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13

第13章 生肖地名拾锦

以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作为某一个地区或是某一处景物的名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以生肖命名的地名中,可以见出人们对于生肖崇拜的影子,也反映出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古代,图腾崇拜对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不仅将被视为神物的生肖图案绘在衣服上,做成头饰、旗帜以及壁画等多种形式,甚至还用生肖中动物的名称来为某些地区命名,这其中便有不少有趣的事例。

宝鸡和雉县的传说

在魏文帝曹丕所撰的《列异传》中记载有这样一个传说:秦穆公时期,有人在今陕西南部的陈仓一带挖出一只奇异的动物,它长得像羊而不是羊,像猪也不是猪。于是那人就牵上怪物,想把它献给秦穆公以领取封地和赏钱。途中,遇到两个童子,童子告诉他说:“这怪物名叫媪,专门在地下吃死人的脑袋为生。要想杀死它,可以用柏树枝打击它的头部。”谁知这时被两个童子揭了老底儿的媪也开了口:“这两个童子名叫鸡宝,一雌一雄,得雄者可以称王,得雌者可以称霸。”那个陈仓人听了,再也顾不上怪物媪,一心去捉名叫鸡宝的两个童子。此时两个童子化为两只雉,飞入了林中。陈仓人将此事报告给秦穆公,秦穆公组织了大规模的军队进行搜捕,果然在森林中找到了雌鸡宝,但它已化为石头。秦穆公将其置于泾水与渭水之间,自己后来也果然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这则故事在秦代干宝《搜神记》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也许正是由于这则故事的流传,唐代时才把秦时的陈仓县改名为宝鸡,而那只雄鸡宝,则飞到了河南一带,相传汉代所置雉县,就是它所停留的地方。大概是由于后世修史者认为鸡宝的传说是个吉祥的征兆,它预示着秦的称霸乃至秦王朝统一天下,所以,《史记》中的《秦本纪》、《封禅书》以及《汉书郊祀志》等中都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艺术加工和渲染,浓浓地记上了一笔。

北京水龙和建筑龙

1987年10月,中国的地质专家学者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并结合历史资料发现,在北京城的整个布局中竟然卧着两条巨龙:水龙和建筑龙。水龙以南海为龙头,以中海和北海为龙身,以什刹海为龙尾;建筑龙则以天安门为龙头,故宫博物院为龙身,钟鼓楼为龙尾,景山犹如龙脊,东西长安街好似龙髯,太庙和社稷坛正在龙眼的位置。水龙可以从北京地图上看出端倪,而建筑龙站在景山上便可尽收眼底。有双龙盘踞,难怪历朝历代都把北京作为首都!

福州十二生肖地名

在中国南方的福州,对于十二生肖动物作为地名的运用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谓十二生肖,样样俱全:鼠有老鼠山;牛有牛项山、牛眠山、春牛亭、金牛山、牛津街、牛头巷、石牛山、牛道山、牛弓街等;虎有降虎寨、虎婆宫、虎节路、五虎礁、虎哨等;兔有兔耳山;龙有龙潭路(古称龙潭窟,俗称龙潭角)、龙津街、龙庭境、龙腰崎、龙岭顶、龙山巷、龙峰里、龙津巷、白龙路、秋龙巷、登龙桥、攀龙道、乌龙江等;蛇有蛇山;马有马房巷、马道街、马祖道、马厂街、白马路、下马巷、马草道、走马山等;羊有羊肉弄;猴有白猴屿;鸡有金鸡山、金鸡寺、鸡公岭、渡鸡口、卖鸡弄和鸡角弄等;狗有白犬岛;猪有猪蹄亭、宰猪弄、何猪弄等。

中国地域辽阔,地名繁多,以生肖命名的地名也是举不胜举。生肖地名不仅通俗简单,容易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先人们智慧的体现,反映出先人们对于十二生肖的无比热爱和崇敬。

延伸阅读

全国各地的“龙景”

除中国的首都北京被称为“龙城”之外,在全国各地,也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龙景”,如河北赵州桥的“龙石雕”、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白塔“龙柱”、辽宁沈阳的福陵“

龙壁”、江西南昌的“龙沙夕照”、山东泰山的“黑龙潭”、河南开封的“龙宫”、湖北黄鹤楼的“龙头角梁”、湖南柳毅井的“洞庭龙宫”、广东广州东西铁塔的“龙雕铁座”、广西柳州内的“大龙潭”、四川都江堰的“伏龙观”、贵州黄果树的“玉龙飞渡”、云南大理的“苍山黄龙潭”、台湾台北的“龙山寺”等,数不胜数,遍布中华大地。中华大地上处处卧虎藏龙,不愧为一个“龙”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