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10

第10章 9、怎样客观地评价“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

(1)正确理解帝国主义的概念

关于帝国主义的概念,我们可以在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得到答案。列宁在这部著作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资本主义到了19世纪后半期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在对帝国主义的特征作分析的基础上,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如下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的表述为:“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了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垄断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尖锐到什么程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种矛盾的尖锐化,是从世界金融资本取得最终胜利开始的这一过渡历史时期的最强大的动力”。“垄断制、寡头制,代替了自由趋向的垄断趋向,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最弱小的国家,这一切便产生了帝国主义的一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个别工业部门,个别资产阶级阶层,个别国家,不同程度的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根据以上对帝国主义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必须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还是必须要消灭的。”并在该书的序言明确:“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正确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马克思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有过“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提法。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谈到:“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则谈到了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还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

(3)正确看待帝国主义文化渗透的渗进过程

首先,从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时期。对中国人来说,船坚炮利虽然能够证明西人有“长技”,尚不足以证明西方文化的优越性。19世纪之前,不仅中国人自认为中国为世界文化中心,西人也认可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但是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使西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尤其是18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他们只承认中国文化优于周边国家许多,却已远逊于基督教文明。但是,在一次次的战争失败过程中,中国人终于不得不承认我们不仅要师夷之技,还要师夷之学。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言:“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假如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其次,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时期。四川大学的罗志田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过如下描述:冯桂芬大约可以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始作俑者。为此,冯将西方文化区分为礼和器两种不同类型。器可用而礼不必学。其要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故冯实开了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先河。不过,冯氏一书所作虽早,流传却晚。早年仅以抄本传,至1880年代始有刻本。到1890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基本已成时人共识。1891年,康有为即主张“必有宋学义理之体,而讲西学政义之用,然后收其用也。”次年,郑观应也明言“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到1896年,梁启超指出:“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两年之后,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整合诸家之说,系统表述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的观念。

最后,从辛亥革命的中学“不为体”,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时期。辛亥革命后,随着两千年封建帝制的覆灭,中国人开始对自己的古老文明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再也不认为老祖宗的就都是好的和对的了。“民国以还,中国已出现一种对‘新’的崇拜,形成了新即是善、旧即是恶的价值判断”。而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潮则成了中国文明的一部分。

总之,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的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王晓秋就认为:关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不能把外国人在中国所有的宗教、文化、教育、出版活动,一概说成文化侵略,也不应完全否定他们在传播西方文化、科学方面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资本帝国主义确实对中国进行了文化渗透活动,其目的是宣传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金钟哲邱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