲切接见了全体作曲家。美国两个最大的音乐版权协会BMI和ASCAP先后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晚宴和招待会,并使我们得以会晤许多美国著名作曲家。纽约海港总署在已代替著名的‘摩天楼’成为全市最高建筑物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为我们举行热情的午宴,以表示与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中国加强文化和商务交流的愿望。哥伦比亚大学为会议提供了各种方便。”

8月13日中午,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汤兴伯总领事接待并宴请了全体大陆作曲家和东道主周文中教授;同一时间,中国台湾驻纽约的“民间机构”“北美协调处”招待了全体来自台湾的作曲家们。因此,吴祖强说:“在这次‘纯属’民间活动已经基本结束之后,我的某种一直潜在的感觉却反而逐渐更为清晰:这次活动实际上得到了海峡两岸双方的官方支持,这是特别叫人兴奋的重要消息。”

此外,纽约的报刊、尤其是华文报刊,以及大陆、台湾、香港的报刊都对这一次活动作了报道和评论。其中《新闻公报》的几段文字似乎更为具体和生动:

“隔绝了40年之后的首次聚会,使来自海峡两岸的作曲家们激动不已。大家热切期望已经建立起来的这种交流关系一定要继续下去,两岸作曲家们一定要协力同心,贡献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与繁荣。

……

与会者一致盼望尽快实现两岸音乐家和文化界人士的互相访问、交换讲学、演出和在学术研究、出版等方面的合作。

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次历史性的聚会反映了海峡两岸艺术家的共同心愿。它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一次两岸音乐家历史性的聚会,是在隔绝了40年后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与交流,作为本次活动的计划顾问与大陆10位作曲家的领队,吴祖强以自己的身份和影响,不仅积极促成了这次打破坚冰的“历史性聚会”,而且自始至终参与了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3.“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从美国归来后,吴祖强很快就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这期间,他的头衔仍然很多:从被音乐界同行称为“史无前例的创举”的“黑龙杯”管弦乐作曲大赛评委负责人,到总共主持3届评判工作的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演奏比赛,他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钢琴比赛的艺术总监,他还是文化部、广播电视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音乐作品评奖连续8届的评委会主任……

这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在1992年至1994年间,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发起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活动。对于这次活动及吴祖强对此次活动的参与和贡献,王安国教授是这样评价的:

“……可以说这是对整个20世纪华人音乐创作的一次大检阅,确实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华人音乐文化壮举。尽管最终的评选结果由于各种原因或条件所限不可能全都尽如人意,但这次活动的深层意义和巨大影响则是毋庸置疑的,即生活在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对20世纪中华音乐文化的认同,以中国人不能忘怀的20世纪音乐作品为纽带,维系并延伸中华文化的传承。吴祖强作为此项活动的艺术委员会主任,是决定整个活动面貌的核心。最后他主持了由海内外17位知名音乐家组成的艺术委员会的投票评选工作,使命神圣,责任重大,贡献良多。”

王安国:《晚霞映朝晖——吴祖强80岁人生》,选自《七老八十集》318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4月版。

活动中,各界人士在推荐时,不分作者是来自过去“解放区”还是“国统区”的背景,不分生活、居住在国内或海外,不限题材、体裁和形式,凡20世纪华人音乐家创作的作品,都在推荐和入选之列。确如王安国教授评价的那样,这个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发起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活动,实为中国乐坛的一大盛事。

在被推荐的500多首(部)作品中,最后评选出124首(部)作品,基本上都是20世纪华人音乐家创作的精品。而以吴祖强为主创作的《鱼美人》和《红色娘子军》则是其中仅有的两部舞剧音乐。

经过1992年岁末最后一轮作品的评选,于1993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颁奖典礼、开幕式、首季演出活动和连续十多场获奖作品分类演出及其他专场演奏、演唱音乐会。获表彰的作曲家们及已故者的家属或亲人,从全国和世界各地汇集北京。其中最热烈、最感人的是开幕式庆典音乐会和第二天的声乐作品音乐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都对“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活动表示热烈祝贺,无论其场面和气氛,都可说是北京音乐会活动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盛况。海内外文化、新闻界更是称此次活动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空前的壮举”,“华人世界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典”。

继北京的活动之后,9月底在重庆、成都的几场音乐会及11月27日起在深圳举办的3场音乐会也同样轰动。作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活动艺术委员会和最后一轮作品评选的负责人,吴祖强专程来到深圳出席了在深圳大剧院举行的首末两场音乐会,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场音乐会不仅座无虚席,而且连剧场两侧的门前都挤满了人。曲目演出时间将近3个小时,由于电视直播,中间也没有休息,但听众却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并且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演出结束时大家的掌声更是热烈异常、经久不息。

对此,吴祖强十分感慨地说:“我的确不得不感到非常惊讶了。这没有别的理由可以解释,只能归结为音乐本身的感染力和荟萃舞台上的著名演奏家、演唱家的精湛表演技艺。所以,如果作品和演奏、演唱都很精彩,又怎么能认为严肃音乐无法博得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喜爱呢?”

对于“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活动的举办及其深远影响,吴祖强曾多次接受电台、电视台和一些报刊记者的采访,我们可以在《多情的回眸,庄严的肯定》一文中看到他的一些看法: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倡议并主办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活动。其意图正如发起者在策划方案中所提出的,是为了‘展示、褒扬本世纪中国音乐家们的卓越成就’,对之‘作一次多情的回眸’和‘作一次庄严的肯定’。

就中华民族而言,20世纪是个天翻地覆的世纪。政治、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的剧烈变革及震荡,催动了新文化的开拓、壮大。中国近代新音乐也正是于此刻孕育、滋生、茁长。一个世纪以来,华人音乐创作的成果凝结了几代音乐家的心血。伴随着世纪的黑暗和光明,战乱与安宁,忧伤及欢乐,留下了多少动人的歌调,何等激情的乐章!

……

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音乐事业还有待更蓬勃兴旺的发展。深盼此项尚无先例的活动,能成为华人世界未曾有的文化盛典,以促进海内外炎黄音乐家齐奏嘹亮乐音,奔向未来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