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社会热点面对面(八)
78047200000004

第4章 华为强势突围,好品质产品赢得一片喝彩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驱动与管理制度改革,是华为成功的重要密码。

2019年4月24日,在回应记者有关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的问题时,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我们支持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和商业规律对外开展经贸合作,要求中国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遵守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我们也希望有关国家能为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性的营商环境,努力实现互利共赢。[19]

创立于1987年的华为,是一家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它是一家为世界各国提供信息与通信(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的智能服务型企业,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目前,华为员工18.8万,员工通过工会参与公司持股,参与人数为96768人,参与人全部为华为员工。

华为对外依靠客户,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创新的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对内依靠努力奋斗的员工,以奋斗者为本,让有贡献者得到合理回报;华为与供应商、合作伙伴、产业组织、开源社区、标准组织、大学、研究机构等构建共赢的生态圈,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华为遵从业务所在国适用的法律法规,为当地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带来税收贡献、使能数字化,并与政府、媒体等保持开放沟通。[20]

销售收入创新高,突破千亿美元

2019年3月29日,华为发布了该公司2018年的年度经营发展情况报告。这份《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18年年度报告》长达125页,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媒体关注和社会分析。[21]报告最令人瞩目的是,该公司2018年销售收入首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达到了千亿美元的巨大规模。大多数媒体报道均以该公司的年度销售收入和增长为题,讨论华为的成绩及其未来的走向问题,毕竟该公司是中国少有的“一家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这样的成绩更令人刮目相看了。

公开的年报数据显示,2013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2390亿元(约395亿美元),净利润为210亿元(约34.7亿美元)。而2013年Infonetics Research发布的设备供应商排名中,华为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爱立信和思科。自2013年以来,华为的发展有目共睹。华为的年度报告从2018年关键业务进展、五年财务概要、行业趋势、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独立审计师报告、合并财务报表摘要、风险要素、公司治理报告、可持续发展等不同专题细致地介绍了该公司的经营业务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该报告称,2018年,全球经济整体增长相对平稳,但面临减缓压力,华为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持续投入,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消费者体验,改善经营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华为2018年度销售收入为721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1051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19.5%;净利润为593亿元,同比增长25.1%。从销售收入来看,2017年为6036亿元、2016年为5217亿元、2015年为3950亿元、2014年为2881亿元。而营业利润率则保持在10%左右,资产负债率为65%左右。

华为2018年关键业务为四方面:第一,包括5G商用产品和基站在内的连接业务;第二,包括AI解决方案、基于华为昇腾系列芯片的Atlas智能计算平台在内的智能服务;第三,包括智能手机、全场景智慧生态等在内的个性化体验服务;第四,包括端管云协同数字平台、全栈云解决方案在内的数字平台服务。这些服务可以分为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和云业务等部分。从销售收入业务来看,华为的消费者业务为3488亿元,占比48.4%;运营商业务为2940亿元,占比40.8%;企业业务为744亿元,占比10.3%。从世界市场来看,中国市场占比51.6%,此外,欧洲中东非洲28.4%,亚太11.4%,美洲6.6%。其中,中国市场受益于消费者业务,旗舰机持续增长,中端机竞争力提升,渠道下沉,企业业务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机遇,场景化的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实现销售收入3721亿元,同比增长19.1%。虽然2018年华为遭遇到了各种危机,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国政府对华为的打压,但是华为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挑战,所以2019年1月任正非公开表示:“我们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担忧。”[22]

其实,2001年,任正非就曾以《华为的冬天》为题,讲述了他对于危机感的认识:“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怎样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华为一直保持了相对低调和较为谨慎的社会宣传风格,任正非表示:“对待媒体的态度,希望全体员工都要低调,因为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不需要公示社会。我们主要是对政府负责,对企业有效运行负责。对政府的责任就是遵纪守法。”“我们已经对社会负责了,媒体有它们自己的运作规律,我们不要去参与,我们有的员工到网上辩论,是帮公司的倒忙。”[23]“危机的到来是不知不觉地,我认为所有的员工都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想问题。如果说你们没有宽广的胸怀,就不可能正确对待变革。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变革,抵制变革,公司就会死亡。”[24]正是这样的低调和谨慎,让华为成为公众眼中的神话一般的企业,一方面是创造了巨大财富的私人企业,另一方面是保持迅猛发展势头的科技创新,华为何以如此呢?从社会学的眼光,我们可以通过“发展理论”的视角来看待这一现象。

以科技创新驱动,研发投入跟进

现代文明是发展的文明,其两大支柱是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发展。现代的工业生产,依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信息的传播效率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25]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工业化的生产,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都离不开企业创造出具有价值和市场的产品,满足世界人民的需要。根据许倬云的观察,现代文明的两大支柱基本上都是由西方的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和一般民众所共同书写的,而西方之外则以学习借鉴为主,在原创性方面缺乏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他们认为,从历史发展来看,当英国成为19世纪的世界经济领头羊、美国成为20世纪世界经济超级大国时,它们不仅仅有新产品的大量涌现,更创造了很多新的产业或者行业。在创新和生产的两轮驱动下,它们的经济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同样是以世界性的知名企业为底色的。比如,索尼、富士、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佳能、东芝、松下等,即便是韩国也有三星、LG、现代、起亚和大宇等全球性的知名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企业的发展依靠国家的力量和集体的市场,缺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其结果是,与世界其他经济强国相比而言,“即使最具知名度的中国企业,如联想、华为、青岛啤酒、海尔和吉利,在西方都不是家喻户晓的品牌”[26]。不仅如此,“中国的生产型企业在全球具备竞争力,但大部分企业仅仅在依靠低廉的生产成本打价格战,在创新与提高质量方面,这些企业依然在苦苦挣扎。由于创新乏力和缺乏独一无二的产品,许多中国企业依赖订单化生产——从海外市场接受订单,贴上外国的商标之后销售。对于要重返世界第一的中国经济而言,这种窘况,我们姑且称之为没有产品的生产”[27]。没有“产品的生产”,创造了GDP的增长,也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并非现代中国崛起的基石,它也因此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峻问题。

科技的发展,意味着生产力的提升,意味着管理的水平,更意味着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28]

企业是科技发展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科技的创新,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活力,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而在信息化社会中,企业的科技创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愿景。

对此,国人已有深刻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2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30]

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华为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研究,华为有8万多研发人员,每年研发经费中,20%~30%用于研究和创新,70%用于产品开发。华为有意识地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经费。其中,2009—2018年研发资金总计超过4800亿元,2018年的研发投入则已经达到了1015亿元的水平,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4.1%。目前,华为的研发费用升至全球第四,超过微软、苹果和英特尔。[31]正因为如此,任正非才能自信地说:“全世界能做5G的厂家很少,华为做得最好;全世界能做微波的厂家也不多,华为做到最先进。能够把5G基站和最先进的微波技术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基站的,世界上只有一家公司能做到,就是华为。”[32]

从华为的创新产品来看,当前最为公众熟悉的是它的各类型号的手机,已经成为国产品牌手机自主创新的样本。我们知道,国产手机行业早期无论是在技术水平方面还是在自主制造方面都存在不达标和山寨的问题,只能以低廉价值优势在低端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但是从2012年以来,以华为、小米、OPPO、vivo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品牌在技术创新和原创研发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走出了山寨品牌和代工工厂的阶段,开始进入全球品牌市场。从全球市场来看,2018Q3市场份额前六位厂商分别为三星(20.3%)、华为(14.6%)、苹果(13.2%)、小米(9.7%)、OPPO(8.4%)、vivo(7.9%),其中华为、小米、OPPO、vivo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40%,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品牌突入世界市场的成功案例。[33]

当然,最为成功的则是华为在5G标准制定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占据了世界通信发展的前沿地位。华为主推的Polar码和高通主推的LDPC码分别成为5G市场应用的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行动宽频)的控制信道标准和数据信道。这是中国首次获得信息技术标准的编码规则的制定权。此前,2G时代的摩托罗拉,3G/4G时代的高通,均依靠其主导标准制定、掌握核心专利,不仅占据了市场优势地位,更获得丰厚效益回报。[34]行业标准的制定不仅反映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实力,更是行业利用分配格局的重要依据。在此而言,华为的科技创新驱动已经成功地将企业带到了国际行业的上游,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一个代表。

推进可持续发展,创造新未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社会逐渐成为现实。“以信息业为主的服务业部门正在逐步取代旧的制造业和农业生产部门,成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35]信息科技的发展,因此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而在这一场科技发展革命中,以华为等科技服务为基础的中国公司也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任正非表示:“中国的高铁、轮船为什么做得好?因为我们的核心技术是总体集成,总体集成本身也是核心能力。”[36]对于华为的创新驱动,他表示:“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面对大流量、低延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累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37]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华为紧跟全球发展,引用了创新发展潮流,这当然离不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层面来看待华为的突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理论思考。社会学家认为:“发展是文明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现代人类的自觉意识。自从发展成为人类的一种自觉的生存选择,便产生了关于发展的理论。”[38]所谓的发展,在社会理论视域中,其最初的含义是经济发展,也就是将发展视为经济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早期的发展理论,思考的是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如罗斯托等人的“经济增长理论”(“GDP增长理论”)、刘易斯和钱纳里等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的“现代化理论”,无一例外都将经济的增长视为发展的核心课题,企业和企业家也就成为发展理论所主要关切的对象。[39]显然,中国企业的早期发展,就是在追求销售收入的增长,利润率成为考察企业的关键性指标。这样的发展观,会受到社会经济不均衡的因素的制约,甚至导致不持续的发展,或者是“增长的极限”。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发展理论的升级版本,它从两个方向上转变了既有的发展理论,即由经济增加为核心到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转变,以及由以发展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主体为中心的转变。前者是发展范围的扩大,后者是目标和核心的转变。因此,所谓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特点是以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发展的问题,故而是内涵型、质量型的发展,是动态协调的发展,是在开放社会中的持续发展。但是,可持续发展并非一种线性的发展,而是受到持续圈和行为圈限制的复杂型发展。所谓持续圈,指的是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人类可用的持续性。所谓行为圈,指的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或其他需要,在技术上和行为上所达到的需求或使用自然资源的集合。[40]

信息化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竞争秩序中的发展,它必然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和考验。任正非说:“国际化营销是靠什么支持的,不是靠外语,而是靠外汇。国际营销一动,各种风险就来,退货索赔的,告状侵权的,反倾销的,低价打压的,风险不断。说好话没门,求情不顶用,退缩是死路一条,正中人家下怀,就是要把你打回老家去。”[41]

从华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技术创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在这方面华为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看到,不论是华为还是中国其他通信行业企业,在5G专利申请数量方面与其他先进国家和企业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5G专利数排名前三的国家依次为韩国、中国和美国,且三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81%。其中以申请主体计算,三星电子专利数量第一,高达2300件;美国高通申请数量排名第四,达到232件;中国则较为分散,排名第七的华为,数量为113件。[42]由此可见,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国通信企业的科技创新,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华为表示,未来几年,每年的研发经费会逐步提升到100亿~200亿美元。[43]这是明智的选择。因为技术的创新对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专利数量,更意味着生存。“我们在技术上的突破,也为我们的市场创造了更多机会,带来更多生存支点。”[44]也就是说,技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信息化时代的企业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的改革,特别是科研制度的创新。任正非说:“深化科研管理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分层结构目标管理的组织形式。加强总体技术办的力量,强化科研立项管理和项目过程监控的阶段评审的中央集权力量。融合产品战略办向总体办传递的项目立项协调与合作。放开对项目组的具体管理,让项目组在资源共享共创的基础上,充满活力。加强项目组内部的管理与协调力度,加强项目组之间的相互协调、互相配合,产生管理的原动力。”[45]

小智库,微建言

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发展是现代社会体系中的诸社会经济文化要素均衡协调的结果,也是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政策的制定、技术的创新和实践的努力,实现民族资本的积累、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因此推动技术创新,以市场收益衡量企业发展,以市场占有率来判断企业发展前景就顺理成章。但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经营发展,不仅是企业本身生存的问题,更是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其核心内容,技术的问题就同时具有企业发展的价值和社会进步的意义。所以,无论是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立场来看,技术的创新都将推动发展的进程,对此的大力投入和优化管理都是理性的选择。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现代化过程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也是不同组织之间的动态竞争过程,其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现代化过程中有先发展和后发展的巨大差异。不论是企业还是政治组织,先发展者往往占据了优势地位,它们通过标准的制定、经济的优势和文化的形塑,取得了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地位,成为国际准则,并具有了话语权。而后发展国家中的企业发展,是政府政策、社会精英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利用本土资源和独特条件朝向发展者迈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技术的创新和变革就成为发展的考验,也成为竞争力的标志。

社会学互动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互动沟通的共同体,其发展基于人类群体,包括各类组织机构的社会互动。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冲突关系,受权力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并非一种一蹴而就的发展。一方面,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追求离不开新技术的发明、企业的创造、市场的拓展,这是发展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国际环境的互动协调,建立均衡共赢的市场秩序,是推进发展合作的前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创新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社会经济秩序的互动关系,必然会受到特定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多方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