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荀子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
“古句新解”
荀子说:“本性,不是我所制造的,但却是可以改造的。”
人的本性是善是恶,几千年来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定论。
告子曰:“人性之不分善与不善也,犹如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的话不无道理,人只要敢于面对自己,就会发现人在某种意义上既是天使又是魔鬼。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即人与生俱来的本质是好的,只是后来受外物的蒙蔽而产生了邪恶之心。其实,孟子是从人的肯定性一面来鼓励人、安慰人。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的表现,是人的后天作为。
在《荀子·性恶》中,荀子有更详细的论述。
荀子说:“古今天下所说的善,是指符合礼仪法度,遵守社会秩序;所说的恶,是指违背礼仪法度,不遵守社会秩序,这也就是善与恶的区别。人的本性怎么能生来就是符合礼仪法度、遵守社会秩序的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又为什么还要礼仪法度,还要有圣王来制定礼仪法度呢?人之所以想为善,正是因为人性本恶,就像缺乏资财的人向往丰厚,丑陋的人向往美丽一样。现在人们努力学习礼仪法度,正是因为缺少它。人的本性不是美的,是生来好利的。假如兄弟之间分割财产,如果依着人贪财好利的本性的话,那么兄弟之间也会相互争夺;如果用礼仪道德来教化他们,就算是两个陌生人也会相互推让财利。由此看来,贪财好利并且希望得到财利,这才是人的本性啊!”
荀子所说的“恶”,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种种生理和心理的过度和无限制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其中包含了许多不美好的成分,因此称“人性本恶”也无可厚非。其实,荀子是从人的否定性的一面来警醒人、鞭策人。
实际上,孟子的“人性本善”与荀子的“人性本恶”具有相同之处,即弃恶扬善。
没有恶,就无所谓善;没有善,亦无所谓恶。恶与善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正因为有恶的存在,人们才愈加感受到善的可爱,从而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地去追求真、善、美;同样,正因为有善的存在,人们才愈加感受到恶的可憎,从而激发人们毫不留情地去同假、恶、丑作斗争。
然而,直到今天,恶还未从人们身上退去,还在发生作用。因此,我们要随时准备同心理的、生理的、行为的、物质的、精神的恶作斗争,做一个勇于正视恶而战胜恶的强者,而决不屈服于恶、甘当恶的俘虏。
残酷的战争结束了,在这场混乱的战役中,不少人都已经牺牲了,而那些没有牺牲的人,也几乎都成为了残废,他们心里明白战后的生活异常艰苦,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家里的累赘,于是,都不敢向家里报告这不幸的消息,程子便是这些人中的一员。程子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自己比那些少一只胳膊或一条腿的人,更加地毫无用处。
程子迟迟不敢给家里打电话,眼看着其他的伙伴们,都一个个回家了。有一天,程子终于鼓起勇气,从部队驻地给自己的父母打去电话。他平静地说:“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电话那头的父母欣喜异常,程子继续说道:“我想带一个战友一起回家,他在战斗中为了救我,受了重伤,失去了一只胳臂和一条腿。现在,他走投无路,我想请他与我们一起生活。”
顿时,电话那边父母的喜悦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些许的冷漠:“程子,我们真的很遗憾,不过,也许我们可以为他另外再找一个安身之处,你要知道,像他这样残废的人,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负担。很显然,他不可能自己养活自己,而我们的家境也不富裕,并且,我们还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我们不能接纳这样一个废人,成为我们家的累赘……”
当电话那边父母的话还没说完时,程子已经挂断了电话。
几天后,程子的父母接到了来自部队的电话,告诉他们,他们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接到电话的父母在伤心欲绝之余,还感到非常的诧异,既然儿子没有在战场牺牲,那么,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坠楼身亡呢?于是,程子的父母急急忙忙地赶往了部队驻地,想弄清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警方的带领下,这对父母来到了停尸间,辨认儿子的遗体,然而,眼前的一幕,却让这对老夫妻惊呆了,因为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不过儿子只有一只胳臂和一条腿!
也许,面对如此的结局,我们或多或少会有些悲凉,但如果回到现实生活中,不妨问一问自己,是否也会像故事中这对父母那样,作出同样的选择?西方人喜欢称上帝的使者为“天使”,然而,具备成为天使的第一条,便是必须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天使下凡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世界充满善意。如果我们能留一份善意在人间,那么,我们就是西方人传说中的天使!
由此看来,人性有本恶的一面。因此,我们在处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表达自己的那份善良的同时,也要能够成全别人的一份善良。
正如故事中的这对父母,如果能成全儿子的善良,也许,结局会皆大欢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佛家的信念,我们却能从中体味人生的各种滋味,包括自己得到的和失去的。不可否认,好人与恶人都难免会遭受人世间的苦难,正如奥古斯丁所说:“同样的痛苦,对善者是证实、洗礼、净化,而对恶者是诅咒、浩劫、毁灭。”
人性中有许多不美好的成分,如邪恶、残暴、冷酷、奸诈、贪婪、嫉妒、狂傲……所以说,“人之性恶”也无可厚非。其实,人所需要做的不在于分清人的本性是善是恶,而在于如何弃恶扬善。
多行善事,或许别人不会报答你的善举,但至少不会给你带来祸患。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帮助别人,自己也常处在快乐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你的善报。反之,多行恶事没有不遭到报应的,这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