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7743900000014

第14章 流行病学与社区护理(1)

社区护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这和流行病学的宗旨是一致的。社区护士需要运用流行病学的知识和方法了解社区人群的健康和疾病状况以及变化规律,找出人群疾病或健康相关问题的发生原因,正确评价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流行病学方法是社区护理研究和实践的基本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流行病学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常用健康指标的应用等。

第一节流行病学概述

流行病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学学科。作为医学科学的基础学科,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不断地发展。

一、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原意为“研究发生在众人间的事情的学问” 。1983年拉斯特(Last)在其主编的枟流行病学释典枠中将“流行病学”定义为“研究人群中的健康状态和健康事件的分布状况及其决定因素,并应用研究成果以控制健康问题的学问” 。

二、流行病学任务

1.揭示现象研究健康状态和健康事件及分布状况,即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这里的健康状态和健康事件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其中疾病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等一切疾病;伤害包括意外、残疾、弱智和身心损害;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的各种功能状态、疾病前状态和长寿。而分布状况研究的是哪些人(who)、在什么时候(when)、患什么疾病(what)。

2.找出原因研究决定因素也就是研究为什么(why)该疾病会发生,即第二阶段的研究任务。

3.提供措施研究如何(how)来防治健康问题的发生,是健康问题控制的研究,是合理利用第一、第二阶段的研究结果,找出预防或处置的策略与措施,即第三阶段的研究任务。

三、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

(一)流行病的特点

1.流行病没有特定疾病的限制即并非专指某种疾病,可以是传染病或者非传染病,急性病或者慢性病,甚至是伤害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流行病学的研究着重于暴发性的传染病,但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出现,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从传染病扩展到研究所有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尤其是对慢性病为主的健康问题,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危险因素的研究。研究起点不再是疾病,而是从某一特性和暴露情形开始观察与研究,如对职业伤害的研究常从职业环境和工作场所的暴露着手。

2.流行病没有患者数量的限制只要是超过某一疾病的正常期望值即预期患者数,就可以说是某流行病的发生。

3.流行病没有地理范围的限制大到世界性的流行,小至乡镇内的流行,都可称为流行病。

4.流行病没有特定的时间限制流行病可能仅流行数个小时,如食物中毒事件;也可能流行数个星期,如流行性感冒;有时可流行数年甚至数十年,如吸烟和心脑血管疾病等。

总而言之,流行病的发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

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从疾病扩展、延伸到健康与健康相关的卫生事件,包括与人类疾病或健康有关的一切问题。从研究“流行”发展到研究“分布”,既包括了描述“分布”、分析影响因素,又包括了研究、制订、评价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动静态研究相结合,由研究“三环节、两因素”发展到研究社会行为因素。随着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管理流行病学、环境流行病学、职业流行病学、行为流行病学、伤害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营养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等分支学科的不断涌现,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1.研究疾病自然史研究并描述疾病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的发展过程即研究疾病在人群中自然发展的规律。疾病在人体有自然发展的过程,如亚临床期、临床早期、症状明显期、症状缓解期、恢复期,而传染病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和恢复期。同样,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亦有其自然的规律,流行病学对疾病自然史的研究致力于了解人类疾病和健康的自然发展规律,并进一步应用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如流行病学研究者通过乙型肝炎自然史的观察,证实了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途径。国家卫生决策部门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制订了乙肝疫苗的基础免疫计划,以期达到控制母婴传播的目的。

2.研究疾病的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原因疾病的分布是由致病因子、环境因素与宿主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疾病的分布是流行病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分布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通过描述疾病或者健康状态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的表现,不仅可以为研究疾病病因提供重要线索,也可以反映疾病病因的动态变化,同时还有助于验证可疑的致病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3.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是流行病学最主要的任务。尽管有些疾病的病原体和致病因子是单一的,如传染病中的麻疹、天花和水痘等,但很多疾病的发病和流行往往不是由单一致病因子所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结核病是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但人体的营养、免疫水平和健康状态可以影响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因此,流行病学研究的病因不仅包括引起疾病流行的致病因子,还包括环境因素和宿主的特征。目前,很多疾病的病因并未完全被阐明,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找出与疾病发生有正相关关系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与肺癌,肥胖、膳食高盐、中度以上饮酒与高血压等。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能起到较好的预防疾病的作用。

4.研究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预防疾病是流行病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如通过研究传染病流行及分布特点以找出预防措施的重点,通过对危险因素的研究促进相应疾病预防措施的制订及评价等。疾病的监测是长期地、持续地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收集并分析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以判断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并评价预防对策的效果或决定是否修改已经制订的预防对策。疾病监测实际上是考察流行病学工作的一个动态过程。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传染病发病报告系统,全国传染病监测点有145个,部分地区建立了恶性肿瘤等非传染病的监测点。

5.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分析对人群进行疾病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流行病学实验是评价药物或者治疗、护理效果的重要方法。如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化临床试验用于考察一种新药是否有效,或者在社区开展大规模的干预效果评价等。

四、疾病的分布

(一)疾病的分布形式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指各种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的高低。疾病在人群、时间、地区三方面的特征性,简称疾病的三间分布。研究疾病的三间分布,结合当地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调查,往往能获得有关病因或流行因素的重要资料,它是描述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又是分析性研究的基础,能为疾病管理和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1.疾病的人群分布(distribution amongpeople)与疾病有关的一些人群特征可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影响人对致病原的感受性的内在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种族等)和决定是否易于接触某种致病原的个人生活习惯与生活模式。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布有助于探索病因、流行因素及寻找高危人群,为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年龄年龄是人群分布中最主要的因素。往往在不同年龄层中致病因子、疾病率、死亡率会有所不同,即每一年龄层次的人,其罹患某种疾病和死亡的机会都不同。一般而言,婴儿时期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较高,学龄前儿童时期最低,而后危险性增加,到老年期最高。在人的一生中,年龄与死亡或患病的相关曲线呈“J”字形分布。

年龄对大部分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除了某些职业病,几乎各种疾病分布都要进行年龄分析。在传染性疾病方面,造成疾病年龄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人群的免疫水平和暴露机会不同。如易于传播且病后免疫力持久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等,儿童的发病率高;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等在青壮年中发病率高,这与其接触暴露机会多有关;而细菌性肺炎在老年人及儿童中发病率高,与其抵抗力低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接种的普及在降低发病率的同时也改变了疾病的分布。

一些非传染病的发病率也有明显的年龄特征,这和暴露于致病因子的机会有关。如脑卒中50岁以上的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90%以上,而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步上升趋势。

(2)性别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男女两性中存在差异。世界各地的男性平均期望寿命几乎都低于女性,这可能和男性较易发生某些职业上的伤害和疾病,而女性有病较易于就医的特点有关。疾病分布在性别上的差异与男女暴露于致病因子的机会、两性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内分泌代谢等的差异有关。如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与接触暴露机会较多有关;色盲、血友病等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遗传等因素有关;骨质疏松症、乳腺癌等女性发病率显着高于男性,这和内分泌或生理特征有关。

(3)职业疾病在不同职业上的分布的差异主要和所处的职业环境有关。职业环境包括理化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职业习惯和行为生活方式等,流行病学中称为职业暴露因素。经过职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一些疾病的发病率与暴露于某些有害物质密切相关,如苯与白血病、石棉作业与肺癌及间皮瘤、采石作业与硅沉着病等的发病密切相关。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暴露因素的效应是急性的,短期内即可出现,而有时候暴露因素的效应是缓慢的,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发生。此外,由于不同职业者体力劳动程度和精神紧张程度的不同,在疾病的种类上也有所不同,如脑力劳动者易患高血压、冠心病,飞行员和汽车司机易患高血压和消化性溃疡等。

(4)民族、种族和宗教各民族和种族间的疾病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能和遗传、生理特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卫生水平、文化素质以及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有关。如马来西亚人口中的三种民族,马来人患淋巴癌较多,印度人患口腔癌较多,而华人患鼻咽癌和肝癌较多,提示遗传因素的作用。宗教对疾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上,如印度教视恒河为“圣河”,认为死后能用恒河水浴身可以去除一切罪孽,导致恒河上大量尸体漂流,造成恒河水严重污染,曾引起6次霍乱世界性大流行。

(5)家庭一些疾病如乙型肝炎、高血压病、肥胖症等往往呈现家族聚集倾向。在流行病学中,常常以家庭为单位研究这些疾病的分布,对暴发或流行的疾病计算二代罹患率以此来探索和追踪病因。

(6)行为生活方式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和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对不良行为生活方式致病的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当前流行病学的重要任务。如艾滋病与吸毒及不良性行为相关,吸烟与肺癌、食管癌、胃癌等疾病的发生相关,喜食腌制食品和食管癌、胃癌的发生相关,精神紧张和胃溃疡、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相关。

(7)人口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动将增加疾病的暴发流行甚至大流行的危险,如外出打工、节假日旅游和返乡等造成的人口流动,形成了疫区和非疫区之间疾病传播的纽带。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间,人口流动性大的北京等大城市发病率显着高于农村。

2.疾病的时间分布(time distribution)人群中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延伸而变化,可以反映该疾病的病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变化和防病治病的结果。从时间上分析疾病的分布变化是一种动态的、纵向的观察。疾病在时间上的分布有以下几种类型:

(1)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短期波动的含义和暴发相近,两者都以天、周、旬、月为时间跨度。但是短期波动一般适用于较大的人群,病例相对比较分散。而暴发多用于小的人群,病例较为集中。如流感流行时,死亡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超额死亡率称为短期波动,而某幼儿园几天内出现较多的水痘患儿则属于暴发。非传染病也有短期波动或者暴发现象,如自然灾害或者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引起的突发事件。

(2)季节性(seasonal change)疾病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升高称为季节性。大多数传染性疾病有季节性的表现。如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而肠道传染病夏秋季发病较多。非传染性疾病也有季节性的变化,如脑卒中的高发季节为冬季,以1月份为最多。疾病季节性变化可因时、因地、因病而异,这些差异可能和媒介的生存繁殖有关,也和气候转换、风俗习惯、劳动条件等因素有关,但有很多疾病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仍然缺乏满意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