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蒙学经典
7975100000287

第287章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释义”

知道自己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会别人感受。酒要与了解自己的人去喝,诗要向懂得的人去说。

认识的人很多,可彼此知心的没有几个。人和人之间像初次见面时那样相互尊重,免得到老产生怨恨之心。

“故事”

姚莹的患难知己

张际亮,福建建宁人。他才华横溢,秉性耿直,不随流俗,并喜欢广泛结交大江南北的仁人志士,如林则徐、姚莹、魏源、黄爵滋等人。在这些人中,他与姚莹的交往最为密切。

姚莹,安徽相城人,是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抵抗派将领。他拥护和支持林则徐禁鸦片的举措,积极了解国际事务,关注国计民生。

他就任台湾兵备道后,坚决抗击英军侵略,为保卫祖国海疆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他的正义举动却遭到昏聩腐朽的清政府的革职查办,并被逮入京师问罪。

这一冤狱在当时知识分子群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张际亮闻讯痛心疾首,此时他重病在身,仍然不辞劳苦,四处奔走呼号,竭尽全力为姚莹鸣冤伸屈。

张际亮决定亲自陪伴姚莹进京,以示对好友抗敌卫国之举的支持和对清廷制造冤狱的强烈抗议。

1843年7月,押送姚莹入都的囚车途经淮上时,张际亮在这里已迎候多时。他做好了护送友人北上、同赴囹圄的准备。姚莹为张氏的义举感激不已,但他极力劝止张际亮进京。然而,张际亮决心已定,毅然抱病陪随姚莹的囚车,踏上了凶多吉少的北上之途。

在当时,像张际亮那样对清廷制造冤狱,打击贤良深表不满的志士不乏其人。当姚莹被押至北京南郊的长辛店时,那里竟云集了30余位京官名士在此相迎。

姚莹入狱后,人们更是为之奔走营救。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把姚莹释放。可是,本来就病魔缠身的张际亮,此时却因长途跋涉,病情变得更加恶化。京师的义士为张际亮的高风亮节所感动,纷纷前来慰问。

张际亮在临终前,请求姚莹协助他整理自己生平所撰诗作,后世所传《恩伯子堂集》,就是由姚莹在张际亮病榻前编纂好,经张氏首肯,并于他去世后印行的。

张际亮的病逝,使姚莹悲痛万分。他以真挚的感情,写下了《祭张亨甫文》和《张亨甫传》,寄托对故友的哀思。办理完张际亮的丧事后,姚莹还亲自护送张际亮的灵柩回故里安葬。

张际亮和姚莹知心相交、患难相顾的感人故事,此后在民间广为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