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23

第23章 2、维新派、革命派和立宪派三者之间是否只有区别而没有联系呢?

毋庸置疑,维新派、革命派和立宪派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么如何来看待这种联系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关于社会变革的论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一般是指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向另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变,当这种生产关系的转变方式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变,而是通过激烈的甚至是暴力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巨变的方式来完成,并在这种完成过程中一种新的阶级力量战胜旧的阶级力量时,历史唯物主义者称之为革命。当这种生产关系的转变方式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变,而不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完成,并在这种完成过程中社会的阶级冲突不是暴力方式,而是通过一种温和方式来解决时,历史唯物主义者称之为改革。而主导上述社会变革的阶级和阶层如果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式,我们称之为革命派;如果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或者是温和的方式,则称之为改革派。

(2)客观评价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中的革命派、维新派、立宪派

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是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的先进分子都主导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有地主阶级开明派的林则徐、魏源,农民阶级革命派的洪秀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后期转为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和张謇,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孙中山、章炳麟、陈天华、黄兴、宋教仁,亦有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人。但最终,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是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完成的。那么,本应由资产阶级的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来完成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历史却没有选择他们,为什么呢?毛泽东在早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尤其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民族资本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他的力量是很软弱的。”毛泽东又将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软弱性形象地比喻为“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

从上述观点出发,我们再来看待中国近代的维新派、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联系时,大都会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维新派、革命派和立宪派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虽然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又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要求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维新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之后,在90年代形成的一股代表中国资产阶级要求的政治派别。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主要代表。因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受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他们提倡西方君主立宪制度。从“公车上书”起,积极从事变法的理论宣传和组织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建立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立宪派则指的是20世纪初“清末新政”后期主张“预备立宪”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有从事实业的资本家张謇和当时已经从维新派转为立宪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革命派指的是19世纪90年代中叶,在中国出现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先后组织了兴中会、同盟会以及其他革命团体,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标志着旧式的、一般的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顶峰。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一部分开始转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而另一部分则认识到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开始转而投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如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

近代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政治课题是独立和民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代表农民小生产者,曾提出过朴素的反侵略、反压榨的斗争纲领。资产阶级维新派传播了救亡图存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并尝试付诸实践。他们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拓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他们摒除了农民阶级的笼统排外倾向和皇权主义,突破了维新志士的君主立宪藩篱,结合中国国情,认真吸取了西方的民主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主革命的理论观点和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政治思想,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高峰。孙中山、黄兴、章炳麟、宋教仁、朱执信、廖仲恺、胡汉民、陈天华、邹容等都曾对此作出过重要贡献。

第二,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并学习和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保护工商业,在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在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开办商学、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等。思想文化上,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创立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对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而立宪派则在政治上,主张官制改革,后期主张宪政;军事上,主张裁撤旧式绿营,建立新式军队;文化上,主张废科举、办学堂、兴留学。革命派在政治上主张推翻清王朝,虽然与维新派、立宪派的保留清王朝有所不同,但是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立场上是相同的;而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主张亦和维新派、立宪派大同小异。

总之,他们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由于所处的时代和阶层不同,提出的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也有一些不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毛泽东指出的“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即软弱性。

(金钟哲邱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