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31

第31章 生肖鼠形象的演变

从单纯的动物形态到鼠首人身,再到完全的人形象征,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生肖鼠的形象经历了由写实到象征的演变,而生肖鼠的文化内涵也随着其形象的改变而日益丰富。

据考古发现,生肖鼠的形象并不是从一而终、确定不变的,而是在体态上有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子鼠的形象开始出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写实阶段

最早的子鼠形象是以动物形态出现的。发掘于山西太原北齐武平(570年)东安郡王娄睿墓十二壁画中的子鼠形象,就是纯粹的动物形态。在汉代铜镜背面的装饰图纹中,已经出现十二地支的铭文,但只有文字,并没有出现作为表征的动物图像,从隋代开始,铜镜图纹中便有了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这些生肖动物的形象是在镜的外区以环形装饰的形式出现的。其中,“子”就是尖嘴长尾、体态灵活的鼠。

鼠首人身阶段

鼠首人身的十二生肖俑在隋代已开始出现。1982年在湖北武汉东湖岳家嘴发掘的隋墓中,就有兽首人身的十二生肖俑。其中的子鼠为灰陶,鼠头人身,宽衣博带,拱手盘膝而坐。

到了唐代,随葬的半人半兽生肖俑已经非常普遍,其中的子俑也都是鼠首人身,细目小耳尖嘴,或拱手直立,或盘膝而坐,着实可爱。

象征形态阶段

宋辽时期,墓内随葬的十二生肖俑,有的仍旧沿袭隋唐旧制,兽首人躯,但在某些地区,也开始出现完全人形的表征十二生肖动物的形象。生肖动物往往以小小的形体,或捧于人像手中,或置于冠帽顶端,成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象征所在。山西晋城玉皇庙的元代娄日鼠塑像,就是一位贵妇人,只是手上塑有一蹲伏之鼠以表明身份。这种以手托鼠以表明身份的造像多出现在寺庙之中,是否是受佛教中北方多闻天王手托鼠鼬造型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究。

1974年,在河北宣化下八里村清理了一座辽金壁画墓,其墓顶穹顶中央悬着一件铜镜,铜镜四周绘有一朵重瓣莲花,莲花外围是十二宫图,十二宫外是二十八星宿图,而星宿外轮则是十二生肖的图像,十二生肖均为人形,身着宽袖长袍,不同的动物置于头顶以表明身份。另外,在北京大兴还出土有一组人形的十二生肖木雕,据考察也是辽代的遗物。其中的子神以柏木原雕,只在冠顶伏有表征子神的小鼠。这些俑雕做工精致,可以视为人形十二生肖的代表之作。

人类历史上,各地的文明也大都经历过动物崇拜阶段,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看,大致都有动物崇拜到人兽同体,直至兽为人形的发展历程,生肖鼠形象的转变同样也遵循这一发展规律。从生肖鼠形象这三个阶段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人们的心理也伴随着生肖形象的改变经历了一个由“物化”到“人化”的转变:初期人们是以物来观我,往往把自己也塑造成物的形象,随着人们战胜与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以己观物,往往将物也附上了人的色彩,于是有人形十二生肖的出现。这一过程,也是人们在生肖崇信中由被动接受转为主观认知的过程。

延伸阅读

佛教多闻天王手中的肖鼠形象

有人认为,佛教与十二生肖中的鼠是有很深的渊源的,他们往往以多闻天王的例子作为凭证。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一作沙门天,汉译为多闻天,原为古印度施福之神,佛教奉为四大天王之一,为北方守护之神。多闻天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手上托着一只鼠,鼠作为多闻天王的表征,又是他的化身。另外,在安西榆林窟15窟前室北壁也绘有一尊多闻天王像,天王右手持宝,左手抱一鼠放在膝盖上,鼠的口中不断向外吐出金银财宝。据说在南方还有与此相对应的增长天王,南北二天王各据一方,而且形象也大同小异,也以同样的姿势手托一只鼠。在一些藏族唐卡中,也有类似的形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