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荀子原来这样说
7994300000008

第8章 情欲难逃,可以束缚

“原典”

荀子曰:“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

“古句新解”

荀子说:凡是人就有完全相同的方面:饿了就想吃,冷了就想暖和,劳累了就想休息,都想得利而不喜欢受伤害,这些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不管你要不要都是这样,大禹和夏桀都同样如此……人生下来就是小人,如果又遇到乱世,生活在混乱的习俗里,那就是德行越来越低,乱上添乱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年代,诱惑往往是美丽的,却也是危险的。雪莲长在冰山上,你要获取就得冒着坠崖的危险;虎豹的皮毛是美丽的,许多猎人为取得它而葬送了性命。现实生活中,房子、票子、车子,如此种种,诱惑多多。面对这些诱惑,谁又会不动心呢?

人皆有七情六欲,情欲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过在先秦文献中,这“性”、“情”、“欲”三个字还是各有所指的。荀子在《正名》篇论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性”是人天生的但却是潜在的存在,“性”呈现为好、恶的倾向便是“情”,“情”接触外界事物引发了冲动的反应就是“欲”。荀子认为人的情欲是难免的,目好美色,口好美味,“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恶害”,所有这些欲望,人都是一样的。

荀子认为“人性恶”,反对“寡欲”的主张,更不主张“去欲”、“灭欲”,而是给人的欲望的存在保留了很大的空间。荀子以一种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待人性,同时也就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人的欲望。他认为既然人性是天生的,人的欲望也就是难免的,是一种客观存在,人拿它没办法,无法回避。长一双眼睛,就忍不住要窥视美色;长了一张嘴巴,就贪吃美味,而且美色美味似乎多多益善,这是难免的。不要说普通人,就是大人物也是如此。从人性和情欲上来说,圣人、君子、小人都是一样的。像宋钘所说的那样,叫人们在主观上相信自己没有欲望,或是欲少不欲多,荀子认为是不可能的,也是说不通的。所以,在荀子看来,一种普遍的禁欲或灭欲的说教,对社会是毫无用处的。

就个人来说,有没有可能自觉地根据外在礼义制度的要求,来节制自己的欲望呢?荀子认为只要努力就完全可以做到。因为他认为,“性”虽然是天生的、没有办法回避的事情,欲望也是难免的,但是满足欲望的行动却是受“心”控制的。有时候人虽然有强烈的欲望,也面对着可欲的目标,但却没有行动,那是为什么呢?荀子认为那是他的“心”制止了他的行动。“心”为什么会制止自己的行动呢?因为这个“心”里有了个“可”与“不可”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理”,也就是“礼义”。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有吃的欲望,而且面前有很多美味佳肴,但是他却不吃。为什么不吃呢?因为他要减肥,他心里有个体形美和健康饮食的标准,对照这个标准他知道自己不可以再吃了,所以他的“心”就节制了他贪吃的欲望,制止了他贪吃的行动。荀子认为用外在道德标准和礼义约束人的行为,道理也是如此。个体的人本性中并没有道德之“善”的源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理想的道德人格,也不知道什么是圣人之道,就好像一般人本来也不知道什么是健美的体形、什么是健康的饮食,只是在看到那些健美模特的榜样,听了那些健康专家的忠告之后,才知道的,于是决心锻炼身体,节制饮食。君子,也就是道德完善的模特;圣人之道,就是关于人格完善和社会理想的专家的忠告。荀子认为只要让人们通过学习君子道德和圣人之道,在心中确立符合礼义的“可”与“不可”的标准,他们就有可能自觉用礼义来节制自己的欲望。

色欲是最客观的存在,谁都不能否定,如果你洁身自好,内心清净,那么即使它自动找上门,也不会有什么影响。金钱的魅力是实在的,那么你就去赚钱吧,堂堂正正地赚钱,去资助贫困的人。事实上,我们在接受诱惑的时候也是奋斗的时候,懒人和庸人不知道什么是诱惑,更不知道获得需要付出。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对于这种作风,社会人士经常有微词。

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去。

原来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禅师用心为她作画,画成之后,拿了酬劳正想离开。那女士就对宴桌上的客人说道:“这位画家只知要钱,他的画虽画得很好,但心地肮脏;金钱污染了它的善美。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说着便将自己穿的一条裙子脱下,要月船禅师在它后面作画。

月船禅师问道:“你出多少钱?”女士答道:“哦,随便你要多少。”

月船禅师开了一个特别昂贵的价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的要求画了一幅画,画毕立即离开。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只要有钱就行,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的月船禅师,心里是何想法?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需。又因他的师父生前发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竟而身亡,月船禅师要完成其志愿。

当月船禅师完成其愿望后,立即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不复再画。他只说了这样的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钱,是丑陋的。心,是清净的。”

有禅心的人,不计较人间毁誉,月船禅师以自己的艺术素养,求取净财救人济世,他的画不能以一般画来论,应该称为禅画了。因为他不是贪财,他是舍财,可是世间又有多少人能懂得这种禅心呢?月船禅师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情欲是谁也无法避免的,谁也逃脱不了的,荀子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不在于“寡欲”、“去欲”,而在于“导欲”“节欲”。荀子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如果指望着人们主观上“寡欲”、“去欲”才能把国家治理好,那只能说明他没有本事“导欲”、“节欲”。“导欲”、“节欲”不是主观上自欺欺人地不承认有这个欲,相反,却是正视这个欲,然后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来适当满足并且疏导、节制这个欲。这个原则和标准就是礼义,也就是后天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