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89

第89章 8、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如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总的来说是处于比较艰难,并且逐步恶化的情况。大概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社会主义阵营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上敌视中国,他们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支持台湾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遏制中国,不同我们进行经济往来;在军事上,美国积极构建亚太战略区,在军事上包围中国,他们派舰队在台湾海峡巡逻,并且借朝鲜战争之机,妄图把战火燃烧到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当时的中国外交战略叫做“一边倒”,只和社会主义国家来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快速和中国建交。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苏联在经济上援助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大型建设项目156个。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和中国有着政治和经济往来。

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阵营破裂时期。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苏联和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出现裂痕。1958年,中苏分歧加重,苏联在中印边界争端中,公开支持印度。1960年,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撕毁三百多个协定和合同,废除二百多个科技合作项目。中苏关系恶化。1966年,中苏两党断绝关系。之后,苏联陈兵中国边界,边界事件不断发生。1969年,中苏边界爆发战争。此时的中国,在国际上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排挤和打压,国际环境恶劣到极点,国内经常处于备战状态。

1946年,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谈话时,首次提到了“中间地带”理论。他认为,在美国和苏联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亚、非、欧三洲许多的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在这里,毛泽东初次敏锐地把亚、非、欧很多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也看做是自己可以利用的一道屏障。之后,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更加成熟。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爆发(美国和英法争夺埃及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在这里,毛泽东看到了“三种力量和两类矛盾”。他说:“在那里冲突的,有两类矛盾和三种力量。两类矛盾,一类是帝国主义跟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即美国和英国、美国和法国之间的矛盾,一类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即埃及和美英法之间的矛盾。三种力量,第一种是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第二种是二等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第三种是被压迫民族”的国家。在这里,毛泽东在国际矛盾和国际关系的斗争中又细化出一种力量、一种矛盾,即二等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他们同美国的矛盾。于是,“中间地带”理论进一步发展为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是第一中间地带,日本、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1963年,美法矛盾尖锐化,法国总统戴高乐宣称建立自己独立的核力量。1964年,中法建交。这是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说明毛泽东理论分析的正确。“中间地带”理论为中国运用国际矛盾,打破封锁,寻找外交空间,壮大国际声援找到了方法,为我国的国际外交提供了指导。

“三个世界”的理论是毛泽东在1974年提出来的。当时,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都出现了变化。资本主义阵营内部,西欧和日本迅速强大,对美国盟主地位提出了挑战,社会主义阵营已经解体,而战后迅速独立的大批民族国家,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国家关系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针对这种新形势,毛泽东为中国的国际外交指明了新的方向。他认为美苏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非拉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理论突破了过去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衡量外交的标准。它深刻揭露了美苏的霸权主义特征,而且揭示了第二世界同第一世界既联系又冲突的特征,加强了反霸力量。更主要的是它指出了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把中国列入了同自己国家利益相符的战略地位,成为国际上反霸的主要力量。这一理论,再一次为中国的外交战略定位,使中国在国际外交上占据重要地位。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正是由于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两类矛盾和三种力量”理论,以及“三个世界”理论的正确指导,中国在国际上逐渐打破孤立,先后同包括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建交,并且迎来了1971年在联合国恢复席位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样的国际声誉和大国地位。

“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外交理论的两块基石,为正确指导中国外交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大国地位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