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70

第70章 9、蒋介石为何能在内战失败后占据台湾?

他在美国的武力保护下如何把注意力转向内部稳定了局势?1949年12月7日,蒋介石颁令,国民党“政府”迁往台北市,从此开始了其孤处一隅的统治时代。从4月22日南京失守起不足8个月的时间里,国民党政府已四迁其地:由南京而广州,而重庆,而成都,而台北。早在1946年大规模内战爆发不久,蒋介石偕同宋美龄到台湾巡视,当时他还没有料到3年之后他会被赶到台湾,但他却已看到台湾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企图把它作为进行内战后盾的想法已经形成。

当时的台湾,可谓风雨飘摇,内外交困。政治上,人心惶惶,私蓄较丰而意志较薄弱者,纷纷避地海外,或预作最后打算;经济上,濒临崩溃的边缘。台湾本一弹丸之地,面积仅3.6万平方公里,山脉占去三分之二。原有的600万人口,依靠日本人统治期间打下的一点经济基础,生活尚可温饱。现在蒋介石一下子从大陆带来两百多万军民,人口压力骤增,以致出现生产萎缩、通货膨胀、物资奇缺的局面,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从当时的民意来看,台湾人民对蒋介石的光临并不欢迎。因为,“二二八”事件的惨痛记忆仍留在他们心中。数万人被杀害,在台湾人民与国民党当局之间长久地留下了敌对的阴影。

面对危机四伏、一片混乱的严峻形势,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为何仍然能在内战失败后占据台湾?

(1)黄金大转移

蒋介石以其“精明”之道,在退守台湾前,将国库中的黄金、美钞、银元偷偷地运到台湾。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推行所谓的“币制改革”,勒令国民交出私藏的黄金、美金、银元兑换成“金圆券”,不惜采取军事和特务手段强行索取、没收,一夜之间变成了印有蒋介石头像的面值为50万、100万不等的纸币。而随着战局的紧张、银根的收缩,这些“金圆券”一夕之间狂跌几倍、几十倍,甚至千倍,老百姓欲哭无泪。

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国民党中央银行时,中央银行的黄金、白银、美钞荡然无存。这些钱运到哪里去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部分被蒋介石分存国外;大部分已运到了台湾。蒋介石运往台湾的这笔钱财,在今天看来也许不算大数目,但对当时台湾的800万人口,对当时的金、银、美钞的实际购买水平而言,却是一笔巨额财富。正是靠着它,蒋介石才稳定了台湾的金融,控制了物价的上涨,支付了150万文武职员的工资、军饷,一句话,稳了当时的军心、民心。当然,蒋介石把它的作用看得更大,认为这是“反攻复国”的资本。

(2)美元和华侨捐款

在20世纪中叶,台湾的经济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除了蒋介石从大陆带去的巨额财富外,还有另外两大重要来源,即美援和华侨捐款。从1950年到1973年的20多年时间里,美国提供给台湾的各种经济援助达20多亿美元。

蒋介石退守台湾岛后,打着“总理信徒”、“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等旗号,加上当时许多海外华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了解、误解,所以不少人出于各种目的向蒋介石和台湾当局捐款献金,这笔数目在当时达近10亿美元。华侨的捐款及投资对台湾在蒋介石时代的经济稳定和初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美国的武力保护,风雨飘摇的台湾局势初步稳定,国民党也有了安全感。于是,强烈的求生存意识使蒋介石把注意力转向内部。

(3)建立新政府

蒋迁台后建立的政府是一个全新的政府,政府内大多是新派人物而不存在地方势力。这时才实现了真正的独裁军令和政令的强力执行。这时在大陆实行过的地方选举被带到台湾并得到发展,而在大陆时地方选举被官僚们所控制,成了官僚分赃的手段,选举流于形式。此时在大陆时的文人从政传统得到发展,像物理学家李国鼎曾担任过农业部长、经济部长。由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及其他外党势力对政治的参与和进行地方选举,台湾基本上做到了政治上的清明和政府的高效。

(4)建立教育科研体制

由于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努力,从大陆来的一批公立、私立大学带来的高校体制在台湾生根发芽,为台湾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教育科研体制。而台湾当局继续选派留学生与对教育加大投入的政策则给教育科研部门提供了外部支持。教育部门内部的自修加外部的支持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管理、科研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知识经济的弄潮儿。从台湾培养出了丁肇中等诺贝尔奖获得者来看,台湾的教育是成功的。

总之,台湾的开明专制造就了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高效廉洁的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政策,正确的政策造就了有活力的、高效的经济,再配以傅斯年的台大和胡适的中研院,这一切促成了台湾的现代化,使台湾建立起了相当规模的高科技产业群。此时,四年计划在台得到全力实行,土地改革也得以顺利实现。60年代初台湾当局又规划了出口加工区,再后来台湾又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了两次产业升级,奠定了台湾的现代化基础。上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均有赖于高效的政府、较清明的政治环境及相对较发达的教育与科研。

(5)开展土地改革

蒋介石兵败逃台以后,吸取在大陆失败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措施,以巩固其统治基础。事实上,国民党要想在台湾站稳脚跟,当务之急就是着手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1949年3月1日,陈诚在台湾省行政会议开幕式上宣布,要切实执行“三七五减租”,他警告大地主:“仅顾及本身利益而剥削农民,将来会自食其果”。4月23日,陈诚公布“台湾私有土地租用办法”及实施细则,由此揭开了台湾土改的序幕,并开始执行“三七五减租”。

限定耕地租额。扣除种子、肥料等成本费25%,剩余75%由农民、地主各得一半,即37.5%。换言之,即地主收取地租,最多不能超过租地全年出产物的37.5%。原约地租超过37.5%者减至37.5%,不及者不得增加。这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地租负担。

台湾的“土地改革”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成功地使台湾农业迅速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并带动了台湾工业经济的恢复。正如台湾当局所称,这种“温和的土改”是一次“合理的、不流血的革命”。蒋介石也认为,这种土改方法使经过“土改”后的地主,能同时参与国家的工业建设。

总之,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做出了“推迟打台湾的时间”的计划。然而在三年以后,某些武装解放台湾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同时又出现了某些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因素。这样,中共中央、毛泽东适时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而放弃了武装解放台湾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