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7743900000010

第10章 社区防疫(3)

2.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

为了及时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做好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工作,使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应在事发现场设置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主要或分管领导同志要亲临现场,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效率,加快抢救进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要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指挥机构的领导,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2)转送伤员当处于危险的现场环境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①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②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③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④认真填写转运卡并提交给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3)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4)信息报告和发布医疗急救中心(站)和其他医疗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后,在迅速开展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同时,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承担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每日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情况。

3.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经本级人民政府或同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或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可宣布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4.医疗卫生救援的公众参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知识普及的组织工作;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要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宣传教育;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广泛普及医疗卫生救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员和卫生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第四节主要疾病的规范化监测与控制

对一些疾病进行长期、连续、系统的规范化监测,掌握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预测其流行趋势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便于各地的比较,为该类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一、鼠疫监测与控制

鼠疫(plague)属甲类传染病,病原体为鼠疫杆菌,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通过传播媒介蚤类传播,肺鼠疫可借飞沫和痰液传播。人感染鼠疫杆菌后,症状重,发展快,病死率高。

1.鼠疫监测通过鼠疫疫情监测,可以掌握疫情动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为防止历史疫区复燃和从境外输入,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分别设立固定监测点或流动监测点进行常年系统监测。

(1)人鼠疫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鼠疫疫情监测网,对鼠疫发生和流行的地区、时间、临床类型、转归和预后以及传播过程、疫区处理等进行调查和疫情监测。坚持疫情报告制度。

(2)动物鼠疫疫情监测

1)流行病学监测:了解动物鼠疫流行情况,发现病死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时间;开展鼠密度、鼠体蚤和室内游离蚤等宿主媒介监测及分离培养病原体,结合流行病学情况,查清鼠疫的自然疫源地;运用流行病学、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等知识,划分监测区内的地理环境,绘制监测地图;确定动物鼠疫类型和主要宿主动物,确定流行范围和季节,监测传播媒介等,调查动物鼠疫流行规律。

2)宿主监测:调查鼠类的种类、分布和数量;监测主要宿主鼠类的数量、密度和动态变化;调查主要宿主动物的活动和迁移范围。

3)媒介监测:监测鼠体蚤指数(平均蚤指数= 总蚤数/总鼠数(指一种鼠总和);鼠体染蚤率= 带蚤鼠数/总鼠数);监测室内游离蚤(布放粘蚤纸150张,每室5张,晚放晨取检查蚤数。室内游离蚤指数= 粘得蚤数/布放的粘蚤纸总数);监测蚤类季节消长情况,画出季节消长曲线。

4)病原监测:取鼠肝、脾、淋巴结、心、肺等组织进行细菌学检测,包括进行菌体形态检查、细菌培养、鼠疫噬菌体试验和动物试验,全年细菌学检查鼠数不少于500只,检蚤数不少于50组,每季一次;采用间接血凝和放射免疫法进行血清学监测,对不明原因的病死鼠还要做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全年血清学检查鼠数不少于1000只,每季一次。

2.鼠疫预防与控制

(1)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落实各项措施,长期预防,坚持不懈。

(2)加强灭鼠灭蚤工作制订长远的治理方案,依靠科学,加强灭鼠灭蚤,使鼠蚤数量降低到较低水平。

(3)加强疫情监测了解宿主、媒介动物组成、数量、分布等,掌握疫情动态,为鼠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4)健全疫情报告网发现自毙鼠、疑似鼠疫病人和急死病人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防疫机构,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5)接种疫苗对疫区及其周围可能遭受感染的居民以及进入鼠疫动物病流行地区活动的人员及时接种疫苗。

(6)加强国境检疫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防止境外疫情传入。

二、霍乱监测与控制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典型症状是剧烈腹泻、伴呕吐,迅速出现脱水、循环衰竭等。

1.霍乱监测

(1)设立腹泻门诊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按要求设立腹泻门诊专科,指定专职或兼职医务人员对腹泻病人进行登记和采取粪便培养。腹泻门诊应建立腹泻病人登记和送检制度,当地防疫部门定期检查、核实病原鉴定结果。

(2)重点人群监测对腹泻病人进行监测的同时,应对下列人群进行重点监测:①阳性水点周围人群;②与本次流行有关的重点职业人员,如渔民、医务工作者、饮水及旅游服务行业人员、粪管人员、清洁工作人员、流动人口等;③有追溯传染来源意义的上年病人、带菌者和旧疫点人群;④具有流行病学指征的有关地区的人群及出入国境人员。

(3)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主要对象有:①水体:疫点周围及直接关联的水体是监测的重点,其他易于污染的水体,如粪肥污染处、医院污水排放处、水产品码头、市政下水道排放处、肉类产品加工厂的排水处及船只来往的交通河道、港口等,应根据流行病学指征进行抽样检查霍乱病原体;②其他:如公共厕所、污水排放处和可能被污染的其他物品、环境等。

根据需要采样抽查,以了解是否受污染及其污染的范围。

(4)食品监测对可能受污染的食品进行霍乱病原菌的检测,特别注意对水产品的抽查。

(5)及时上报信息各地应将监测结果及时上报,由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整理分析,指导防治工作。

2.霍乱预防与控制

(1)霍乱疫情控制

1)确诊患者,迅速隔离治疗。

2)划定疫点、疫区,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就地隔离治疗,直至停药后粪检2次阴性为止,如系慢性带菌者,则大便培养连续7天阴性,胆汁培养每周1次,连续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3)灭苍蝇、蟑螂,对病人的吐泻物、食具、衣物及有可能污染的地面、墙壁等进行消毒处理,并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4)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隔离时间从接触的最后起至第5日或连续2次粪检阴性,必要时可给密切接触者行药物预防。

5)加强疫区居民教育,不举办宴会和聚餐,流行期间不走亲访友,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6)严格疫情报告制度。

(2)霍乱日常预防

1)建立、健全腹泻门诊:在流行地区或受疫情威胁地区,各级医疗单位均应设立腹泻专科门诊,并建立良好的登记和报告制度,做好粪便的病原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控制传染源。

2)做好消毒隔离:严格操作规程,在粪便取样、病人护理的各个环节中,避免环境和物品污染,并做好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及餐具、食具、物品的消毒工作。

3)做好三管一灭:做好水源、粪便、饮食管理,消灭苍蝇、蟑螂。

4)做好健康教育:教育居民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便溺,不乱倒污物垃圾,不去疫区赶集等。

5)做好检疫监测工作:凡当地或临近地区发生疫情时,在交通要道的车站、码头、机场、港口及渔场、渔港等处应根据不同情况,设立临时交通检疫站,实施交通检疫。另外,按我国枟国境卫生检疫法枠实施国境卫生检疫,对来自霍乱疫区的人员应加强监测。

6)提高人群自身抵抗力: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不暴饮暴食,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三、艾滋病监测与控制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等有关症状的综合征。自1981年被发现以来,很快在全球肆虐。艾滋病在1985年传入我国,目前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1.艾滋病监测中国的艾滋病监测包括常规监测、哨点监测、行为监测和专题调查等。

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是主要的诊断依据,粗筛阳性,再经蛋白印迹法确认实验即可诊断。

(1)中国HIV/AIDS 常规监测系统我国HIV/AIDS 常规监测包括对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例的监测。自1985年6月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开始,即建立了艾滋病疫情报告系统。1998年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成立后,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防疫站及时向该中心报告本省新发现的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例,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每季度将各省报告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以疫情简报的形式上报卫生部并反馈给全国各省。

(2)中国HIV 哨点监测系统艾滋病常规监测为被动监测,HIV 感染者的漏报较为普遍,只能部分反映艾滋病疫情。哨点监测是选择某些高危人群,对其进行定点、定时及定量监测,能较准确地反映该类人群HIV 感染率变动趋势。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领导下,由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牵头,各省卫生防疫站参与,1995年起在全国23个省份建立了42个HIV 监测哨点,至1998年已在全国30个省份建立了98个HIV 监测哨点。对4类高危人群(性病患者、吸毒人群、暗娼及长途运输司机)进行了HIV 感染监测,每年开展两轮,每个哨点采集400人份血清。1995年4月全部哨点中只在北京性病门诊就诊者中发现1例HIV 感染者,随后发现HIV 感染者的点数或人数逐年增加,1998年10月在98个哨点中有22个哨点发现HIV 感染者。例如,从1995年4月起新疆乌鲁木齐市吸毒者哨点HIV感染率逐年上升,从1997年起在广西、广东吸毒者哨点中HIV 感染率开始上升。

为了加强全国艾滋病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监测工作质量,2002年卫生部制订了枟全国艾滋病监测工作规范枠。

附全国艾滋病监测工作规范

为了加强全国艾滋病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监测工作质量,根据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枠、枟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枠、枟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枠,特制订枟全国艾滋病监测工作规范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