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7743900000015

第15章 流行病学与社区护理(2)

(3)周期性(cyclic fluctuation)疾病跨年度流行与散发的有规律交替出现称为疾病的周期性,多见于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病毒一般每隔10~15年流行一次,波及世界各地。但是疾病的周期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疾病周期性流行的主要原因及条件:①人群中易感者积累到足够数量;②流行时有大量感染者,感染后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流行过后发病率迅速下降;③流行与散发之间的间隔年限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程度和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4)长期趋势(secular change)长期趋势(又称长期变异或长期变动)是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人群、地区中存在、发生、发展与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动态过程。把握长期趋势是制订防病战略的前提。传染病中,曾经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天花已经被消灭,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麻疹等发病率等明显下降,而结核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迅速上升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在近年取代了以往死因中占首位的传染病,这些都体现了疾病的长期变异现象。造成疾病发生长期变异的主要原因有:①病因或者致病因素发生了变化;②病原体毒力、致病力、抗原型别的变异和机体免疫状况的改变;③诊疗技术的进步;④社会、人口学资料以及诊断标准、报告标准的改变;⑤对疾病的有效预防等。

3.疾病的地区分布(area distribution)

(1)疾病在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分布疾病的发生常与气候、传播媒介或其他存在于自然界的有害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又会受到地形如高山、平原、山谷、盆地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如疟疾只发生在有疟蚊存在的区域,而疟蚊又因其种属和习性的不同,选择性地生长在某些地区;如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地质环境中的碘缺乏有关,山区的发病率高于平原,内陆高于沿海。

(2)疾病在不同行政区域的分布由于一般卫生和疾病方面的资料,大部分都由行政系统所收集,有利于行政区域方面的分析,其好处为易收集资料,便于行政区域间的比较。

但有时候单独用行政区域间的疾病发生状况作比较,无法显示地理因素对某一疾病分布的影响,因此必要时可以补充资料来探讨自然地理条件下疾病的分布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国际、国内疾病分布的比较有助于阐明地理因素、风俗习惯或种族、遗传及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①疾病在各国间的分布:疾病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存在差异。如钩端螺旋体病遍及全世界,但各地的类型有所不同;登革热流行于热带、亚热带;欧美各国的心脏病死亡率高于我国和日本,而我国和日本的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各国。②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疾病在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发病率也存在差异。如我国鼻咽癌多见于华南各省,其中以广东发病率最高,而胃癌高发于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

(3)疾病在城乡的分布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差异较大,如在农村地区经济和教育较落后、缺乏医护人员与设施等,而城市则有空气污染、交通拥挤、失业等问题。同时,城乡在生活习惯上也有差异,而这些差异也许就是引起各种不同健康问题和疾病的原因。城市人口多、密度大、流动性大,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等常在大中城市流行。而肠道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等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

(4)地方性疾病:又称地方病(endemic disease),指具有严格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等都是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

判断地方病的依据:①该地区任何民族居民发病率均较高;②其他地区的相似人群发病率较低,迁入该地区一段时期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降低或者疾病症状减轻甚至自愈。

(5)疾病在特殊居住区的分布特殊居住区如学校、军营、精神病院、养老院或者医院等,是一些特殊人群居住的区域。这些区域由于环境特殊,故容易产生一些特殊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而影响居住者的健康。如医院病房中传染病患者和非传染病患者之间安排不当,或医院感染管理不到位容易引发院内感染事件。

上述人、时、地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常常相互作用,并非彼此独立,因此在实际流行病学研究过程中,常常需要综合分析。

(二)疾病的流行强度

疾病的分布可以体现在疾病的流行强度上。疾病的流行强度指某种疾病在某人群、某地区、某时期内发病数量的变化及病例间的联系程度。通常有静息、散发、流行、暴发等表现。

1.静息(subsidence)指某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处于停息状态,几年或者几十年都检测不出阳性的病例,但并没有完全根除,一定条件下会再次出现。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来静息很长一段时间的世界范围内的一些鼠疫疫源地,突然反复出现动物间或者人群间传播的鼠疫。

2.散发(sporadic)指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疾病散在发生、无聚集性。确定某病在该地区是否属于散发主要参照当地前3年该病的发病率,如当年发病率未显着超过既往一般发病率,称为散发。散发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小范围内发生的病例称为散发病例。疾病呈散发状态常见于以下一些情况:①疾病在一次流行后人群免疫水平提高,病后呈现持久免疫力的疾病,如麻疹;②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③传播途径不易实现的疾病,如狂犬病;④潜伏期长的传染病,如麻风病;⑤由于预防接种的普及、公共卫生设施的完善、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等有效的疾病控制措施实施后得到控制的一些疾病,如脊髓灰质炎、菌痢等。

3.流行(epidemic)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发病率明显超过该病历年一般水平,且发生于较大范围的人群中。流行与散发是相对的,各地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种、不同历史情况等作出判断。当某地某病在人群中达到流行水平,则提示当地有促使该病高发的因素存在,应引起重视。若疾病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在较短的时间内跨越国界、洲界时称为大流行(pandemic),如流行性感冒、霍乱的全球大流行。

4.暴发(outbreak)是流行的一种特殊情形,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病例出现,大多数患者都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并常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潜伏期内。容易发生暴发的疾病主要是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性中毒性疾病,最常见的传播媒介是食物、水、空气等,如集体食物中毒、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的暴发。非传染性疾病有时候也会出现暴发的现象,如集体性癔病等。

五、流行病学知识与方法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社区护理的目标是预防疾病、防治残障与促进健康,工作中常需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疾病分布规律,找出防治的措施,评价护理效果,有效应用资源,在经济、高效的原则下达成目标。

1.流行病学方法在社区护理评估中的作用社区护士在进行社区健康评估时,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收集该社区有关资料,了解该社区人口分布特点,找出高危人群,及时发现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对某些疾病进行筛选,收集并管理个案;了解流行病、传染病的发生规律;评价疾病的严重性;找出家庭中存在的健康问题或危及健康的因素等。

2.流行病学方法在制订和实施社区护理计划中的作用通过评估,获得许多流行病学资料,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找出社区急需解决的健康问题,进一步调查以了解造成问题的原因,制订护理目标,确定护理干预措施,制订干预计划并实施,同时对护理干预后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比较,来评价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3.流行病学方法在社区护理研究中的作用社区护士常需将科学研究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如常用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方法去找出社区的健康需要,用分析性研究的方法去了解疾病或事件的相关因素,也可用实验或类实验的方法去评价护理措施的有效性等。

4.利用各种流行病学资料为社区护理服务利用现有的一些流行病学资料,如人口普查资料、户籍登记资料、特殊调查资料、各种传染病的报告卡片、医院及门诊病历、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记录等来分析社区健康问题,避免重复劳动,节约人力物力。通过整理、计算、分析这些资料,及时发现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拟定促进社区健康的卫生保健计划,以达成促进社区健康的目的。

第二节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类型按照设计特点可分为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和理论性研究(theoretical study)四类。描述性研究与分析性研究中研究者均不能控制研究的条件,仅仅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研究,通常被称为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法。因此,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而按照流行病学的工作性质可分为个案调查、暴发调查、公共卫生监测及专题流行病学调查等。而这些流行病学具体的研究方法并非截然归为某一类型,往往是相互交叉和综合使用的,如暴发调查,既具有描述性研究的性质又具有分析性研究的特点,有时候也采用实验性研究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又称为描述性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是流行病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其他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描述性研究利用已有的资料或通过特殊调查得到资料,按照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特征进行分组,把疾病或者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展现出来。为了能准确地描述分布,应有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正确的病例及有关人口数。常规资料可以通过疾病监测记录、病历、体检记录、居民健康档案等进行收集。描述性研究的疾病状况和危险因素是同时获得的,因此这种研究只能为病因提供线索。常用的方法有个案调查、现况研究、疾病的筛查、生态学研究等。

(一)个案调查

1.概念个案调查(case survey)又称个例调查或者病例调查,是对个别发生的新病例的发病情况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暴发调查的组成部分。

2.特点个案调查的对象包括传染病病例、非传染病病例或与健康有关的其他问题,如伤害等,具体调查对象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当发生拟调查的疾病或者事件时,一般是以事先拟定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如传染病的调查内容一般包括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背景、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对三个环节采取的措施等。这种调查一般一边调查一边采取措施,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个案调查资料可用于所调查疾病或者事件的描述性研究。

(二)现况研究

1.概念现况研究(prevalence survey)是指在某一时点或相当短的时间内(如1天、1周或者1个月)对某一人群中有关疾病(或事件)的患病(或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是描述性流行病学中应用最广的方法。由于其调查时间是在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又称为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又因其收集的资料是调查当时所得到的现患和其他有关资料,而不是过去的记录也不是随访的调查资料,故又称现患调查。

2.目的了解某一疾病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暴露)因素,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可以获得不同的结果,如患病率、有效率、疾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等。

3.优缺点现况研究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结果,既能对疾病、暴露状况进行描述,又在一定程度上可作关联性分析,同时可以调查多种疾病的多种暴露因素,但只适用于病程较长而发病频率较高的疾病。而就资料收集方面,现况研究是在特定时间内同时收集疾病和暴露资料,因此所得到的疾病率通常是盛行率而不是发生率,同时也无法判断危险因子与疾病之间的因果时序性。

4.研究类型

(1)普查(census)指在某时点或特定的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的人群进行全面的调查。

一般时间为1~2天或1~2周,最长不宜超过2~3个月。特定范围指某地区或者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如中小学生的寄生虫感染调查。普查的目的:①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疾病,如高血压的普查;②了解疾病的疫情和分布,如血吸虫和结核病的普查;③了解人群健康水平,如儿童发育状况的普查;④建立生理标准,如血铅、发铅普查;⑤了解疾病的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