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14

第14章 为政以德

139.为政以德

“原典”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春秋《论语·为政》)

“注译”北辰:指北极星。北极星的移动很缓慢,所以古人误以为北极星不动;共(gǒng巩):同“拱”,环绕。全句译意为:为政者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自己便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不动,而别的星辰都环绕在周围。

“品读”德治,就是以德治政的意思,主要包括宽惠待民和实行仁政。儒家认为道德为政治之本,并以三代(夏、商、周)圣王的“德治”为理想的政治,主张用道德教化来维持统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意思是为政者要施行德政,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政以德”的“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政者的人格道德,强调为政者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要常修为政之德,以高尚的人格道德去感召民众;二是加强社会的道德教化,规范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准则。为政者做到了这两点,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象征着国家权威的确立,国家政治清明,上下一体,人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

140.以德和民

“原典”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注译”以:用;德:道德,品德,这里指德治;和:安定;乱:同“和”相反,指暴虐扰民;治丝:整理蚕丝;棼(fěn粉):纷乱。全句译意为:我只听说用德治可以安定民众,没听说用暴虐能安定民众;用暴虐安定民众,就像整理蚕丝的头绪,越整越乱。

“品读”春秋时鲁隐公四年春,卫公子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君。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州吁能否成功,众仲就用上述比喻作答。众仲指出,州吁这个人恃仗武力,暴戾残忍,只能众叛亲离,难免大祸。不久,州吁即为国人所杀。这更印证了众仲“以德和民”的政治思想。

141.昭德塞违

“原典”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

“注译”君人者:统治民众的人,指国君;昭德:昭示善德;塞违:禁止邪恶;临照:亲自监督。全句译意为:作为国君,要弘扬昭示美好的品德,禁止违背道德和法纪的恶行,亲自监察各级官吏。

“品读”春秋时鲁桓公二年四月,鲁国得到宋国贿赂的大鼎,鲁桓公把它放入太庙。大夫臧哀伯认为这是败德之举,即进行劝阻,希望鲁桓公以身作则,扬善抑恶、树德禁邪,为臣民作出表率。

142.德惟治

“原典”德惟治,否德乱。(战国《尚书·太甲下》)

“注译”全句译意为:为政以德就治,不以德就乱。

“品读”中国的政治传统十分重视德治,也十分重视政德。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论文汇编《尚书》中,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德惟治,否德乱”,是商朝的宰相伊尹告诫新王太甲的话,希望太甲施行德政,做一个英明的君主。

143.宽信敏公

“原典”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春秋《论语·尧曰》)

“注译”说:同“悦”。全句译意为:宽厚,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勤敏,就会有功绩。办事公平,大家都会高兴。

“品读”这是孔子之言。孔子对三代(夏、商、周)以来的德政赞美有加。他在这里所说的宽、信、敏、公,是一个为政者应有的德行。为政者有了这些德行,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

144.君子之道

“原典”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春秋《论语·公冶长》)

“注译”谓:评论;子产:即公孙侨;君子:指为政的人;行己:要求自己;养:教化。全句译意为:孔子评论子产:“有四种君子的德行:他的行为谦恭、庄重,侍奉君主恭敬、认真,抚养民众有恩惠,对役使民众讲道义。”

“品读”子产是春秋时郑国贤相,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据《史记·郑世家》载:子产主张,“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子产“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也。’”因为子产能够为政以德,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孔子很推崇子产的德政。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四点,既是子产施行德政的表现,也是孔子对为政者施行德政的具体要求。

145.得道多助

“原典”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公孙丑下》)

“注译”道:仁政;寡:少。全句译意为:施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少。

“品读”孟子这句话是从他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中演绎而来的,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心的向背,即“人和”。要想达到“人和”,就必须“得道”,就是要实行仁政,赢得民心,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的这句话已成为警示千古的至理名言。

146.善为吏者树德

“原典”孔子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译”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善于做官的人在百姓之中树立恩德,不会做官的人在百姓之中树立怨恨。”

“品读”孔子在卫国时,他的弟子子皋担任主管刑罚的官员。子皋按照刑律,砍掉了一个犯人的脚,这个被砍掉脚的人当了守门人。后来,有人在卫国国君面前造谣说:“孔子要造反。”卫君听信谣言,要捉拿孔子。孔子急忙逃走,他的弟子也四散躲避。子皋从后门逃出,那个被砍掉脚的守门人引着他逃到门下的暗室中,官吏们没有捉拿到子皋。事后,子皋问那个守门人,为什么还要救他,守门人说:“我罪有应得,您秉公执法,何怨之有?”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其弟子“为政以德”的赞赏溢于言表。我们从这句话中也可悟到,为政之德的建设必须从党员干部开始。

147.德者本也

“原典”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注译”全句译意为: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梢。

“品读”这里谈的是以德治国中德和财的关系问题。“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国君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实行德治,有了德行才能赢得民众的尊敬和信仰,才能真正拥有土地和财富。如果国君没有德行,只顾自己聚积财富,财富聚积了,民众却离散了;国君有了德行,让民众得到财富,民众反而会凝聚,国家也才能得到大治。

148.仁者以财发身

“原典”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注译”全句译意为: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自身的事业,没有仁德的人则会用尽自己的心机聚敛财富。

“品读”这是“发财”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处。东汉大儒郑玄为这句话注解为:“仁人有财则务于施与,以起身成其令名。不仁之人有身贪于聚敛,以起财务成富。”如何处理仁德与财富的关系,是治国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财发身”,还是“以身发财”,是“仁”与“不仁”的道德标志。作为国君应以仁德为先,以聚积财富次之。国君有了仁德,国家就会得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