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90

第90章 9、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意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和和谐社会思想相隔四十多年,在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它们各自的内容和背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背景和内容。1956年,中国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当时国际上,帝国主义掀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逆流,10月,匈牙利还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动乱和反革命活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呈现出一个骤然高涨的形势。在国内,少数地方发生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和农民闹事的情况。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矛盾?为此,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认为国内的矛盾,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少数人闹事”,毛泽东认为,这不值得“大惊小怪”。相反,要正视矛盾、解决矛盾:“一切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任务在于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它和解决它”。他又深刻总结了“少数人闹事”的起因:“这些人闹事的直接的原因,是有一些物质上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但是,发生闹事的更重要的因素,还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为此,他主张,要从根本上消灭发生闹事的源头,“必须坚决地克服官僚主义,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只要做到这一条,一般就不会发生闹事的问题”。毛泽东还深刻认识到,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质就是人民内部利益问题。为此,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反对只为极少数人谋利益的“小圈子主义”。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类矛盾,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具体应对的方针政策。

“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内容。2002年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面临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如何顺利实现目标?如何使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它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协调、稳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和谐,它要达到的目标是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它的重要特征是公平正义。

知道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的内容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二者的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首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指导作用。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它的反面是不和谐,比如说,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政府官员的腐败、人民权利不能充分履行、医疗教育社会福利不完善、就业问题等,这些不和谐的现象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这样一个和谐社会,它的着力点和重点就是解决社会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方面的方针和政策,无疑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谐社会的成败和关键,就在于我们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必须慎重对待,其中最主要的是五个方面:①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②领导与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始终保持领导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③积极预防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和激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④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提高效率的前提下,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目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任务;⑤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合理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一脉相承,我们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中汲取建立和谐社会的方法,就能把握问题的主要方面,就能顺利实现我们的目标。

(王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