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15

第15章 君子以成德为行

149.成德为行

“原典”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周《周易·乾》)

“注译”成:完成。全句译意为:君子把修养、成就道德作为自己行动的目的,每天都体现在行动上。

“品读”《周易·乾》阐述的主题之一就是“君德”和如何实践“君德”。何谓“君德”?其中引了《文言》的解释:用仁心作为本体,寻求美好的会合,施利到外物,坚守节操。这都是君子的美德。也引了孔子的解释:言而有信,举动谨慎有节,防止邪恶,保持诚挚,从不自矜自夸,道德足以感化天下。君子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他要靠学习来积累知识,靠发问来辨别疑难,凭着宽阔的胸怀居于适当之位,用仁爱的心地贯穿于一切行为之中。达到了这种境界,就会“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也就是说,具备当国君道德的“大人”将要出现了。《周易·乾卦·初一》的本意是倡导“君子之行,动静可观,进退可度,动以成德”。

150.德博而化

“原典”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周《周易·乾》)

“注译”庸:平常;言之信:言而有信;行之谨:举动谨慎有节;闲:防止;善:行为美好;伐:自夸;化:感化。全句译意为:平常的言论要说到做到,平日行动要谨慎有节;要防止邪恶而保持诚实正直,行为美好而不津津自夸,道德广博而能感化天下。

“品读”这是孔子的言论,用来比喻龙一样的“大人”应该具备的品德。有了这些品德,就可以成为众人的榜样,获得众人的爱戴和拥护。

151.自昭明德

“原典”君子以自昭明德。(周《周易·晋》)

“注译”昭:昭著。全句译意为:君子因此自我昭著光辉的美德。

“品读”《晋卦》的“晋”,意思是长进,恰似光明出现在地面时冉冉上进。“君子”每当看到地面上光明冉冉上进的朝气蓬勃的景象,都会迸发出一种昂扬上进的激情,去蔽致知,克己明德,让光辉的美德昭著于世。

152.君子顺德

“原典”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周《周易·升》)

“注译”顺:顺从;小:指小善;高大:高大的事业。全句译意为:君子因此顺行仁德,积累小善以成就崇高弘大的事业。

“品读”《升卦》象征上升。崇高弘大的事业需要修养崇高弘大的道德。而道德修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累积小善,才能修养崇高弘大的道德,从而成就崇高弘大的事业。

153.树德莫如滋

“原典”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

“注译”滋:滋长,增加;疾:病,引申为邪恶。全句译意为:树立德行没有比不断增加更好的了,铲除邪恶没有比清除干净更好的了。

“品读”春秋时鲁哀公元年,越国军队被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派人向吴王求和。伍子胥就用“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的比喻劝吴王乘胜灭掉越国,不留后患。吴王没有采纳伍子胥的进谏,养痈遗患,结果被越王勾践所败。“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这句话,是两国交战之时必须记取的教训,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宝鉴。

154.德荣国华

“原典”吾闻以德荣为国华。(春秋左丘明《国语·鲁语上》)

“注译”全句译意为:我只听说德行高尚才能为国家增添光彩。

“品读”春秋时季文子在鲁宣公和成公时担任鲁国国相,生活俭朴,他的妾不穿丝绸,他的马不喂粮食。仲孙它认为作为鲁国国相,季文子这样俭朴会使国家不光彩。季文子回答道:“我也愿意奢华,但我看到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百姓吃粗粮穿破衣,而我却让妾穿得美、马吃得好,恐怕不是辅佐国君的人应该做的吧?况且我听说德行高尚才能为国家增添光彩,没有听说把妾和马养得美来为国增光的。”

155.忧德不建

“原典”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八》)

“注译”全句译意为:如果不忧虑德行没有树立,却担心财货不足是患害,那就吊唁还来不及,有什么可贺的?

“品读”春秋时晋国大夫韩宣子因贫困而忧愁,大夫叔向反而向他祝贺。韩宣子问叔向何故贺贫?叔向就列举栾武子和郤昭子的例子。栾武子身为正卿,却很贫穷。但他能修养德性,施行仁德,声名远播。郤昭子的财富抵得上晋国的一半,但他富而无德,骄横跋扈,结果落得杀身之祸。叔向接着对韩宣子说,如今你有栾武子的清贫,也具备了他的德行,所以祝贺你。清贫不值得忧愁,值得忧愁的是德行还没有树立起来。有财无德,早晚是祸。

156.为官九德

“原典”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战国《尚书·皋陶谟》)

“注译”栗:坚栗;立:卓立;愿:谨慎;恭:庄重;乱:治,指具有治理的才干;敬:敬谨;扰:和顺,意指能听取别人意见;简:简约;廉:廉约;塞:充实;厥:其。全句译意为:宽宏又坚栗,和顺而又卓立,谨慎而又庄重,有才干而又敬谨,柔顺而又刚毅,正直而又温和,简约而又方正,刚正而又充实,坚强而又合道义。昭然显示这九德并持之以恒,就会吉祥如意!

“品读”一次,帝舜朝见大臣,讨论政事。掌管刑法的大臣皋陶回答大禹时具体阐释“九德”。“九德”是《尚书》中反复提及并加以提倡的道德规范。这九种道德标准是对舜帝提出的“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扩充和发挥。这九种道德规范对后世修身治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人做官应该具备这样的道德修养,并持之以恒,才能德高望重,成就事业。

157.德不孤,必有邻

“原典”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春秋《论语·里仁》)

“注译”全句译意为: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品读”追求仁德,是人心所向。正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总会有志同道合的人。

158.君子怀德

“原典”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春秋《论语·里仁》)

“注译”怀:思念、关心之意;小人:常人、一般人;刑:法度;惠:利益。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君子关心仁德,小人关心土地(生活);君子关心刑罚,小人关心实惠。”

“品读”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孔子以人的道德高下来检验。君子和小人的趣向和操守不同,差别就在公私之间。孔子认为,“怀德”、“怀刑”的人,道德高尚,行为合乎法度,这是君子之风;“怀土”、“怀惠”的人,目光短浅,贪财贪利,这是小人之品。这和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同一个意思。

159.志于道,据于德

“原典”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春秋《论语·述而》)

“注译”游:畅通、畅游;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全句译意为: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畅通六艺。”

“品读”这是孔子的教学纲要,也是孔子对德才兼备的最早诠释。道、德、仁是儒家的道德要求,六艺是人的多方面才能。道、德、仁、艺共为一体,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君子、士人志于弘道,必须根据德行,德行的实践,必须依靠仁心的觉醒,而志道、德行、仁心必须经过六艺的熏陶。在孔子的世界里,道、德、仁、艺兼备也就是今人说的德才兼备才是最完美的君子、士人。

160.忧道不忧贫

“原典”君子忧道不忧贫。(春秋《论语·卫灵公》)

“注译”忧:担心;道:德行、道德、真理。全句译意为:君子担心的是自己不能成德弘道,不担心自己贫穷。

“品读”孔子认为:“忧道不忧贫”应该是君子的生活准则。君子的一生,应该“志于道”,发愤学习,加强修养,弘扬“大道”。这是天下百姓的福祉,个人的贫富何足忧虑?这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同一道理。

161.好德薄色

“原典”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春秋《论语·子罕》)

“注译”全句译意为:孔子说:“我没有见到喜爱德行像喜爱美色那样的人啊。”

“品读”在《论语》中,孔子这句话先后出现两次。《子罕篇》出现的这一次,是孔子五十七岁那年因为鲁定公迷醉于齐国送来的女子乐队,“三日不听政”,引发孔子的感慨。第二年,孔子在卫国时,因为卫灵公与其夫人南子出游时,要孔子坐第二辆车在后跟随,孔子非常气愤,再一次发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慨。当然,孔子这一感慨不仅仅是针对鲁定公和卫灵公的“好色”,也是针对当时的为政者“薄于德而厚于色”而发的。在孔子看来,德是人之魂、国之基、政之本,他说过“大德者必受命”、“德不孤,必有邻”、“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等。如鲁定公和卫灵公一类“好色”之徒,孔子是十分鄙视的。

162.苟无恒心

“原典”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战国《孟子·梁惠王下》)

“注译”放:放荡,放纵;辟:邪僻;侈:奢侈。全句译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就会放纵自己的邪恶欲望,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品读”坚定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是抑制邪恶欲望的精神力量。一个人只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才能节制和约束邪恶欲望。

163.圣人至德

“原典”天道至教,圣人至德。(西汉戴圣《礼记·礼器》)

“注译”全句译意为:天道是礼教的最高法则,而圣人则具有最高的德行。

“品读”这是借“天道”而言“圣人”,言圣人的德行最高尚。因此,要成为安民济世的圣人,就要敬德修德。

164.百行德为首

“原典”百行德为首。(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注译”全句译意为:各种品行以德行为第一。

“品读”德,即是“为人之道”、“做人之理”、为官之德。这是为人做官的基础。为人要遵守社会公德,为官要力行官德。魏孝文帝时的儒者刘献之曾说:“人之立身,虽百行殊涂,准之四科,要以德行为首。”(《北史·列传第六十九》)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深刻地指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所以崇德,修德,行德,永远是为人做官的必修课。

165.先于修德

“原典”先莫先于修德。(西汉黄石公《素书·本德宗道章第四》)

“注译”全句译意为:把什么摆在前面也没有把道德修养摆在前面重要。

“品读”人靠什么立身处世?靠的是自己的操守和德行。为官靠什么取信于民?靠的也是自己的操守和德行。操守是否廉直,道德是否高尚,既关系到自身的立身处世,也关系到事业的成功,所以就有“先莫先于修德”的古训。

166.高山仰止

“原典”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乡往之。(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注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仰:仰望;止:语气助词;景行(háng杭):大路;乡:通“向”,向往。全句译意为:高山仰望才见顶,大路平坦凭人行,尽管我努力,也不一定能达到(孔夫子的境界),但我内心却非常向往。

“品读”这是司马迁写完《孔子世家》后在“太史公曰”中写的一段话。司马迁认为孔子道德学问及其伟大人格是“至德”、“至圣”。他把孔子当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道德榜样。这实际上是司马迁的自我激励:“虽不能至,心乡往之”。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世树立了如尧、舜、禹、文王、周公和孔子等一系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道德榜样,他自己也以道德磨励和人格升华为后世树立了“虽不能至,心乡往之”光辉典范。在现代的道德建设尤其在官德建设中,既要树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道德榜样,也要提倡“虽不能至,心乡往之”的道德实践的榜样。

167.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

“原典”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注译”全句译意为:德行和他所任的职位不相称,给他带来的祸害一定很残酷;才能和他所任的职位不相称,给他带来的灾祸一定很大。

“品读”王符这几句话颇富警醒力。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在其位,谋其政,必修其德,养其才。无德无才而居其位,只能殃其自身,甚至祸国殃民。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就要注意修身立德,不要投机钻营谋官位,不要阿谀奉承骗官位,不要重金贿赂买官位。

168.患德不崇

“原典”君子不患位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君子不担心地位的低下,而害怕德行的浅薄;不以钱财的紧缺为耻辱,却因德才的贫乏而羞愧。

“品读”这句话出自张衡的《应闲》一文。张衡是东汉的科学家、文学家,《应闲》是他的述志之作。他不慕当世,从容淡静,这几句话正是张衡的心声,从中可见张衡尚德轻财的人格。

169.山不在高

“原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唐刘禹锡《陋室铭》)

“注译”馨:香,指德行美好。全句译意为:山不一定要高峻,只要有神仙居住就会有名气;水不一定要幽深,只要有蛟龙潜在就会有灵气。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因有我的美好德行才使它散发香气。

“品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自比陋室其实不陋。你看,陋室的环境多优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来往陋室的人多风流:“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陋室里主人的生活多风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的气派多风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子云是西汉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扬雄的字)。正如孔子所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真是妙语如珠,胜意迭出。尤其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深含韵味和哲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以德自励,室陋德馨,景陋人贤的志气和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