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12

第12章 异人质赵

时间?公元前265年

人物?秦公子异人

秦昭襄王和赵惠王在渑池之会时,由于蔺相如地巧妙的外交技巧,秦国与赵国在这场外交战上打成平手,秦赵签订和约,互换人质。当时秦国的人质是昭襄王之孙子楚。子楚是昭襄王次子安国君之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但都是嫔妃所生,安国君最宠爱的楚妃华阳夫人却没有生孩子。子楚由于生母夏姬不得宠而且早死,一向不被重视,所以他被选上到赵国为人质。

作为人质,在本国虽然贵为王子、王孙,可是到了异国之后,命运便不得而知:假如派出国一旦违约,人质便立刻“身为粪土”,惨遭厄运。当秦昭王做出派异人到赵国充当人质的决定后,异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在限期内备驾前往。看来异人只得听天由命了。

公元前265年,在由咸阳通往邯郸的漫长旅途之中,异人独自坐在车中,心情忧郁,沉默无语,无心欣赏一路上车帘外的春光和美景。一天下午,异人的车队进入邯郸城中。城中的市民百姓闻知秦王派来的人质来到赵国,无不欢呼雀跃,前来围观。市民百姓们深知:两年前如果是秦军攻入邯郸,有谁能保全住性命,活至今日?然而,秦兵败走了,今日遣派人质前来,又怎能不令市民欢呼?

照理公子异人是秦太子的儿子,他到赵国做质子应该是有份量的。但由于他并不是安国君的宠子,在安国君的二十几个儿子当中排行居中,其母夏姬又不受安国君宠爱,所以他在秦国并不为人看重。因而当他做质子到赵国后,也就指望不上秦国内当权的人能对他有什么特别的关照。况且由于秦在列国之间专讲兼并攻取,挟诈不守信义,各国都吃过秦国的大亏,对秦怀有戒心,因而对秦派来的质子也都不抱有好感,当然也不会给予质子特别理会或特殊照顾了。

本来秦对赵是比较小心用事,不敢轻易用兵的。但是偏偏在公子异人到赵做质子时,赵惠文王死,赵孝成王新立,其母赵太后主事。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了,也不管在赵的质子会怎样,就趁赵丧君立君太后主事之机,于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发兵攻赵,夺取了三座城池。逼得赵太后在触龙的劝说下,把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争取到齐国发兵支援,秦才停止了对赵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质子的公子异人的处境可想而知。不仅要忍受赵人对秦的愤怒情绪,而且还由于没有内援,财用缺乏,生活困窘,甚至连日常供给都不充裕。这使得这位秦国少年公子郁郁寡欢,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继承王位更是难得指望,能不能回到秦国也由不得他。只好在别人的冷漠相待下,默默地煎熬时日。

就在异人最不得意的时候,他万万没想到有人瞄上他,在打他的主意。这个人就是阳翟大贾吕不韦。

延伸阅读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经常互相“质子”,即把儿子质押给盟国,作为一种守约的保证,这种取信的方式,在平等的条件下,质子是相互的,更多的时候则是因为有求于人,质子便成了单方面的行为,所谓“国强欲待弱之来相事,故遗子及贵臣为质”。

质子在当时是一种契约行为。质子取信在后代仍然存在,只不过不那么明确指此人为质子,而是通过政治婚姻、在质押方任命“质子”一定的官职等方式,把“质押”换个别的名称,以示文明和友好,让我们看到一点历史的进步。在清朝,满族就是采用姻亲的方式怀柔蒙古贵族,清皇室把公主嫁给蒙古王子,然后在北京修额附府,客气地拘这人质,汉唐皆有公主和亲之事,实质上也是把女儿作为人质交换边境的安宁。只是形式上要比直接索要人质文明多了。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65年,罗马人征服了南部的希腊城市,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 罗马人精于管理被征服的领土,他们使用了开明与独裁相结合的政策。他们通常并不破坏被征服的城市,而是给与它们一定的权力。一些城市,尤其是罗马附近的那些城市,全部被授予罗马公民权。还有一些城市被授予自治权,而另外的则结成同盟。不过,所有的城市都要向罗马缴税并派遣军队。另外,罗马士兵驻扎在部分被征服的地方,其军费由当地支付。在这些地方,罗马得到了实惠,士兵们获得了有价值的财物,并成为该地永久的军事居民。通过这种方式,罗马在被征服的每个地区都保持了一个永久的军事基地。为巩固这些基地,罗马人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筑路工程。他们修筑的道路质量高,笔直如线,甚至径直穿过山区,确保了士兵和供给可以快速地运抵反叛之地。通过实施授予被征服地区的权力和公民权结合在一起(或者允诺他们在将来有公民权)的政策,建立确保对于反叛地区快速严厉的反应通道,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上创立了一个持久的和平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