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荀子原来这样说
7994300000061

第61章 知足者长寿,忧惧者短命

“原典”

荀子曰:“故向万物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得间而嗛之,则不能离也。故向万物之美而盛忧,兼万物之美而盛害。如此者,其求物也,养生也?粥寿也?”

“古句新解”

荀子说:“享受着万物之美而感觉不到满足,即使有瞬间的满足,仍然无法摆脱烦恼。享受着万物之美却还忧虑,拥有着优厚的资源却成了祸害。像这样追求物质利益,究竟是为了保养生命,还是损害生命呢?”

中国有一句俗话:“知足者常乐。”凡事都一分为二来看,就能淡化胸中的不平。有得就有失,有失亦有得,这是日常生活的辩证法,问题是如何看待“得”与“失”。抛弃一些尘世的烦扰,留一片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其实快乐与金钱、权势、名声、地位都无关,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是一份淡泊的心境!我们只要放下该放下的东西,就会每天拥有阳光清新的日子、一份仁厚清静的心境,就会无憾无悔地走到生命尽头。其实这就是一种超然与豁达。

荀子认为,心怀忧惧,则会寝不安眠、食不甘味,对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失去兴趣,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荀子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情绪会影响到其对不同味道的敏感度。在一项有关大脑化学物质平衡与味觉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给20名志愿者服用两种抗抑郁药,并测试他们对不同味道的敏感性,结果发现服用能提高血液中复氨酸含量药物的志愿者对甜味和苦味更敏感,服用能提高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药物的志愿者对苦味和酸味鉴别力提高,而那些焦虑程度高的志愿者对苦味和咸味则不太敏感。此前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等心情沮丧的人,其大脑中的复氨酸或甲肾上腺素水平相对较低。

中医讲“气”,《黄帝内经》认为:“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机失调引起的。愤怒则气上逆,欢喜则气舒缓,悲伤则气消沉,恐惧则气下陷,遇寒则气收敛,受热则气外泄,受惊则气紊乱,过劳则气耗散,思虑则气郁结。”可见,身体健康与否,与人的心情有着直接关系。而现代医学研究也一致认为,忧虑是影响人身心健康的大敌。它不但会诱发溃疡、高血压、心脏病等诸多生理疾病,还会造成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据说,古时候,残忍的将军要折磨他们的俘虏时,常常把俘虏的手脚绑起来,放在一个不停往下滴水的袋子下面。水,滴着、滴着……夜以继日,最后,这些不停滴落在头上的水,变得好像是用锤子敲击的声音,使那些人精神失常。而忧虑就像不停往下滴的水,通常会使人心神丧失而自杀。这也是每年因为忧虑而死于自杀的人,比死于种种常见传染病的人还要多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不是荀子的关注点。荀子所要表达的是,人若过于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则难免沉溺于欲望与失望的交替轮换中,心怀忧惧而不得安宁,“向万物之美而不能嗛也”,这样,即使封侯称君,又与穷困潦倒的盗贼何异呢?荀子称之为“以己为物役”,即人为物所支配,失去了独立人格,成为物欲的奴隶,这在荀子看来是最可悲的。

君子循于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常忧戚。庄子也认为被物所役的人生是可悲的。庄子喟然反问道:“人为物役,心为形使,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庄子·齐物论》)被功名利禄束缚而奔波劳碌,不知道人生的归宿在哪里,这样的人生不可悲吗?这样生不如死,活着又有何意义呢?正是为了摆脱心灵的束缚,庄子才“乘物以游心”(《庄子·人世间》),寄情山水、遨游天地,追求人生的逍遥和精神的自由。

北宋儒学家周敦颐要求受学于他的程颢、程颐兄弟“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宋史·道学传》)。由此,“寻孔颜乐处”也成为宋明理学家津津乐道的问题。

“孔颜乐处”何在?“所乐”又是何事呢?《论语》里有两段话可以视为对于“孔颜乐处”的经典描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僻巷陋室,孔子、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只要心中有对道的追求,则虽处在贫穷的环境中,也照样可以悠然自在,保持快乐的心境。这是一种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处世态度与人生境界。《论语》又载孔子对自己的描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可见,所谓“孔颜乐处”,不是乐其贫,而是乐其道也。

电视剧《闲人马大姐》中的刘奶奶几乎无人不晓,她的扮演者金雅琴,如今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可是,那旺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谁见了都会赞叹不已。

谈到养生的话题,金老说:“开朗乐观、心情舒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忧愁郁闷则是人体衰老的催化剂。”金老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始终保持着开朗乐观的心境,顺利时是这样,身处逆境也是如此。她认为,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不要去计较,随遇而安,淡泊名利,这样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才能知足常乐,怡然自得。

英国大文豪狄更斯曾劝导世人说:“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白了少年头;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未老先丧生。”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卡瑞尔博士也曾说:“不知如何克服忧虑的人,往往英年早逝。”人无泰然之习惯,必无健康之身体。这就注定了忧郁的林黛玉不能命久,也注定了被称为“千古伤心”之人的纳兰性德会英年早逝。

当今社会,人人都对身心健康无比重视。但落实到实际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饮食、医药的效用,却忽略了心态对健康的影响。殊不知,豁达乐观、避免忧愁才是保养身心之道。一个人如果每天在惶恐、忧虑中度过,那么无论对饮食多么讲究,都难逃精力耗尽、生气全无的命运。

所以,知足的含义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在于我们的心境。我们的一生有很多的幸福,只要具备宽容、知足的态度,不要总是担心自己得到的太少,能够索求有度,让自己丢掉那些不值得带上的包袱轻装上路,人生的旅途就会变得轻松、快乐。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这是《圣经》上的一句箴言。知足与贪婪凶残、阴险卑鄙、阿谀奉承高度绝缘。知足者包容万象,谦谦为怀,遇喜怒哀乐皆泰然处之,尝酸甜苦辣均受之如饴。相反,不懂知足,成天为自己的得、失、名、利计较的人,只会被各种各样、没完没了的焦躁和烦恼困扰,内心岂能宁静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