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20

第20章 9、洋务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开端吗?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而开展的,标榜“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自救”运动。

关于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洋务运动的性质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开展的自救运动

其原因有:①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多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顽固派与洋务派,这也是这个时期清朝政局变动的一个明显的表现。顽固派以慈禧太后为首,包括醇亲王奕讠?、蒙古贵族倭仁、汉族官僚李鸿章和刘锡鸿等。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讠?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两派的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区别在于对待外国事物的态度上。顽固派以“天朝大国”自尊,“深闭固拒”,对世界毫无所知,排斥一切外来事物,反对一切变革,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保守、最腐朽的一个集团。洋务派则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制造船炮,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推行的,并且也得到了清政府当时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的认可和支持;②洋务运动之所以会展开,是因为清政府希望通过洋务运动达到富国强兵的结果,来解决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内忧外患问题,即“剿发捻,勤远略”,“剿发捻”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勤远略”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根本上都是为了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③在洋务运动所采取的措施中,也有明显的封建色彩。比如,其军事工业是由政府投资兴办的,由封建官僚控制,俨如一座封建衙门,技术上依赖外国技师,产品也适用于武装清政府的军队,根本不通过市场流通;其民用工业主要是为辅助军事工业,为解决军事工业中所面临的资金、燃料、运输等问题而开设的;筹划海防,是为解决清政府所面临的边疆危机问题,使清政府的国防更稳固;兴办的新式学堂和派遣的留学生,是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培养人才,最终也是为维护清朝统治服务;④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虽然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结果却失败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这一结果同样也可以证明其封建性质。

(2)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首先,洋务派虽然在主观上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时,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其次,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最后,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于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