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蒙学经典
7975100000233

第233章 高冠陪辇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解读”

他们戴着高高的官帽,陪着皇帝出游,驾着车马,帽带飘舞着,好不威风。

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

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

“诗句”

高高官帽带飘舞,陪同皇帝去游玩。

驱赶骏马华丽车,八面威风号喧天。

世世自在享厚禄,奢侈腐化阔无边。

高头肥马架轻车,春风得意飘飘然。

功德伟绩载史册,名刻石碑代代传。

“知识链接”

乌纱帽的来历

古代的官员都戴有官帽,据史料记载,戴官帽的习俗起自晋朝。

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其实,乌纱帽是古代一种官帽,首先产生于东晋。那时乌纱帽并非官员特有,它不分贵贱,官民皆可戴。

到了唐代,才定为官帽。《唐书·与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乌纱帽在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的某些行业着装。

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是用白纱制作,品职低下的官员才用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部都戴乌纱帽。

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剧,尤其是京戏,演员们穿的多是明装,通过看戏我们可以见到明朝官员们戴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

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为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了。

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也叫东珠的数目来加以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3颗东珠;伯爵的冠顶装饰有2颗东珠;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一颗东珠。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吉服冠,是穿着吉服时佩戴的官帽。就是平时官员所戴的帽子。所谓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礼服。

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着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它反映了不同官员的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