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热土凝香
7685000000010

第10章 打基础:夯实热土之香

海南是全中国最美好的一片热土,它光热资源、水资源以及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是其他热区难以媲美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海南发展较我国其他省份都要落后得多,人才、技术、管理水平、交通、通迅、基础设施以及对科研院所发展非常重要的社会科学氛围,都非常欠缺。所以,在这样的一片热土上,播撒事业的芳香种子,既有它先天的资源优势,却也有后天的诸多不足与掣肘。

打基础是关键,只要把基础打好了,就可以做到厚积薄发。香饮所从其前身兴隆试验站开始,就从胡椒、咖啡等当时海南最常见的热带香料饮料作物起步,培育小苗、开辟试验基地、选育优良品种、探索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高产栽培技术、调整优化作物结构……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打好热土之香的基础。

从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兴隆试验站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香饮所经历了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几代人艰辛劳动、勇于创新,第一代人奠定基石,随后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去丰富,不断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添砖加瓦,使香饮所发展的基石越来越深厚,终于,倾数十年、几代人之心血凝一炷心香,香饮所最后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第一节 全所义务劳动 美化绿化环境

无论是兴隆试验站还是到后来的香饮所,几代人一直在努力改变自身艰窘的状况。没有钱,职工分工育胡椒苗、咖啡苗、白藤苗等,拿出去销售;基础设施落后,没有道路,全所动员,人人动手,搬石头、挖土,自己动手修路;所里环境不好,人人植树种草、绿化环境。《光明日报》有一篇报道描述过香饮所职工争先恐后修路的场景:1998年的一个星期六,省旅游局副局长韩积光来到热科院香料饮料研究所,一进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百十来号研究人员捋胳膊挽裤腿,太阳底下人人戴着大草帽,蹲在地上码砖抹地面。

邬华松介绍,1990年代初期,香饮所人痛定思痛,决定先从周围的环境卫生改变起,大搞环境建设,美化绿化净化环境、完善香饮所的基础设施。环境好了,人的精神面貌、单位的精神面貌才会跟着发生改变。

1994年,当时负责所义务劳动组织协调的邬华松在全所职工大会上,做了《全所动员 人人动手 搞好环境绿化》的动员报告,要求连续3年里,全所职工每星期集中劳动一天,开展环境绿化工作,大搞环境卫生、植树造林,种椰子、种槟榔、铺草坪等等。

环境绿化曾是香饮所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大难题,因为兴隆地区雨水充足,杂草生长特别快。在雨季,除草后空地不到半个月就又杂草丛生了。当时,香饮所有4.8万平方米的绿化环境需要管理,这其中约有2.9万平方米约44亩的环境空地,要重新绿化美化,初步估算需要12万元的绿化经费。此外,还有7800平方米的道路需要清扫,600平方米的绿篱需要修剪。全所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成立了绿化领导小组和绿化部,全所职工也意识到绿化对所发展的重要意义和自身利害有关系的重要意义,以主人翁的态度群策群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所内的绿化建设上来。

绿化管理,如果实行社会化管理,全所绿化每年要投入10万元左右的费用。香饮所成立了绿化卫生检查小组,对现有的绿化卫生区进行划分,除20亩观赏园及1000平方米的水泥小道由绿化部门派专人管理外,其余均划分成部门卫生区和家庭卫生区,每个家庭在搞好各自宿舍区前后卫生的基础上,另有一块家庭卫生区;各部门也有相应的部门卫生区,并规定部门卫生区由各部门负责人组织安排本部门人员利用闲暇时间搞卫生;基地工人则规定每人每年种植200株椰子、槟榔,做到全所绿化卫生人人动手,分工负责。全所共划分出部门卫生区约12300平方米(含主要道路3000平方米),家庭卫生区约21170平方米(含主要道路4800平方米),共计约33470平方米,每年为所节约绿化管理费数万元。全所基地工人在边角地带及副防风林带内种植了6000多株椰子、槟榔。

林利波,是香饮所第二代职工了,他的父亲林锦标就是香饮所的老胡椒专家,他从小就生长在绿树成荫的香饮所里。受父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林利波从小就喜欢摆弄树木、花草,还弄来石头啊、树根啊,学着制作盆景。长大了的林利波,继承了父亲对香饮所的那份热爱,和哥哥一起回到了香饮所工作。现在,林利波就在香饮所负责绿化中心。香饮所大搞环境建设时,王庆煌的眼光很长远,他提出香饮所的环境建设要结合旅游开发来抓,要做到“绿化、美化、园林化、生态化”四化的目标,绿化率要达到85%以上。一些园林小品,在美化、绿化的基础上,带有园林景观的性质。林利波回忆,香饮所这个花园式的单位离不开职工的群策群力和领导长远的战略眼光。

没有相关的园林知识,林利波就自学,看了许多园林规划、绿化的书;没有园林建设经验,王庆煌带着绿化部的人去一些景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回来后结合自己的智慧加以改造建设,比如兴隆热带植物园现在的游客品尝中心,就是在考察郑州果树所时学到的。“我们在参观郑州果树所时,看到该所有一个特味园,就是供前来参观的人品尝水果的,我们把这种做法搬回了植物园。”

香饮所初搞环境建设时,连图纸都没有,这些原本搞科研的人,凭着自己对热带植物的了解,自学园林绿化知识,边摸索边建设。绿化部的人因地制宜,自己动脑动手,做得不好的地方,又及时纠正。全所职工,还有游客,都是环境绿化的参与者。在环境建设过程中,人人出力出智慧,为园区建设提出意见。为了让植物观赏园建设得更好,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绿化部、旅游管理部,请全所科技人员“把自己当成一名游客”,从园区大门开始走,边走边挑毛病,发现问题与不足立即纠正。一天一天地,香饮所及其兴隆热带植物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这样的例子很多,2010年,上海世博园开展期间,王庆煌前去参观考察时,看到世博园采用了一种微喷降温技术。回到香饮所,他建议建设一条这样的廊道,夏天时,可以降温。绿化部的同志根据王庆煌的建议,融入园林绿化的审美观,利用热带植物生长有较长气根的原理,建设出了一条梦幻般的廊道。锦屏藤以及其他一些藤蔓植物,沿着搭建的廊架攀爬,垂下了长达数米的根须,微喷出的水汽,若茫茫白雾萦绕,在密林之中宛如仙境。

经过全所义务劳动,和几年如一日地不断建设、完善,香饮所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变,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可谓“处处绿树步步荫,丛丛香草时时香。”

第二节 修建职工宿舍 使居者乐业敬业

2011年12月的一天,作者前去张籍香家拜访,看到她仍住在一栋2层楼的旧房里,这栋房子已经陪了她10余年。

过不了多久,张籍香就要搬新房了,因为近十年来,香饮所收入大幅提高,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集资建了新楼房。房子虽然旧,张籍香却舍不得搬走,不仅仅是因为她在这里居住了数十年,更重要的这是香饮所职工自力更生建起来的房子。

香饮所从最初建站开始,职工住房一直很困难。上个世纪80年代,兴隆试验站通过育苗销售的渠道,增加了收入,想法改善了职工住房条件。到1991年,农业部又拔款为兴隆试验站兴建了650平方米的住宅房,进一步缓解了职工的住房需求。

但是,到了1995—1996年,多个台风在兴隆登陆,原本破旧的瓦房更是雪上加霜,职工住房受损严重,有些已成为危房。1996年,通过建设试验基地、办工厂等多种创收渠道,香饮所积攒了一定资金后,加上职工手里富余的钱,采取以租代建的办法,先让职工一次性付够30年房租,再加上热科院等上级单位的支持,为职工建好新房搬进去。到1996年6月止,全所职工都住上了楼房和平顶房,当年职工人均住房面积约12平方米。搬新房时,职工那个高兴劲儿啊,别提有多美了,家家户户放入屋鞭炮,新房洒满了一地红红的纸屑。

安居才能乐业。杜应平特别感慨,从兴隆试验站到香饮所,职工的住房条件不断在改善:从两家人挤住在一间10多平米的拱房,到住上瓦房,但瓦房遇上台风天气,大家就担惊受怕,一是房子漏雨,二是害怕台风把房子刮倒了。后来,香饮所将2栋职工瓦房改建为平顶房,面积436平方米,改建职工餐厅89平方米。搬到二层楼的水泥房里后,住着比以前的瓦房舒服多了,大家的心一下子就亮敞起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其实,如今的兴隆虽说是交通便利、车水马龙,是海南东部最热门的旅游区之一,但在二三十年前,这里却是比较偏僻落后的,交通不便,文化生活也很单调,大人们出去买个菜都要跑出老远,孩子们上学就更成问题了,职工子女以前在兴隆华侨农场小学就读,每天要步行3公里左右。在解决了职工住房后,所里又集中精力解决了孩子们上学的问题,为孩子们购买了交通用车,家长既不用再接送孩子,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危了;1994年,香饮所又新建了托儿所,全所职工尤其是双职工从繁重的照看孩子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工作上。1997年,已经小有实力的香饮所成立了后勤服务中心,对托儿所、卫生室、职工食堂、水电、木工、维修、物资保管和拖拉机接送学生等进行管理,为干部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

“九五”期间,已着手改革的香饮所随着国家的发展,也跟着发展起来了。这一时期,杜惠连任所企业办主任,她回忆,全所改革将后勤工作推向社会,多方设法集资对道路、通讯、电视、环境绿化进行整治。1995年前,香饮所有线电视信号源是接用邻居药植所的,由于收视效果不好,收视频道又少,不能满足职工文化娱乐的要求,香饮所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决定采用先借职工半个月工资的方案,于1996年8月份安装了有线电视转播台,并培训1名职工专门管理,职工能收看8个频道清晰的电视节目,还可定期转播英语学习节目。大大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

第三节 选定四大热带香料 明确科研方向

兴隆试验站刚成立时,科研工作很少,主要是基地建设。张籍香回忆,当时白手起家,连试验基地都没有,而农业科研,单单依靠实验室、依靠理论,是难以完成的,它必须在总结研究大量试验基地观察数据的基础上,获得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

半个多世纪里,香饮所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状况,不断地在调整科研及其发展方向。兴隆试验站刚成立时,全站职工仅10多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热带果树及热带作物,因而还种植了很多橡胶,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尤其是兵团管理时期,科研人员每天一大早就要起来去割胶;1962—1966年,恢复建站期间,科研方向不断调整,1962年以研究可可、咖啡、胡椒和热带果树为主,1964年以胡椒为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工作被迫中断近10年;1969—1974年,兴隆试验站划归兵团二师管理期间,以研究橡胶为主,1972年以后逐步恢复搞研究工作,直到1974年兴隆试验站重归华南热作两院领导后,科研主攻方向才逐渐明晰起来,确定了胡椒、咖啡、可可、热带果树和橡胶间作的研究方向。

作者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档案室查阅到的资料也表明,直到1974年兴隆试验站报送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的“生产实力统计”表上,该站还有橡胶121亩2481株,油棕20亩,甘蔗2亩,热带水果18亩,还养殖了水牛、黄牛、奶牛、生猪,可谓科研主攻方向并不是很明确,没有像现在这样确立其热带香辛饮料的科研工作方向。

邢谷杨,一位对胡椒颇有研究的老专家,把毕生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香饮所,他也曾是香饮所的副所长,对香饮所的发展历史比较了解。邢谷杨给作者描绘了一条香饮所的寻香之途: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胡椒、咖啡研究为主,结合橡胶、油棕、剑麻、椰子等热带作物的多种经营—上个世纪80—90年代又引种并研究香草兰—21世纪初开始引种并研究苦丁茶、糯米香茶—再到如今确立的胡椒、香草兰、咖啡、可可四大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现在,走进兴隆热带植物园,500多亩的热土上,种满了热带香料饮料作物,有乔木、有草本植物,还有藤本植物,它们相互依附、攀援,把各自的香气发散到四周的空气中,让人沐浴香氛之境,陶醉不已。

兴隆试验站的筑香成绩有目共睹,在建站30周年纪念活动上,一些已退休的院校老职工重回故地游览,感慨良多。热科院科研人员罗乐在游记中用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当时他眼中所见的那个芳香世界:在蓝天的映衬之下,树影婆娑,好一派热带绮丽风光,吸上几口清新带有浓郁咖啡花香的空气,顿时感到十分惬意。站内翠绿欲滴的咖啡园,树丫间正开着白色的花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站里除了绿嫩馨馥的咖啡园之外,胡椒、可可、香草兰等试验地亦引人入胜。在可可种植园里,可可树干上结满了棒锤般的果实,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好似光彩夺目的玛瑙宝玉一般,各有风姿,美不胜收。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摸索与调整,香饮所才确立了现在的四大科研作物,致力于研究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热带香辛料植物,从事四大香辛料作物的引种试种、优良品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典型热带经济作物的引种试种及开发利用,为生产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夯实了热带香辛料的发展基础后,大发展的时机成熟了,1993年,兴隆试验站更名为香饮所。这一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科学技术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更名后的香饮所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科技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并逐渐树立起在热带香料饮料科研领域的权威地位,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热带香料王国。

36年艰辛磨砺,香饮所最终完成了它的美丽蜕变,像一只热带花丛的蝴蝶,破茧重生,轻轻扇动着它的羽翼,在一片芳香世界中飞舞,搏击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