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62

第62章 1、重庆谈判仅仅是蒋介石的阴谋吗?

既然看穿了是假和谈真内战,中共为何还要参加谈判?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毛泽东与蒋介石阔别19年重新握手,举国瞩目。今天看来,重庆谈判虽然没有解决多少实质性问题,但仍有很大意义,它充分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真诚愿望和决心。回首当年的历史,了解国共双方的真实意图十分必要。

(1)蒋介石的如意算盘

日本刚投降,蒋介石就连发数电致毛泽东,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蒋介石如此急切,毛泽东也最终应邀,然而蒋介石并不是真的想通过谈判来实现国内和平。

首先,蒋介石仍未放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意图,但蒋介石对全面内战也有顾忌:一是经过八年抗战,全国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均有人反对战争;二是国共背后站着都不希望中国再燃战火的美国和苏联;三是国民党政府的精锐军队抗战期间大都退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要迅速开赴共产党控制区前线还需要一段时间。权衡利弊之后,蒋介石在调兵遣将、部署内战的同时,亦发动和平攻势,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如果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肯定不敢冒险来重庆,而一旦毛泽东不来,蒋介石就可以说是共产党拒绝谈判,从而有借口发动内战,并把国共合作破裂、挑起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一方,在世界和中国国内的舆论面前,蒋介石也获得了主动。因此,蒋介石重庆谈判真实目的是在政治上蒙骗舆论并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掩盖他阴谋发动内战的真相。

其次,蒋介石的内心打算是另一回事,毕竟毛泽东到重庆是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他对此仍然十分重视。毛泽东刚到重庆,蒋介石就在当天晚上八时半由张治中邀请毛泽东和代表团到蒋介石官邸山洞林园,盛宴欢迎。第二天下午蒋介石和毛泽东作第一次直接交谈。9月2日,又再次邀请毛泽东和代表团到官邸赴宴,会后,蒋介石、毛泽东两人又做了第二次交谈。从8月28日至9月3日,以周恩来、王若飞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同以张群、王世杰、张治中、邵力子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不断交换意见,各项问题都接触到了,并由张治中和周恩来直接商量,初步确定了商谈的议程。

第三,这里要着重说明一点,就是当时外间传说,蒋介石对谈判毫无准备,一切方案均由中共提出,蒋只好消极对付,派人敷衍等。这不符合事实,也小看了蒋介石。蒋对这次谈判是胸有成竹,也是胸有成见的。蒋介石是个阴谋家,他当时的设想是:先由双方交换意见,摸共产党的底,自己先不说话,然后提出要点逐一进行谈判。不过中共方面确实掌握主动,先声夺人。在8月25日就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原则和前提。重庆谈判开始,中共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国民党对此义正词严的原则无法阻拦,终于不得不同意写入决议之中。但是蒋介石另有打算,即准备抽象地赞成,具体地抽调。他的具体做法是提出“政令统一、军令统一”,而且“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首先把中共的军队化掉,其余的再说。

(2)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为了在政治上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首先,抗日战争阶段已经结束,新的阶段是和平建设,应当力争一个有利于人民的和平建设时期,即使是暂时的和平,也应当积极争取。为了保卫人民的利益,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或者使内战限制在局部范围,或者使全面内战尽可能地推迟爆发。

其次,为了有利于揭穿美蒋和平阴谋,有利于团结教育全国人民。在重庆谈判前,有一些人对当时的形势认识不清楚,特别是国统区和一些沦陷区的人民,对共产党了解不多,再加上国民党长期的反共宣传,使一些人对中国共产党存在着误解,甚至采取敌视态度,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抢占地盘,不是真正为了全国的和平。毛泽东不顾自身的危险,毅然选择前往重庆谈判,粉碎了国民党散布的中国共产党不要和平的谣言,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权。

第三,斯大林希望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当时既是苏联国家利益的代表,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领导人,他力图影响这场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斯大林应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的请求,于8月20日、22日,连发两份电报给延安,希望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紧急会晤”。电报说:“考虑到日本投降和国共双方关系的恶化,这次会晤是必要的。”电报还警告说:“不能进行内战,否则,中华民族的存在将受到危害。因为国际社会和中国人民希望和平,所以毛泽东应与蒋介石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电报还说:“尽管蒋介石挑衅想打内战消灭你们,但是蒋介石已再三邀请你去重庆协商国事。在此情况下,如果一味拒绝,国内、国际方面就不能理解了。”在斯大林的要求和蒋介石再次电邀下,8月24日,毛泽东复电蒋介石,表示同意去重庆谈判。

(3)毛泽东到重庆,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8月28日下午三时四十五分,一架草绿色的飞机徐徐下降,毛泽东身穿蓝色中山装,头戴巴拿马式帽子,脚上穿着黑色布鞋,显得雍容、凝重,容光焕发。他一面手挥帽子,一面同赫尔利同时下机,毛泽东发表简短的书面谈话:“现在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

毛泽东到重庆的消息,如同强劲的东风,迅速吹遍山城,受到各阶层民众的热烈欢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的社评,它道出了那时公众向往和平的普遍心情。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毛泽东亲临重庆的行动是“弥天大勇”。《新华日报》发表四位读者来信说:“毛泽东先生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蒋介石其人,诚为鲁迅所形容的“杀人如草不闻声”!加之当时重庆情况复杂,社会秩序混乱,毛泽东亲自前往重庆,确实是身入虎穴,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大无畏气魄。

重庆谈判为期43天,整个谈判尖锐、紧张、曲折、复杂,多次濒于破裂。局势虽然诡谲多变,但谈判还是达成了协议。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即《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协议的达成,是中国共产党方面识大体、顾大局,大大让步的结果。例如,中共在商谈中和协议上始终表示接受蒋介石的领导和实行三民主义;在部队数量方面中共愿意由四十八个师减为二十个师;在解放区问题上中共愿意以后进行协商。毛泽东说,“无此让步,不能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不能得到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问题在于,蒋介石缺乏诚意,再好的协议也终必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