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古句新解”
荀子说:“人一生下来就有欲望,有了欲望不能满足,就要去争取、追求,追求过分了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限,就势必要发生争执。”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与世无争,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人的欲望像越滚越大的雪球,蛊惑着人们拼命地向前追逐。有的人确实在走一条不归路,他们为了欲望而引火自焚,最终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当今社会激烈竞争,虽然可以激发人上进的意识,但毕竟也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优胜劣汰的规律告诉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能掉以轻心。但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养成顺应自然、泰然处之的处世之道。只有这样,才不会使你在遭受挫折时心态严重失衡,甚至还可以帮助你重建人生信念,鼓起奋斗的风帆,塑造新的自我。
荀子在《礼法》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人一生下来就有欲望,有了欲望不能满足,就要去争取、追求,追求过分了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限,就势必要发生争执。只要发生了争斗就会造成混乱,混乱就会造成穷困。
荀子十分形象地说明了纷争的由来。
人们之所以产生纷争,是由于欲望过于强烈,过于看重财利和地位。其实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争到与争不到又有多大的关系?
得到了不一定是福,失去了未必是祸,要用辩证的思想去对待名利和地位。无休止地争夺,是引起纠纷和祸害的根源。
对于纷争,古人提倡要克制这种心理和行为。
贾谊《鹏鸟赋》中说:“豁达的人很达观,无所求。而贪婪的人为利而死,烈士为名而亡。”
许名奎《忍经》中说:“好权的人争权于朝廷,好利的人争利于市场,争来争去永无休止,就好像杀人夺物之人逞强而不怕死。钱财能给人带来好处,同样也能坑害人。人们一直没有想明白,因此而丧失生命。权势能使人得到宠爱,也能使人备受侮辱。人们为什么对此不好好深思,而最终被诛呢?”
荀子对纷争则更加鄙视,他在《荀子·性恶》中说:“一味地争夺,不怕死亡受伤,不怕对方势力强大,只要看见有利可图就贪得无厌,这是和猪狗一样的勇敢啊!”
荀子告诉我们,智者有深远的见解,不去争夺外物,把利看成污浊的粪土,把权力看得轻如鸿毛。认为污浊的东西,自然就能比较容易避开;轻视一样东西,也能很容易地抛开它。避开了利则能使人无恨,抛开了权则能让自己轻松。其实,还有什么比知足常乐更让人快乐的呢?
要知道,在日常的生活和经营过程中,利益是创造出来的,是以诚实劳动作为基础的,不是靠争来的。争来争去,双方失和,谁也不见得能够获得更多和更大的利益,何必争呢?
荀子提醒我们,不争才能无祸,不争才是更高明的做法。
在生活中,我们并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变得贫穷,而是因为欲望太多,总是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从而造成心理的贫穷。欲望有时也是洪水猛兽,如果利欲熏心,欲壑难填,那么它会在你糊涂之时不知不觉地淹没你,在你清醒之时明目张胆地吞食你。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朋友,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拜。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朋友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老人;这老人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拜,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人心里一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人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朋友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朋友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嘛!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人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朋友的一只眼睛马上瞎掉,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两只眼睛都瞎掉!
原本,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礼物,可以使两位好朋友互相共享,但是人的“贪念”与“嫉妒”,左右了心中的情绪,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是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人瞎眼的“双输”!
这便是为欲望纷争的结果。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只要不与别人相争,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你争。”纷争有害而无益,因此我们必须远离纷争。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有名利之心也是很正常的,但关键是要把握好尺度,懂得进行自我控制,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超出限度,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整日提心吊胆,被名利所累,这样的人是毫无乐趣可言的。
顺应己心,淡泊名利,并不是把自己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听天由命,而是敢于正视现实、正视矛盾,时时保持乐观的态度。当现实与理想产生矛盾时,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郁郁寡欢,而应该勇敢地面对挫折、面对失败,从失败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遇到打击后,这个时候切忌灰心丧气和一蹶不振。千万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否则,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因为现实毕竟是现实,既然不能超越现实,就应该勇敢地面对它,始终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这样才不会为名利所累,才不会成为利欲熏心之徒。
如何使自己的欲望趋于平淡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键在于处事者本身。“仕途虽繁荣,要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中国古代的许多诗人、名士皆因仕途坎坷而隐居山林,或游览大江南北,遂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但你能说他们不是由于官场失意,而借文章来倾吐胸中的烦闷吗?当然,也有很多人开始参悟禅宗,在禅语、禅味中寻求自我平衡、自我解脱。
荀子所看重的也是对“道”的追求,并在这种坚持不懈的追求中获得心灵的充实与精神的快乐:“虽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无势利之位而可以养名”,荀子称之为“重己役物”,即重视个人的独立意志、独立人格,控制、支配物欲,不为名累,不为物役。这种以人为本、“重己役物”的人文精神陶冶了无数志向高远、品行高洁之士。
的确,人因欲望而争夺,争来争去,什么也不会争到手,争来的只能是气、是恨、是仇。只有无争才能无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