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71

第71章 10、为什么许多民主党派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

他们为什么不是单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民主党派与西方议会民主型政党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它是作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反对者而崛起的,是作为爱国主义者为捍卫民主、自由、独立而诞生的,是作为共产党的同盟者和合作者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的。

1948年5月1日前即已成立、参加新政协的民主党派,具体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建国初,中国人民救国会解散,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合并,从而形成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

民主党派大多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不是偶然的,概括地说,他们是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化的产物,是国民党统治集团消灭异己,使其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客观反映,是蒋介石对内顽固坚持内战政策,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的必然结果,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广大知识分子不满现状、求生存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其原因主要是:

(1)民主党派的形成,是由中国社会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任务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解决这种矛盾,实现这一任务,就为我国民主党派的产生提供了总的依据。中国民主党派人数不少,分布社会阶层多,又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他们有着抵制压迫、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要求。但由于对革命的任务、方法、道路的不同认识和主张,各阶级、阶层产生自己的政治组织就具有了必然性,于是,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社会集团,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政党。

(2)民主党派的形成,是由中国社会具体的阶级条件决定的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本质特征,不仅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趋尖锐化,而且使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这就为民主党派的产生提供了广泛的阶级基础。中国社会各阶级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阶级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交织在一起,极为复杂。中国的阶级构成不平衡,政治力量对比亦不平衡。人数较少的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治力量较强,而人数较多的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他中间阶级政治力量却较弱,并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尤其是在无产阶级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能与无产阶级结成政治联盟,或在特殊时期,其中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级会产生政治上的摇摆性。这种阶级状况决定,在中国政党构成方面,除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以外,中国会出现中间阶级的政党,但不会出现单独代表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政党,我国各民主党派所代表和联系的就是广大的中间阶级和阶层。

(3)国内暂时出现的和平态势,为民主党派的形成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抗战胜利初期,由于国内外政治军事诸多因素的制约,国民党不敢立即发动内战,而且同共产党举行了重庆谈判,决定召开由国共及民盟代表等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以定国是。这说明经过斗争使国家走上和平及民主改革道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些情况,使一些主张政党政治和多党制的党派受到了巨大的鼓舞。面对国内暂时出现的和平态势,一些民主人士以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来临了,他们认为,要在战后的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西方民主国家,既不能依靠国民党,也不能相信中国共产党,“中国需要第三党”,只有这个第三大党才有资格、有能力在中国缔造出“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政治环境的暂时缓和使民主党派空前活跃起来。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推动,为民主党派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中国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在中国人民中占少数,而他们面对的敌人是强大的,这就必须由民主党派和广大中间阶级建立起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否则就无法取胜。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和各民主党派所主张的抗日救国、实行民主存在着共同点,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要求有一致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同民主党派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而且各民主党派的建立几乎都有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帮助,其斗争路线、方针和策略,也受到共产党的很大影响和指导。

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为什么不是单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呢?

(1)民主党派的阶级基础是广泛的,成分是复杂的

民主党派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早年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斗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二是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包括爱国华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来的反对派、民主派,一些开明的、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人物;三是知识分子,主要是进步学者、教授、专家、新闻工作者。此外,还有少数共产党员参加。因此,民主党派内部有进步、中间、落后的政治分野,不是也不可能是“清一色”的。

(2)我国各民主党派比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具有更多的革命性、人民性

民主党派与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也不同,西方资产阶级组织政党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从封建主手中夺权,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表。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形成单一的阶级政党,广大小资产阶级也不能在政治上、组织上成为一个统一的政党。这一特点的形成,一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及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因此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不可能产生强大的中间性质的政党;二是由于近代中国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自由,资本主义没有和平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国共两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中间势力要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组成联盟性质的政党。

上述表明,只有在政治上坚强,能代表广大人民利益,代表新的生产力,而且具有远大前途的工人阶级,才能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进行坚决的斗争。因此,在我国这种经济、政治环境和阶级结构条件下,众多的中间阶级没有在无产阶级政党和大资产阶级政党之间形成单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但是,由于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他们有反帝、反封建、反专制的爱国心,有实现民主政治的要求。为了这一要求,他们结成了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这是我国民主党派的特点。

(王雅文王春梅)

(1949~2008)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