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人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些需要遵守的规矩,遵守这些规矩做人才能做得圆圆通通的。如果一个人做人、做事不守规矩,就会被别人指责为不懂事,甚至是幼稚的表现。
在荀子那里,规矩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东西。实际上,我们前面讲到的的孔子和孟子也是讲究做人和做事的规矩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规矩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内涵。比如,在孔子和孟子那里,“仁”也即“仁爱他人”便是一个重要的做人规矩。那么,在被誉为集儒家思想大成的荀子那里,做人的规矩又是什么呢?
上文我们已经讲到了荀子的“性恶论”,知道荀子所谓的人性恶并不是说人的本性就是邪恶的。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只是自然性,是天生的,每个人都一样。然而,就是这些天生的本性,如果不善加引导,而是顺其自然,那么它们就会走向邪恶的一端,从而使得人性变成恶的。既然如此,那就应该有一些办法来进行补救才行。因为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本性,使之不走向邪恶。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思想家的荀子才强调了一个重要的做人规矩,那就是“礼”。
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礼”这个字的出现频率还是比较高的:“讲文明,懂礼貌”、“以礼待人”……这样看来,至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个人讲礼貌、和和气气的是比较好的。可是,这只是一般的“礼”,也就是老百姓看重的。翻开《荀子·礼论》篇,可以看见通篇都在讲“礼”。如果只是在说“礼貌”,那肯定花不了荀子这位思想家这么多笔墨。那么,在荀子眼中,什么“礼”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荀子所谓的“礼”是跟他的“性恶论”连在一起的。我们已经了解到,荀子认为每个人的人性中都包含着“恶”的基因,这些“恶”的基因也就是产生邪恶的基础。然而,“恶”的基因怎么会变成邪恶?荀子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说了下面这个原因:欲的无限性跟物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见《荀子·富国》)这话是什么意思?荀子是在说,每个人都有获得物的无限欲望,这是“恶”的基因;可是外物又是有限的,因此当人们对同一个物都有欲望时,人们就会发生争斗,于是邪恶就产生了。如此说来,之所以人世间会产生争斗,原因就既在于人的欲望太大、太强,也在于外在物质的不丰富。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明显的矛盾?于是,荀子拿出了自己的“武器”——礼。
在荀子那里,“礼”绝对不是礼貌那么简单,它的作用更主要的体现在了制止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上面。想想是有道理的:人与人的争斗,如果没有一个规矩来约束,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弱肉强食的“野兽之林”,哪里还有什么温暖和美好?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的,这就是荀子所说的人需要一个“群”。然而,如果在这个“群”里的人,只知道不守规矩地强取豪夺,那又怎样能够保证生活的美好?因而,在荀子眼中,人们生活的“群”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界“分”,而能够实现“分”的就是“礼”,也就是规矩了。换句话说,人还是要讲点规矩的好。
荀子的“武器”礼又怎样发挥它的作用?为了达到制止人世间争斗和邪恶的目的,荀子针对社会的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同的规矩要求:首先,“礼”的作用在于分物以养体,说白点就是用礼来分配物资,以供人民所需——“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所以养体也。”(见《荀子·礼论》)荀子的意思是:“礼”这种规矩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提供人们的生活所需。然而,“礼”又应该按照什么规矩来提供?这就是其次,分配物资需要遵照一定的顺序——“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见《荀子·礼论》)荀子的意思是:在分配物资的时候,需要遵守的规矩是按照贫富贵贱来分配,富者少分,贫者多分;长者多分,年少者少分。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之外,荀子还认为,人们生活在社会中还需要遵守一个规矩,那就是各守其业,也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见《荀子·王制》)在每个人干好自己工作的基础上,荀子认为在君子和小人之间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君子以德,小人以力。”(见《荀子·富国》)荀子的意思是:君子和小人的分工是不同的,君子专注于德行,小人则需要专注于劳作。
上面所讲,就是荀子看重的“礼”,也就是规矩的内容。在荀子眼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先制止人们之间的争斗,然后才能形成一个人人礼貌和谐的社会。他这样的考虑是很现实,也是切中实弊的。试想,一个社会里,人们如果连基本的物质生活都在发愁,都还在为财富而争来斗去,怎么能够要求他们去礼貌待人?而要人们都不争斗,最基本就是按照规矩分配物资。从这个角度看来,儒家的另外两位先师虽然也比较关注人们的实际生活,可是那些倡导仁义的学说似乎显得有些空洞了。跟孔孟比起来,荀子的礼显得更加实际。他直截了当地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守规矩?现在看来原因很简单:不守规矩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