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7743900000031

第31章 社区人群的心理保健(1)

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群体组织,是社区个体心理的主要体现场所,是宏观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一个缩影。社区由一定数量的、居住于某一特定地域的具有某些共性的人群组成,这些共性体现在:共同享受的地域环境、共同享受的生活服务设施、相联系的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共同遵守的生活制度及管理机构等。社区人群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稳定,关系到社区的和谐和融洽,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与幸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速,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人不断增多。社区是家庭成员、邻里间朝夕相处和相互影响的基本场所,良好的社区人群心理环境,是帮助个体形成良好心境、发展健康身心的重要基石,对社区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章主要内容有:社区人群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评估、人群心理特点与保健及心理咨询等。

第一节社区人群心理健康

个体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它既有复杂的躯体生理活动,又有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无病即健康”的观念,正在逐步变化,形成了更为整体的和科学的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定义上看,健康的含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身体生理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社区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

社区个体心理健康,并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标准。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着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具有适度的安全感;②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③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④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在团体中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⑨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⑩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保持自己的个性。

国内着名心理学家王登峰、张伯源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则是: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和谐完整;

(7)智力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虽然各种心理健康标准和评价表述不一,但心理健康共同强调的是两个主要方面:

①个体内部的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发展;②个体和社区、社会之间的心理上的和谐发展。

根据我国社区人群的特点,以下就社区个体本身、社区个体和个体之间、社区个体和群体之间,来归纳阐述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本质。

1.个体本身智力水平正常发展个体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正常的智力是人类一切活动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获得成就。如果个体智力有缺陷,则社会化的过程难以进展,个体心理发展必然受到阻碍,难以独立生存。

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社区个体心理行为还必须符合年龄特征。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都是不同的,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

2.个体差异的承认和适应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社区个体差异是现实存在的现象。

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背景都存在差异,而心理学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个体在能力和人格方面的差异。心理健康者能承认和适应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异,能够科学地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愉悦自己,对自我有适当的了解和恰当的评价,并且能够接纳自己的现状,知己所长所短,愿意扬长避短,开发潜能,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

缺乏自知之明的个体,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心理健康的人能正视各种困难,能想办法去解决,自信乐观,能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虽然也有悲、忧、愁、哀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适当发泄、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

3.社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和谐发展社区个体心理是形成群体心理的基础,社区群体心理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社区人际关系常是社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状况的反映。社区个体与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既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会将注意力过分集中于自我,而是乐于与他人交往,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与人相处时表现出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能分享朋友友谊,接受和给予帮助,拥有可信赖的朋友,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如何正确认识社区的人际环境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区群体的关系,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心理健康的人是环境的良好适应者,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始终使自己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生活有理想但不脱离现实,能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需要与欲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统一。

社区个体既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理想境界和社会情怀,又要有“退后一步天地宽”的现实态度和个人定位,促进个体和群体心理的和谐发展。

二、心理健康评估

人们承认心理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当两者有明显的实质性的差异时不难区分,但正常与异常的中间状态呢?能否有准确的、科学的测量标准来度量呢?显然,人的心理表现与其生存环境、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等因素有关。心理的正常与否并不能像医学检验标准值那样有统一和明确的数据,建立完整、科学的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还是有难度的,但心理正常与异常之间存在一定的界限,这是确定的,也是无数心理学家致力研究的领域。

什么样的心理是健康的?借鉴众多心理学家的研究与总结,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保持愉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能做的活动,具有承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这种状态一般称为心理健康。

(2)轻度失调心理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心境,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独立应对生活、工作有些吃力。若能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可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明显的适应失调,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通常人们所说的心理变态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偏离常态。心理学区分心理常态与变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以统计学区分:人的智力大多呈常态分布,大多数人接近于平均数,只有很少数人偏于两个极端,近于平均数的为常态,居于两极端者为变态。②以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区分: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符合社会规范,便认为是常态,否则是变态。

③以人的心理能否适应环境来区分,一个人的心理能适应环境称为常态,若一个人的心理不能适应环境则称为变态。

心理受很多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标准并不完全适应每一个人,而且心理评估会产生一系列心理暗示和改变周围人群对其的看法,因此必须慎重对待心理健康评估。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标准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不等同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

因此,不能仅凭一时一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2)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与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宽阔的连续区间,所谓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不存在着绝对的区分标准。

(3)心理健康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的风雨,不同的经历会体验到不同的心路历程,心理状态也会随之跌宕起伏。

(4)心理健康标准也是人们心理健康追求的方向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是一个衡量尺度,也是我们心理健康追求的方向。每一个人在现有的基础上参照这一标准可以作不同程度的努力,使自己的心理向更和谐、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健康评估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对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做出判断的过程。个体心理健康评估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客观性和自然性原则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客观规律。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时必须依据客观事实和遵循客观规律,评估者不得擅自进行主观臆测,加入缺乏事实根据的评价和成见,更不能主观演绎生造。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社区个体心理健康评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缺乏客观性或客观性较差的心理健康评估不仅造成评估不当,而且可能会对被评估个体带来消极的影响。

(2)全面性和社会性原则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和其他科学的共性,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学是研究人自身精神的一门科学,除自然属性外,还受到社会属性的影响。因此,和化学、物理中对某一特定现象的研究方法不同,心理健康的评估和分析要全面考虑,而不应片面、孤立地来判断。社区个体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受历史、社会、家庭、自身生理等背景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评估要结合各方面因素,而不应把当前的心理与其他因素割裂开来。由于心理测验只能对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做出量化的评估,忽视了对人的整个心理过程以及心理发展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考察,而且,心理测验在编制量表和实施测量时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而产生误差。因此,在评估社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时,不能仅仅满足于量表测出的量化结果,而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去获取与被评估人心理发展相关的背景信息,从而对当事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心理状态进行有机的考察、分析和判断,以获得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科学的评价和结论。

(3)相对性和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首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心理健康会赋予不同的时代特点,从而使心理健康的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过去,老实、听话是好孩子的重要标准,但在知识创新的今天,却可能成为妨碍其创造性发展的因素。其次,不同年龄心理健康的含义也是不同的。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健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即使是同一个人,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反映的心理特点也是不同的。第三,在用量表对被评估人进行测试时,会产生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值或其他形式的结果,但这个结果是相对的,因为测试只反映了被测当前的心理状态,并不代表被测未来的心理状况,它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结论。

心理健康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标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界限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这种界限是相对的,是相比较而言的。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变态,只有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与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并与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才能判断他有无心理变态以及心理变态的程度如何。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能为常人所理解,即使他有时出现轻度情绪焦虑或抑郁现象,也不能认为他的心理已超出正常范围。换言之,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

(4)自评性与他评性原则

心理健康的专业评估工作者由于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对被评估人心理健康的评估有权威性,但他们丰富的经验有时会给评估带来偏差乃至偏见。对于自我认知能力良好的正常人群,他们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最熟悉、最了解、最有发言权,因此他们的自我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在心理健康评估中,应将自我认知能力良好的被评估人的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进行综合考虑,通过相互讨论来进行评估。

此外,要注意评估与帮助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健康评估的目的在于帮助被评估人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其解决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评估并不是最终结果,还要根据结论进行适当的处理。因此,心理卫生工作者应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对其提供辅导、咨询、治疗和相关信息,以帮助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健全人格,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