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39

第39章 牛郎织女的文化内涵

在长期的农业社会当中,牛与劳动人民朝夕相处、相依为命,久而久之,人们对于和牛有关的话题也就越来越多,关于牛的传说故事也就逐渐丰富起来,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牛郎织女的传说。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牛郎织女的影子。《诗经谷风之什

大东》中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跌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里的“牵牛”和“织女”还是两组单纯的星,与启明、长庚等一样,出现在同一诗篇里。

到了汉代,牛郎织女已经被作为爱情故事写入了诗篇,如《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写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摧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也有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记载。此后,无论是史籍还是各种志怪传奇、笔记小说、诗词歌赋,都对这一故事有了更加详细生动的记载。如今民间最为流行的牛郎织女故事大致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造云锦,牛郎在天河西面牧牛。牛郎和织女都很勤勉,天帝让他们喜结良缘,但他们婚后却只顾嬉乐,牛郎不再放牛,织女也不再织衣了。于是天帝震怒,将他们分隔于河的两岸,让乌鸦去告诉他们只准七天见一面。谁知乌鸦传错了话,说成是每年七月初七才能相会。

另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更广。据说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亲相爱,王母认为他们触犯了天条,把牛郎贬下凡尘继续放牛。一天,老牛告诉牛郎,织女和别的仙女要到河里洗澡,让他去取了织女的天衣藏起来,等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且向她求婚。牛郎照做了,娶得织女为妻。两人婚后男耕女织,生活美满,并且还生下一子一女。王母知道后,把织女捉回天上。当牛郎无计可施之际,老牛又告诉他:“我死后你披上牛皮就可以飞到天上去。”老牛说完即死去,于是牛郎就披上牛皮挑着两个孩子追到天上。王母拔出发簪在织女身后一划,就成了天河,把这对夫妻隔开了。牛郎和织女每日隔河相望,泪流如雨。后来王母被他们的爱情感动,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一次,派喜鹊为他们搭桥。

无疑,牛在这一传说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牛的指点,牛郎不可能与织女结成伉俪;没有牛的舍身献皮,牛郎也不可能追到天上,更不用说后来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了。人们之所以赋予牛如此神奇的本领,是和远古时期的牛神崇拜以及牛在长期的农业社会起到的重大作用分不开的。

在古人看来,牛是通神之物,担负着沟通天地、人神的神圣使命。人们祈求通过牛可以使众神赐福人间,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天下太平。所以古代祭祖、祭鬼神、祭大地、祭星,都会用到牛。

进入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之后,原始的图腾信仰逐渐衰微,“牛郎织女”的神话中又融注了农业社会时期人们朴素的人生理想和情感。清代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言:“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见矣。”农业社会当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夫妻和睦相处、膝下儿女双全,这便是农家百姓的最大愿望,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的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理想模式。

延伸阅读

诗词中的“牛郎织女”

除了最早的《迢迢牵牛星》之外,后代诗词中还有许多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经典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北宋秦少游的《鹊桥仙》了。其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外,杜甫的《牵牛织女》、杜牧的《秋夕》、曹玉的《燕歌行》、王涣的《词》、温庭

的《洞户》、李商隐的《碧娥》等都是对牛郎织女这对怨偶未能长相依的深情咏叹,这些感伤和咏叹,又给“牛郎织女”的传说增添了无限的美丽和哀愁。