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7743900000039

第39章 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的日常保健(4)

2.脑血栓形成可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病情进展缓慢,一般无意识障碍,常在夜间睡眠时发生,于次晨起床时发现肢体瘫痪。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病变表现为同侧大脑半球受损而引起对侧“三偏症”;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表现为脑干和小脑受损,多有交叉性瘫痪、共济失调等。上述表现突然起病,一般仅维持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症状、体征在24小时消失的,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此现象应引起人们的重视,积极治疗,可减少脑血管病发生的机会。

(二)治疗与康复

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为主。恢复期主要以康复锻炼为主,以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回归社会。

三、脑卒中患者的日常保健

1.康复护理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残障以偏瘫为多,越早进行康复训练,效果越好。

康复的目标在于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回归社会。

2.心理护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后往往都有不同程度肢体、语言、智力等方面的残障,对患者及家庭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何让患者及家庭成员面对现状,树立信心,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治疗,需要做细致而长期的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康复也是病后康复的一个主要内容。

3.协助生活护理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的残障,日常生活活动受限,护理人员除了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康复活动以外,亦应指导家属做好生活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压疮、泌尿道感染、肺炎等。

4.预防脑卒中通过各种媒介向社区居民进行广泛的知识传播,使其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危害及预防方法,教育和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如何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避免心理应激,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同时,教育人们如何进行急性脑血管病的应急救护,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及时诊断和治疗高血压患者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逐步而缓慢地控制血压。

(2)防治心脏病对房颤、冠心病和左心室肥大的防治是预防心源性栓子引起脑栓塞的基础。

(3)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因糖尿病容易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肥胖和血脂异常。因此,纠正高血糖、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对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是有益的。

(4)防治高脂血症控制高脂血症有助于预防脑血管病,饮食调节是首要方法。如通过饮食控制不能使血脂水平趋于正常,则应适当用降血脂药物进行治疗。

(5)戒烟、酒已知吸烟可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和血中胆固醇升高,加速动脉硬化,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和血流变慢,容易形成血栓。多数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嗜酒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比非饮酒者高。因此,戒烟、避免大量饮酒是预防脑血管病的措施。

(6)合理的生活方式不适当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包括肥胖、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精神紧张等。运动锻炼、平衡膳食、稳定情绪、精神放松等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7)慎用避孕药长期服用雌激素较高的避孕药物可能会使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应以低雌激素避孕药或其他避孕方法替代。有导致脑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存在,或年龄在45岁以上的妇女,不宜服用避孕药。

(8)管理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老年人等急性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管理,正确治疗相关疾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因素。

(9)避免诱发因素凡影响血压或脑血管血流供应的各种原因都可成为脑血管意外的诱因,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尽量避免这些因素,如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用力过猛(如搬运重物、用力大小便等)、体位突然改变、饮食过饱、饮酒过量、受寒、看情节惊险的电视节目等。

5.做好院前急救急性脑血管病常突然起病,且大多是在家庭或工作单位里发病,有的是在出差或旅游时,院前处理是否得当是抢救患者的一个重要环节。

(1)正确安置患者体位当患者突然发病跌倒时,首先应保持镇静,设法将患者抬到床上。搬动时要注意,不要将患者从地上扶起至坐位或立位,更不能背起患者,或一人抬头、一人抬脚,这样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最好是由2~3人轻轻地托住患者的头肩、背臀和腿部,同时将患者抬起,然后轻放于床上。

(2)保持呼吸道通.患者平卧后可将其上身稍许垫高,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和口鼻腔分泌物被吸入气管。若口腔和鼻腔内有较多的分泌物或呕吐物时,应用毛巾或纱布及时擦除,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同时,解开患者的衣领纽扣、皮带,取出假牙。

(3)避免病情加重,减轻脑水肿不随便搬动患者的上半身,或在床上、担架上任意翻动患者,以免加重病情。转送患者时,应头朝上坡、脚朝下坡,即头部高于下肢,以减少脑部充血,减轻脑水肿。在将患者送往医院的途中,可以轻托起患者的头部和上半身,避免头部因震动过大而导致出血加重,或使患者呕吐加重、甚至发生窒息。

(4)拨打急救电话求救宜用担架或床等平稳地运送患者到医院,切忌手忙脚乱地背着、抬着去医院,一路颠簸易使患者脑出血加重或引起脑疝,也易致呼吸不.而使患者窒息。

因此,经一般的紧急处理后,应拨打急救电话求救。

第五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的日常保健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促使社会、政府和患者对COPD的关注,提高COPD的诊治水平,降低COPD的患病率和病死率,继欧美等国制订COPD诊治指南后,我国也于2002年制订了枟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诊治指南枠。2007年根据我国近年来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南,对指南进行了修改。

一、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概述

(一)流行情况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至2020年COPD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在我国,COPD同样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据报道,我国COPD患者总人数约为2700万。

近期对我国7个地区200245名成年人群进行调查,COPD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其患病率之高十分惊人。COPD的流行、发生和死亡率随年龄而增加,好发于秋冬季节。COPD的流行和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白人高于有色人种,蓝领工人高于白领工作者,受教育程度低的人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

(二)危险因素

COPD的病因较复杂,迄今尚未明了,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所致。

1.吸烟吸烟为COPD的重要发病因素。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吸烟者具有较高的COPD亡率和较高的咳痰和其他呼吸道症状的流行和发生率。

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当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的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久,均可导致与吸烟无关的COPD发生。接触某些特殊的物质、刺激性物质、有机粉尘及过敏原能使气道反应性增加。

3.空气污染化学气体如氯、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对支气管黏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空气中的烟尘或二氧化硫明显增加时,COPD急性发作显着增多。其他粉尘如二氧化硅、煤尘、棉尘等也刺激支气管黏膜,使气道清除功能遭受损害,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

烹调时产生的大量油烟和生物燃料产生的烟尘与COPD发病有关,生物燃料所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可能与吸烟具有协同作用。

4.感染呼吸道感染是COPD发病和加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可能为COPD急性发作的主要病原菌。病毒感染也对COPD的发生和发展起作用。

COPD其他危险因素可能与患者社会经济地位、遗传(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营养状况等有一定内在的联系。

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临床特征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以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和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一般为进行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可能有部分可逆性。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通常,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在排除慢性咳嗽的其他已知原因后,患者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并连续2年者。肺气肿则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可以诊断为COPD。气流受限是以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之比(FEV1/FVC%)降低来确定的,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80%预计值且FEV1/FVC%<70%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一)临床表现

COPD者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哮鸣音。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着。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部分患者在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气促,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出现气促。随着COPD进展,急性加重频繁发生,在疾病晚期,可能会发生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合并感染时可咳血痰或咯血。

在COPD早期,除了听到呼气性哮鸣音外,胸部物理检查可能无特征性发现。随着气道阻塞加重,肺部过度充气逐渐明显,可出现前后径增大,呼吸变浅,频率增快。重症COPD患者常有缩唇呼气;胸腔过度充气,常伴有下部肋间隙反常凹陷(胸腹矛盾运动);低氧血症者可出现发绀;伴右心衰竭者可见下肢水肿、肝脏增大。晚期常采用前倾坐位,即伸展手臂,身体前倾,以手掌支撑体重,颈部和肩胛带的辅助呼吸肌全部参与呼吸运动;由于肺过度充气使心浊音缩小,肺肝界降低,肺扣诊可呈过清音。两肺呼吸音降低,心音遥远;两肺常可闻及干、湿啰音。

(二)严重程度分级

COPD严重程度评估需根据患者的症状、肺功能异常、是否存在合并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确定,其中反映气流受限程度的FEV1下降有重要参考意义。根据肺功能情况,COPD严重性分为4级。

Ⅰ级(轻度COPD):其特征为轻度气流受限(FEV1/FVC<70%,但FEV1≥80%预计值),通常可伴有或不伴有咳嗽、咳痰。此时患者本人可能还没认识到自己的肺功能是异常的。

Ⅱ级(中度COPD):其特征为气流受限进一步恶化(FEV1/FVC≤ 50%,FEV1<80%预计值),并有症状进展和气促,运动后气促更为明显。此时,由于呼吸困难或疾病的加重,患者常去医院就诊。

Ⅲ级(重度COPD):其特征为气流受限进一步恶化(FEV1/FVC≤30%,FEV1<50%预计值),气促加剧,并且反复出现急性加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Ⅳ级(极重度COPD):为严重的气流受限(FEV1<30%预计值)或者合并有慢性呼吸衰竭。此时,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如果出现急性加重,则可危及生命。

功能性呼吸困难分级:0级:除非剧烈活动,无明显呼吸困难;1级:当快走或上缓坡时有气促;2级:由于呼吸困难比同龄人步行得慢,或者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时需要停下来呼吸;3级:在平地上步行100m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来呼吸;4级:明显的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房间或者当穿脱衣服时气促。

(三)COPD治疗

1.COPD分级治疗Ⅰ级(轻度):按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Ⅱ级(中度):规则使用一种或多种支气管扩张剂,并进行康复治疗。Ⅲ级(重度):治疗方法同Ⅱ级外可考虑用吸入糖皮质激素;Ⅳ级(极重度):规则使用一种或多种支气管扩张剂,可吸入糖皮质激素,并积极治疗并发症,呼衰者长期氧疗。

2.常用的治疗药物

(1)支气管舒张剂支气管舒张剂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COPD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短期按需应用可缓解症状,长期规则应用可预防和减轻症状,增加运动耐力,但不能使所有患者的FEV1都得到改善。与口服药物相比,吸入剂不良反应小,因此多首选吸入治疗。主要的支气管舒张剂有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福莫特罗)、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气雾剂)及茶碱类药物等,根据药物的作用及患者的治疗反应选用。不同作用机制与作用时间的药物联合可增强支气管舒张作用、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