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37

第37章 “鞭春牛”习俗探源

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里,丑牛无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由于过去人们对丑牛的赞赏和喜爱,也流传下来关于牛的许多文化遗产,“鞭春牛”便是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习俗。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春耕礼,起源于史前时代的春耕仪式。春耕仪式中,由氏族长带头进行耕种,其他氏族成员跟随而作,所用农具是锄头、人挽犁。后来耕牛出现,才出现了驱牛而耕的破土春耕仪式,后又出现土牛、纸牛等象征性的春牛。

鞭春牛的形式

鞭春牛乃是春耕仪式发展的产物,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锄耕式破土仪式。以云南景颇族为代表,当地人民每年都要在山官庙进行祭祀活动。山官庙里供有天神、地神和山官祖先,春季三四月时要向祖先和天神、地神献供,事后由山官在耕地里以竹锄刨三次,下种后覆土,之后其他人才能开始播种早稻。这种春耕仪式,是在锄耕阶段出现的。

二是人挽犁式破土仪式。以广西壮族和瑶族为代表,壮族人民过完春节后,会进行破土春耕。一人扶犁,二人挽绳拉犁,同时由两人扮演春官,互相调情,进行表演,然后其他人才可以春耕。当地瑶族“鞭春牛”由三人表演,一人饰牛、一人扛犁、一人扶犁,由乐队伴奏,向各户送春,各家也给予酬谢。这种以人挽犁的耕作方式在中国古代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它起源于牛耕之前,故还没有春牛的上场。

三是牛挽犁式破土仪式。以广西仫佬族为代表,他们在立春前一天都会集中在春牛亭前,请县太爷一拜神仙,二拜土地,三拜民众,然后下田扶犁,并向牛打三鞭,唱鞭牛歌,犁三下地,由族长宣布春耕开始。第二天族长会把种子分给各户,各户再举行同样的开犁仪式。另外,侗族、苗族的开犁仪式“起活路”也要牵真牛下田,进行犁田、插秧等示范动作,人们在田边载歌载舞,欢庆春耕开始。这种春耕仪式起源于牛耕时代,以真牛鞭春,是一种古朴的鞭春牛仪式。

鞭春牛长盛的原因

从无牛到有牛,充分体现了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及牛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当然,“鞭春牛”之所以经久不衰,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

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不误农时、及时耕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观点,所以人们都把象征着农耕开始的立春节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而鞭春牛正是吹响了立春时节的号角,寄托着广大农民祈求丰收的愿望。鞭春牛仪式,得以使广大农民投入到农忙季节当中,以便去创造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

第二,正如《尚书

大传》中所言:“春出也,言万物所出也。”立春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开始,同时也是人类自身繁衍的重要时节。从猿类过渡到人后,人类的生理机能还是有着高潮与低谷之分,如冬季人体往往处于低潮,死亡率高,而春季则精力旺盛,是求偶、交合的季节。可见,选择在立春时节“鞭春牛”是与人类自身的繁衍密切相关的,将其与娱乐性活动结合起来,更是延长了“鞭春牛”活动的寿命。

第三,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非常重视“鞭春牛”活动。农业的丰歉不仅关系到政府税收的多少,与社会政治的稳定也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朝代甚至还有政府部门出面,组织策划相关的活动。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乾隆《协纪辨方书公规

春牛经》记载:“造春牛芒神,用冬至辰日,以岁德方取水土成造,用桑柘木为胎骨。牛身高四尺,像四时,头至尾椿长八尺,像四节。每年六月,由钦天监预定来岁春牛芒神式样,于冬至后辰日,诸州县依形色取水土制之。”从这种角度来说,统冶阶级的提倡对鞭春牛活动的

传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总之,鞭春牛是一个古老的节日风俗,它可以动员人们及时地投入到春耕生产当

中去,表达了人们希望通过春牛祈求风调雨

顺、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

延伸阅读

清代“鞭春牛”习俗

清代北京的“鞭春牛”活动由顺天府承办。立春前一天,顺天府府尹会将芒神、土牛安置在东直门外的彩棚中,并率领众属僚们在此迎春。清末的春牛已经由真牛、土牛发展成了纸牛,牛肚子里装满了五谷和小春牛。到了立春这一天,大兴和宛平县的县令会在午门外正中设案,恭候皇上、皇帝和皇太后。皇帝等人到来后,芒神、土牛等会由午门缓缓进入皇城,顺天府尹则绕土牛而走,便走便用五彩丝绸缠绕的春鞭鞭打土牛。这种统治阶级的“鞭春牛”活动体现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以此稳定政治、安抚民心的政治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